明亡啟示 崇禎真的沒有能臣良將可用了嗎?

自秦統一七國初建封建帝王制度,將所有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後,每個王朝的興衰存亡也就緊緊依附於皇帝的性格能力。崇禎一朝十七年,「不近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兢兢業業但也難以力攬狂瀾,常常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上。但崇禎之敗並非生不逢時,而是個人才幹性格不足以救國,後人哀歎其非亡國之君更多的只是一種惋惜。

明朝自神宗主政以後,「三大征」耗盡國庫民力,後來又因國本之爭,東林黨爭誤國,明神宗逐漸疏遠政事。明熹宗時,官宦傾軋,政治更加混亂,王朝從上到下都不關心民間疾苦。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起兵,連年重創明軍,攻佔遼東地區七十餘城,大明節節敗退遼東僅剩關寧錦防線一帶。

同時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恰逢小冰河時期,中國北方氣候變化異常,降雨量急劇減少,旱災以及伴隨而來的寒流、蝗災、鼠疫、瘟疫摧殘著中原地區的百姓。到了明熹宗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國家財政破產,苛捐雜稅繁重。明思宗朱由檢登基以後,國家諸多矛盾已經突破極限,崇禎元年又遭遇全國性大災荒,由陝西爆發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史書記載朱由檢常「臨朝浩歎」,感概自己得不到傑出的人才。可事實並非如此,崇禎一朝名將能臣輩出,關鍵是不會用人。朱由檢常常獨寵一人不顧其他,絲毫不加以約束,不信任後又棄之如敝履。這種用人方式最大的壞處就是,被寵信的將領官員常常恣意妄為,而不被信任的將士正確的意見也常不被採納。

楊嗣昌一生頗得思宗信任,但其常提拔推薦親近之人,打壓有不同意見的盧象升和孫傳庭等將領,這些行為與魏忠賢何異?

袁崇煥受寵信之時,獨得皇恩意氣風發,誇下海口「五年復遼」,思宗對其言聽計從,許將許兵許糧許銀,袁與大將滿桂不和時便將其調回關內,袁崇煥因此更加驕橫,又於崇禎二年五月,擅殺東江鎮主將毛文龍。同年十一月,皇太極率軍數十萬大舉攻明,自龍井關、大安口至京師城下。

朱由檢至此不再信任袁崇煥,既恨袁崇煥一時誑語,更恨袁崇煥多年沐達皇恩,百依百從,卻仍然無力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時龍顏大怒,待京師解圍後便將袁崇煥下獄凌遲處死。朱由檢對於此前信任的將領尚且如此,那些從來沒被親近過的將領就更沒好日子過。

崇禎二年後金入侵,袁崇煥被殺,孫承宗歷經多次沉浮後,重新主宰退敵復土之事。崇禎四年又被猜忌貶職,孫承宗一氣之下辭官居於高陽城七年之久。崇禎十一年,後金再次入侵,孫承宗率領全家駐守高陽城,滿門壯烈殉國。

盧象升、孫傳庭兩人的情況則頗為相似,都是以剿滅農民軍起家,最終結局也是兵敗力戰而死。崇禎十一年十二月,盧象升因朝廷議和與楊嗣昌不和,進駐巨鹿被清軍主力包圍,太監高啟潛擁兵不救,虎大威、楊國柱總兵潰退,盧率軍死戰,力竭而死。

崇禎十二年,孫傳庭上疏請見皇帝,被楊嗣昌百般阻撓未成。孫傳庭以病辭官,朱由檢大怒,將其貶為平民後禁囚三年有餘。十五年二月又因李自成圍困開封,從獄中提調孫傳庭援助開封。孫傳庭剛在潼關站穩腳跟,朱由檢連番催促其進攻李自成,傳庭無奈出兵,苦吞柿園之敗。崇禎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孫傳庭率軍戰死。

每每讀史看到盧象升和孫傳庭之死,常常感歎萬千。戰場時機轉瞬即逝,作為統帥卻無法主宰戰事,常常被迫做出不利的決策。盧象升求戰被朝廷阻隔,無人救援而死。孫傳庭穩紮穩打被逼迫出擊,最終天公不作美,兵敗而死。更令人困惑的是為何明廷一軍主帥一敗便死,再無翻身之地,而李自成、張獻忠屢戰屢敗卻總能東山再起?

仔細思之,盧、孫兩人的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崇禎逼死的。崇禎性格猜疑多端,薄情寡恩,喜殺無常,不能從始而終,常不顧前線戰事實況越級指揮。信任袁崇煥時,恩寵有加,糧餉兵士一應並許,而當轉變態度不再信任袁崇煥時,下獄凌遲毫不猶豫。其他主事大臣只要失敗要麼立即斬殺,要麼貶斥永不錄用,必定再無翻身機會。

楊鎬因薩爾滸戰敗被下獄,崇禎二年被處決立威;薊遼都御史劉策於崇禎三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燦於崇禎十三年,因招降農民軍失敗被殺,同時被處決的還有部將多人;內閣首輔薛國觀於崇禎十四年,因勸說皇親國戚捐助軍餉被殺;兵部尚書陳新甲於崇禎十五年,因洩漏與滿清議和的消息被殺;而只知搬弄是非、誤國誤民的溫體仁卻得以善終。

因此,盧、孫二人兵敗是不死也得死,作為一軍主帥打了敗仗,若逃回朝朱由檢必定不會放過,若不跑被俘也是受辱。盧象升、孫傳庭畢竟與洪承疇不同,敗逃撤退是死,被俘名節受辱也不可,也就只剩死戰赴國一條路了。稍有能耐有見識的官員根本不允許犯錯,能臣良將又能從何而來呢?

更令人寒心的是,孫承宗七十六歲死命報國,僅僅只有官復原職並未有贈謚號,戲劇性的是最後由滿清後人乾隆追諡孫承宗「忠定」;盧象升死後八十餘天屍體才得以收斂,其妻子兄弟請恤不許;孫傳庭死後崇禎竟然認為他是詐死,沒有給予任何的贈蔭。而皇上頗為信任、開壇祭奠的洪承疇最後卻投降了後金。朱由檢的薄情寡恩可見一斑。

讀史至此才能真正體會到崇禎的失敗並非天定,而是人為。君無能而恨臣誤國,臣無能而怨君擅殺。倘若崇禎能夠在戰前真正放權給將領,在將領失敗之時瞭解實情加以寬慰,盧象升、孫傳庭等必會更加拚死報國,假以時日,消滅叛軍決戰後金也不是不可能。

縱觀歷代亡國之君,要麼殘暴不仁,要麼不習朝政,要麼暴殄民力,要麼幼年傀儡,兩千餘年的皇帝史只有明思宗朱由檢一生勤政愛民,最後卻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但作為整個王朝的最高領導者,朱由檢負有不可推脫的主要責任。

崇禎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也並非救國之君,處於強敵環繞的環境中,自身能力不足卻肩負天下興亡的重擔,一生勤勤勉勉但又弱點極多無法改正,我想這才是後人常常哀歎莊烈帝的原因吧。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