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為什麼選擇在煤山上吊?

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明朝的崇禎皇帝下場最是淒涼,當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崇禎要太監敲勤王的大鐘,卻無人回應,朝中大臣早已作鳥獸散。他倉皇逃出宮,陪著他的只有一名太監。在萬念俱灰,走投無路下,崇禎最後在煤山的一棵槐樹上吊,自殺殉國。他在自殺前所寫的遺詔裡說:「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祖宗傳下的江山為什麼會在自己手裡丟掉?而且淪落到必須上吊自殺以求解脫?崇禎說他自己「涼德藐躬」只是過場話,重點是後面那句「然皆諸臣誤朕」,一切都是朝中大臣的錯,是他們害國家和我淪落到這步田地。從心理學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外在歸因」。

所謂「外在歸因」就是將事情的原委歸於個人之外的因素(如他人、環境),而「內在歸因」則是將它歸於個人因素(如能力、努力)。其實,每件事情的成因都非常複雜,內外因素皆有,差別也許只在比例,但研究顯示,對與己相關的事情,特別是不光采的事情,我們會做較多的外在歸因,譬如對自己的失敗,有較多的人會說那是「因為」別人的制肘、市場的變化等外在因素。但對成功之類光采的事情,則有較多的人會說那是「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等內在因素。

為什麼會對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歸因呢?目的其實都是為了「自我服務」,也就是在滿足、維護或強化自己的自尊。研究也顯示,一個自尊心越強、越缺乏自省能力的人,對不光采的事情就會做越多的外在歸因,而崇禎皇帝很可能就是這種人。

就像很多歷史學家所說,明朝的滅亡有很多遠因,崇禎登基時接到的其實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客觀來說,他很有心而且很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皇帝,但無可諱言地,他的剛愎自用、氣量狹小、好猜忌、想大權獨攬而又缺乏判斷能力與自知之明,使他跟文臣武將間的關係搞得非常緊張,在最後落得眾叛親離,自己孤獨地走上滅亡之路時,猶憤恨不平地說「然皆諸臣誤朕」,他依然看不見自己的過錯。這是一個朝代的悲劇、崇禎個人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

「認識你自己」,我們不只要認識被高估的自己,更要認識喜歡對事情做扭曲性解釋的自己。

《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