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簡史》中,日本人稱康熙為 「上國聖人」。為什麼呢?在《康熙朝起居注》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康熙三十年以後的記錄中,康熙多次評論日本人。他並不叫他們為日本國,而只叫「倭子國」他說:「倭子國,最是反覆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而,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
有臣子問他為什麼叫倭子國?他回答說就是矮子國,「其國人不知何故天生矮小……」他還進一步解釋說——「倭」字從人從委,委亦聲。 「委」意為「身材軟縮」、「人」與「委」聯合起來表示 「身材矮小的人」。「寇」字從完從。「完」指「家園完整」,「」指「敲打」。 「完」與「」聯合起來表示 「家園破碎」。他還說,「倭寇」一詞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碑文上所記載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 「日本侵略 (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倭子國的海盜。
從這些言談中可以看出,康熙看透了日本人 「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的本質,因而,從不給其好顏色。可是,日本人對康熙皇帝卻極為敬重,尊其為「上國聖人」。他們甚至將康熙的《聖諭》翻譯過去當寶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