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是乾隆的愛妃。乾隆一生,先後封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共41人,僅次於康熙的后妃人數(55人)。香妃在其中地位不算是最高的,卻是最受寵的,至少是最出名的。乾隆50歲以後選進的12位妃嬪,大都是13歲左右,最大的也不超過19歲,惟獨香妃入宮時已是26歲,屬於特例吧。皇帝一般都偏愛豆蔻年華的少女,香妃身上肯定有一種非同凡響的少婦風韻,才使乾隆心癡神迷的。這位維吾爾族的容妃(俗稱香妃),在進宮前本已嫁給了新疆喀什附近的一位維吾爾人首領為王后,可惜她的丈夫被清朝的軍隊所殺,整個部落也因戰敗被驅散,至於她本人,則被作為最昂貴的戰利品貢獻給了乾隆皇帝。因來自異域,容妃常常又被記載為「客妃」,暗喻其乃帝國的客人。
乾隆皇帝愛上了一個寡婦,並不顧世俗成見地納為貴妃,可見這個西域女人有一種魔力。據說這種奇妙的魔力表現為:她通體上下都散發一種沁人心脾的異香。這個小道消息被太監們傳到民間,京城的老百姓便給她起了綽號:香妃,多好聽的名字啊。香妃是歷代嬪妃中最有神秘感的,如同穆斯林婦女的習慣,總是蒙著一層如煙似霧的面紗。你看不清她的面孔,卻能感受到她的呼吸。她的呼吸都洋溢著濃郁的香氣。
香妃被擄入深宮,就像一隻野外的百靈鳥被關進籠子,一直鬱鬱寡歡。榮華富貴並未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她對千里之外的故鄉頻頻回音。乾隆以帝王的恩威邀其作龍鳳游,也遭到這位烈女的果斷拒絕,她無法忘懷殺夫之恨,不可能與仇人同眠共枕。
心胸狹隘、一手製造過文字獄的乾隆,對這位小女子倒表現出海量(可見美能征服人,包括皇帝),特意為她蓋了座「望鄉樓」,供其在這座豪華的高塔裡居住並眺望遠方。考慮到她形單影隻、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又在樓對面建成一座既有清真寺、又有密集的突厥人帳篷的穆斯林村寨。這樣香妃每天早起,都能聽見窗外喧嘩的稔熟的鄉音,登高則能目睹老鄉們的生活場景,以慰藉焦灼的鄉情,免得香妃在北京總有「獨在異鄉為異客」之感歎。據說北京新華門附近,緊鄰皇城邊緣的地帶,過去曾有的回民營,就是為香妃所建。可惜這座穆斯林軍營的遺址,已與當年不同了。
乾隆為討好一位美女所做的這一切,可謂用心良苦。只是「攻城易、守心難」,香妃始終都未移情。最後,她還是尋找機會自殺了,以保持對故國與愛情的貞操。泱泱大國的帝王,面對這位他怎麼也無法征服的女子的遺體,會作何感想?北京城對於這位對故鄉效忠的烈女來說,不過是最後的客棧罷了。她幽幽的香魂,注定要在蝴蝶的嚮導下返回西域……雖然有郎世寧等人畫的香妃像為證,但香妃的笑,更多地存留在我們的想像中。沒有哪位畫家,能夠勝任地還原出一位真實的香妃。香妃就像荷馬史詩裡的海倫一樣,甚至老荷馬都無法借助筆墨來描繪這位傾國傾城的美女的外貌,只好用藏拙的手法,以一場殘酷的戰爭乃至一座城市的毀滅,來烘托海倫的魅力。傷痕纍纍的特洛伊將士們看見海倫時,情不自禁地感歎並理解了戰爭的意義:「難怪希臘人要和我們打這麼多年的仗呢!」
我估計乾隆皇帝第一眼看見香妃時,肯定會低估這位烈女子的堅強。他得到了這個女人,卻得不到她的心。難怪卡斯提利尼畫的香妃要披掛意大昨式盔甲呢,莫非在暗喻她與海倫相似的宿命:都與戰爭有關,都是以鮮血為代價獲得的戰利品——或者說,都是美神與戰神的結合體。美,在那個時代,也是件很殘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