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愛的香妃被何種惡疾奪去生命?清宮謎案

在中國民間特別是新疆地區,至今仍廣泛流傳著乾隆寵妃香娘娘的動人故事。但由於歷史記載不詳,又缺乏直接的史料佐證,香妃的身世和經歷卻鮮為人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相傳,香妃是出生在新疆喀什噶爾的一個維吾爾族人家的姑娘,名叫買木熱·愛孜木。其家族由於在協助清政府軍隊平息地方叛亂中建樹功勳,後來她隨叔父和堂兄進京入宮,成為乾隆帝的寵妃。據說香妃身上散發出一股清新的沙棗花香味,故「香妃」美名由此而得。據傳,後來香妃和堂兄病故,乾隆帝下令將香妃運回新疆喀什安葬。一百多人組成的抬棺隊伍長途跋涉三年半,才將其遺體運回喀什,並修建了富麗堂皇的「香妃墓」,將香妃厚葬於此。

以上傳說可靠程度如何,香妃是否確有其人,幾百年來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之謎。近年來,隨著史學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考者對此進行大量的考證,現已基本解開了這個歷史之謎,確認傳說中的香妃即是有據可查的容妃。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繼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從這段史料記載中不難看出,在乾隆年間清廷中惟一來自「回部」和卓家族的容妃,完全與傳說中的香妃籍貫和族屬相同,香妃就是容妃無疑。經考古工作考證,容妃死後並沒有運回新疆喀什故鄉安葬,而是葬在河北馬蘭峪清東陵的裕妃園寢內。在地宮中,人們除發現香妃的棺木與棺木上手書的阿拉伯金文「以真主的名義……」此外,還發現了香妃的頭骨和其他骨骸、牙齒、指甲、髮辮和衣物殘片等實物,為考證香妃確有其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無獨有偶。從事清宮醫案研究的專家們,也在整理醫案資料中發現了有關容妃醫病的記載,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清代乾隆年間確有容妃其人。幾條容妃的醫案載道:

「容娘娘合生肌珠子散,用珠子三錢。」

「二十四日花映墀等請得,容妃娘娘合生肌珠子散,用珠子一錢五分。」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容妃合人參珠子散一料,用過五等人參一錢。」

從以上三條醫案分析,容妃治病用藥全屬生肌斂瘡、去腐生新之品,可能患有癰疽瘡瘍,破潰後久不收口生肌,或因久病臥床致生褥瘡潰敗之症,但有待進一步證實。

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朝代的帝王都奉行「和親」的政策,竭力加強同邊疆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以維護中央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昭君出塞,鋪平了漢蒙兩個民族長期和睦的道路;文成公主進藏,在唐朝與土蕃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樑;香妃東來,縮短了清王朝與新疆的距離。這三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傑出女性,都值得各民族敬佩和謳歌。

香妃墓在當地被稱為阿帕克霍加馬扎,其實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佔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是典型的伊斯蘭式古陵墓建築。

從外觀來看,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穹隆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裡,築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在平台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著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