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秦至清共有封建皇帝259位,其中可查出生卒年月的有209位,但平均壽命只有39.2歲。其中活到70歲以上的長壽皇帝僅有8人,他們分別是:漢武帝劉徹,壽70;梁武帝蕭衍,壽80;唐玄宗李隆基,壽78;武後則天大皇帝,壽81;宋高宗趙構,壽81;元世祖忽必烈,壽80;明太祖朱元璋,壽71;清高宗乾隆,壽89。可見,在中國歷代皇帝中,乾隆為長壽之冠。
乾隆帝生於1711年9月25日,卒於1799年2月7日,號長春居士、信天主人,又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中青年時代體格健壯,視力極好,走起路來堅定挺拔,晚年雖有「痔血」及尿頻之患,但總體上相當健康,終生未用眼鏡,87歲時還能外出狩獵,臨終前不久尚能讀書寫字。
乾隆帝對自己能夠長壽十分得意,他在自己的「七旬萬壽」時,特撰寫《古稀說》,並喜刻印章,自稱「古稀天子」。到80歲時,更覺自己「仰荷天眷,至為深厚」,「不特雲稀,且自古所未有也」。於是,又刻「八征耄念之寶」,御制《八征耄念之寶記》,以抒發自己春風得意、躊躇滿志之情思。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到承德避暑山莊朝見乾隆帝后,對乾隆作了這樣的描述:「觀其風神,年雖83歲,望之如60許人,精神矍鑠,可以凌駕少年;飲食之際,次序規則,嚴其肅,殊甚驚異。」
按照常理,封建社會的皇帝地位至高無上,普天之下皆為皇室所有,一般都擁有三宮六院,納妾招妃,聲色犬馬,過著縱慾無度的糜爛生活,因而夭折者多,長壽者少。那麼為何乾隆帝獨獨能夠長壽、盡其天年呢?
清宮醫案研究專家認為,乾隆長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注重體育鍛煉,喜歡狩獵,並遍游名山大川;二是生活有規律,節飲食,慎起居;三是長期對症服用長壽藥。
早在康熙時期,康熙帝就經常出巡旅遊。據史書記載,活了69歲的康熙皇帝曾六次巡視江南,行至江蘇、浙江,覽遍大江南北的名勝古跡。四次出巡塞外,駐蹕多羅諾爾、克魯倫河、狼居胥山和索岳爾濟山。四次登臨佛教聖地五台山,領略北國風光。並且登泰山,祀東嶽,西幸太原和西安。
一心傚法祖父的乾隆帝也六下江南,巡察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和杭州,在大運河上泛舟賦詩,被人們傳為佳話。
皇帝出巡,雖然可以騎馬、坐轎,且前呼後擁,後勤供應一路有充足的保障,但在當時的物質和交通條件下,曠日持久的跋山涉水、鞍馬勞頓,也是夠辛苦的了。這種辛苦的磨練對身心健康自然大有好處。筆者算了一筆帳:乾隆六次下江南,共費時666天,平均每次111天,如此長時間地外出遠遊,自然要有強健的身體,同時也能大大促進身心健康。
此外,同祖父一樣,乾隆帝也非常喜歡射獵。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帝曾對自己的近侍衛諸臣說:「朕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麇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射獲諸獸,不勝記矣。又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
如此大規模的狩獵活動,無疑大大增強了康熙及皇室成員的體質。康熙帝不但熱衷於騎射,以增強身體體質,還將騎射定為「祖制」傳承下去,要求後輩要做「馬上天子」。可見,眼光遠大的康熙帝不僅把騎射視為一種鍛煉身體、磨煉意志的重要途徑,也視為增強國力、維持滿族統治的必要條件。
乾隆帝繼承了其皇祖父喜歡騎射的傳統。乾隆自幼喜歡巡遊打獵,史稱乾隆帝「善射」,九矢九中,體魄健壯,活了89歲。乾隆帝常在夏日接見武官後在宮門外較射,秋天出塞時亦復如此。射時均以三番為率,每番三矢,每發多中圓的,九矢可六七。已巳年十月,偶在大西門前射,九矢九中,錢麓驚為異事,乃作《聖射記》進呈,感歎「聖藝優嫻」云云。
除了加強體育鍛煉,乾隆帝還愛好多樣,精神生活豐富,這也正符合中醫所強調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的道理。據史書記載,乾隆帝喜歡聽音樂,經常要求樂工為其更換新曲,所謂「盼晴則月殿雲開之曲」云云,可見他深諳音樂與健康的關係。
乾隆帝還喜歡寫詩,酷愛書法。乾隆帝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寫詩題詞,一生共寫詩43,630首,其數量之多,在中國歷史上無人望其項背。詩能言志放懷,陶冶人的性情,這也是「養生重在養性」的一種體驗吧;乾隆走到哪裡寫到哪裡,到處都留下了他的墨跡。這大概也是他健康長壽的一個原因。因為寫字時要求「不思聲色,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寧神靜氣,氣貫於一」,不意間達到了靜心、養性、舒氣、健腦、通脈、活血、壯骨、安神的目的,可謂一舉數得的養生之道。
乾隆帝在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認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又說「老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這些觀點都值得今天的人們重視。
此外,自古帝王多好酒色,致使命門火衰,腎精虧損,下元不固,故衰老之征常早見。乾隆帝壽達89歲,與節制酒色無不有關。
研究清宮醫案的專家們認為,乾隆帝的長壽和其日常所用的抗衰老醫方也有很大關係。
乾隆經常服用的補益藥方有:龜齡集、龜齡湯、松齡太平春酒方、椿齡益壽藥酒方、健脾滋腎壯元方、秘傳固本仙方等。
這6個長壽仙方多屬於脾腎雙補之品。如龜齡集方,就由人參、鹿茸、雀腦、枸杞、肉蓯蓉、熟地、牛膝、杜仲等大量補腎藥組成,主治筋骨乏力、頭暈眼花、盜汗、遺精、陽痿,以及陰寒腹痛等症。秘傳固本仙方,由41味藥物組成,大都是強腎補益之品,以丸劑方式緩調,方中由補骨脂、魚鰾、馬驢腎、鹿茸、黃狗腎、益智仁等大量補腎強壯藥組成,故名「固本」,「固本」者即「固腎」也。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既充,體質自當健康矣。
健脾滋腎壯元方,由九香蟲、杜仲、車前子、鹿茸、淫羊藿、枸杞、懷山藥等組成。方中配有香附、木香等利氣之藥,使本方在達到補益作用的同時,避免有脘膈脹悶的副作用。九香蟲為蝽科昆蟲,《本草綱目》稱此藥可治「脾腎虧損,壯元陽」,配以補腎之藥,其益腎壯陽的效果更加明顯。
除上述方劑外,乾隆帝常用的還有具補腎作用之長壽廣嗣丹、三一腎氣丸等;具補脾作用之八珍膏、補益資生丸等;具雙補脾腎作用之補益蒺藜丸、瓊玉膏、五芝地仙金髓丹等;具補氣血作用之噙化人參、黃芪膏、百齡丸、保元益壽丹等。但有些藥在闡述其療效時用所謂「其妙不能盡述」等語,則應該進行系統的醫學研究,並進行一定數量的動物壽命實驗研究,加以證實,不可盲目輕信。
乾隆帝一生沒有患過嚴重疾病,其臨終脈案證明了這一點。嘉慶四年大年初一乾隆脈案記載:「皇上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議用參蓮飲。人參一錢五分,建蓮三錢,老米一錢炒,水煎服。」時隔兩天,即大年初三,乾隆安然駕崩。這說明,他基本上是盡其天年,壽終正寢。
通過對乾隆帝長壽原因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清宮醫案在內的祖國醫學是長壽研究之寶庫。在清宮醫案中,記載著不少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的藥方,諸如還少丹、瓊玉膏、青蛾丸、斑龍丸、七寶美髯丹、資生丸和首烏延壽丹,等等。其中多數具有補腎健脾、益氣活血之功用,既壯先天又補後天,既補元氣又補中氣。這些都值得今人進一步研究和挖掘。
總之,清朝的皇帝和后妃都十分重視養生、益壽,尤其是年臻「古稀」的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最為突出。他們大多深諳「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的養生之道,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筆者認為,清初「康乾盛世」的出現,固然是他們高瞻遠矚、勵精圖治的結果,但也與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健康長壽有很大關係。在清入關後的267年中,「康乾盛世」就占一半,僅康熙、乾隆兩朝就維持了121年。如果他們兩位沒有健康的體質和旺盛的精力,如果他們都像順治、同治那樣短命,那麼大清的歷史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