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康熙帝親自提筆命名的。為什麼叫圓明園?園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其中,「圓」是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賢明君主的理想標準。那麼清朝的皇帝們,在圓明園裡是怎樣生活的呢?
祖孫三代賞牡丹
根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帝曾經5次走進圓明園。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當時圓明園還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園。康熙帝最後一次走進圓明園,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歲的康熙帝、45歲的雍正帝和12歲的乾隆帝這前後祖孫三代皇帝實現了歷史性的相會,也是史書記載的唯一一次相會。現在看來,這次遊園應當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別喜歡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圓明園裡專門建了一個牡丹台,然後請父皇來觀賞。當康熙帝興致正濃的時候,在花叢中看見了自己的孫子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個兒子、50多個孫子。這些孫子,絕大多數連爺爺的面都沒見過,乾隆帝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見。據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機敏和聰慧,後來還當面誇獎乾隆帝的母親能生這麼個好兒子,是「有福之人」。就這樣,康熙帝破例將弘歷接到身邊養育,先是跟隨住在暢春園,後來又帶著去了避暑山莊,前後有將近半年的時間,直到這年冬天康熙帝病死在暢春園。歷史上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正是因為康熙帝看中了孫子弘歷,所以才在最後把大清江山交給了雍正帝。乾隆帝登基之後,特地在牡丹台題寫了一塊匾額,名字就叫「紀恩堂」。這一方面表明他對祖父感恩戴德,同時也說明他念念不忘自己就是從這裡發跡的。
紫禁城沒有圓明園好
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擺脫了紫禁城高牆的封閉、夏季的燥熱和格狀建築的單調。正因如此,圓明園就成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這五朝皇帝長年居住生活的地方,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逃往熱河,園子被英法侵略軍燒燬為止。正像乾隆帝詩句所說:「紫禁圍紅牆,未若園居良。」
皇帝們通常是在正月元宵節前,就從紫禁城搬到圓明園來。皇太后、皇后妃嬪、皇子公主等家屬,也隨著搬進園子。入冬後,皇帝全家再由圓明園搬回皇宮大內。每年這樣兩次浩浩蕩蕩的大遷居,當時稱為「大搬家」。雍正帝登基後,按照清代禮制的要求,在宮內為父守孝27個月之後,便於雍正三年(1725)八月,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進駐圓明園,此後每年都到圓明園長時間居住,最少185天,最多247天,直到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駕崩於圓明園。在這11年裡,雍正帝累計去圓明園47次,居住2314天,每年平均210天,差不多有2/3的時間是在圓明園度過的。
島上寢宮皇家書院
圓明園與紫禁城一樣,也是前朝後寢。圓明園內的寢宮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區一帶,位於皇帝處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與後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帝后寢宮在一個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設有橫跨溪流的小橋4座。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寢宮,相當於紫禁城的養心殿。從雍正初年開始,在殿內就設有火炕取暖的臥室,分別叫東、西暖閣。檔案文獻記載,乾隆時期,每當冬天來臨,圓明園內皇帝後妃的寢宮總共要安設取暖火爐324個。道光時,在九州清晏殿的西頭接了3間套殿。咸豐帝喜歡住這個套殿。咸豐十一年(1861),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時,為防止大臣專權,特地交給慈安太后一枚「御賞」印章,交給5歲的小皇帝一枚「同道堂」印章,要求朝廷諭旨必須加蓋這兩個印章才能生效。慈禧太后是小皇帝的生母,那枚「同道堂」印章便由她控制了。後來,慈禧太后等最終發動政變,實現垂簾聽政。
皇帝住在圓明園期間,皇子們也跟著一起到園子裡來讀書。在清朝,皇子稱為阿哥,阿哥們的書房稱為「上書房」(道光以前也作「尚書房」)。圓明園的上書房,在前朝區東側福園門內的洞天深處,與皇家畫院如意館一牆之隔,由南北相連的兩個小島組成,雍正帝親筆書寫的「斯文在茲」等4塊匾額掛在殿堂之上。皇子虛齡6歲正式入學,授課師傅由皇帝欽點。上課時間從清晨5點鐘一直到下午兩點半,才放學吃飯。下午的課程是軍事訓練。練武場所叫山高水長,也是別有一番寓意。根據檔案記載,皇子學習一年只放5天假,只有大年初一、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萬壽節和自己的生日這5天可以放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