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下的一道諭旨寫了什麼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命馬戛爾尼使團正式出使中國,目的是通過與清朝最高當局談判,擴大對華貿易,同時搜集中國情報,估計中國的國力。談判內容是七個請求:

1.要求籤訂正式條約:開放寧波、舟山、天津、廣州之中一地或數地為貿易口岸。

2.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倉庫以收貯發賣貨物,在北京設立常設使館。

3.允許英國在舟山附近一島嶼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

4.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5.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

6.允許廣東及其他貿易港公表稅率,不得隨意亂收雜費。

7.允許英國聖公會教士到中國傳教。

結果,馬戛爾尼一行在中國遭到了中國官員的戲謔和捉弄——儘管這些戲謔和捉弄是無心的,馬戛爾尼們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恥辱。

他們先是被指定為來天朝進貢貢物的外國使者,被冠以「貢使」之名,後來又被強行要求在中國皇帝之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被乾隆皇帝遣返回國之時,乾隆皇帝還居高臨下地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下了一道諭旨(該道諭旨原文附本文之後),大意如下:

奉天承運大皇帝特別告知英吉利國王:

朕欣賞你雖遠在重洋,卻傾心嚮往天朝制度、渴望得到天朝教化,從而不遠萬里派使者恭恭敬敬上表,備足了禮物給朕拜壽,這種行為已經足夠表達了你們的忠心。朕翻閱了表文,表文中的詞句情真意切,國王的恭順之誠意躍然紙上,很是值得表揚。所有奉表上貢的正副使臣,念他們是奉你使命遠涉重洋,朕以禮相待並格外施恩。朕令大臣帶他們去參觀瞻仰天朝文明,賜他們以豐盛宴席,並接連給他們賞賜,以示安撫。(同來天津)已經回到寧波珠山的六百多名管船役使,雖然沒能到京,朕一視同仁,均賞厚禮,使得大家能普沾恩惠。

至於國王你在表章中懇請朕准許你派一人久居我天朝,照管你國的買賣,這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意來天國當差的,都准其來京;但來了以後,就要穿我天朝服飾,遵我天朝規矩,安置在朝堂之內,永遠不准再回本國。這是我天朝的定制,想必國王你是知道的。今天國王你請求朕准派一人居住在京城,即使此人不像在京當差的西洋人那樣從此不回本國,朕也不能任由其自由往來和自由聯絡,所以說,這事對你們並無所益。

天朝所管的地方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其衣食行住都得遵守一定體制,從來沒有聽其自便的先例。今天你若硬要派人來京城,來人與天朝言語不通,服飾殊異,朕實在無從安置。若將來人與在京當差的西洋人同等看待,命令他們一律改變服飾,天朝又不願強人所難。

將心比己,如我天朝也要派人常住你國,恐怕你們國家也不能接受吧?何況西洋國家這麼多,又不止你一國,如果都像國王你這樣來懇請朕,都要派人留京,朕豈能一一答應?這件事斷斷難准。朕不可能因為國王你一人之請,而更改天朝百多年的法度。

至於國王你說派人來京城是為了照料買賣,那麼,你的國人在澳門照料買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天朝對這些人一直以禮相待,恩視有加。像從前葡萄牙、意大利等國也曾經屢次遣使來朝以「照料買賣」為名請朕關照。天朝看在他們真誠的份上,就多加體恤。凡遇到這些國家貿易方面事務,無不照料備至。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銀兩之事,朕還親自過問,命管事總督從官庫中支用銀兩代為清還,並將拖欠者重重治罪。想必這件事你們國家也應該知道。放心吧,你們的買賣有我們在照料著,根本沒有必要派人留京,更沒有必要為此事要讓朕做出斷不可行的越例之舉!何況你們派人駐在京城,京城距離澳門貿易處差不多有一萬里,他又怎麼照料得到呢?

如果說,派人來天朝的另一個原因是仰慕天朝文化,讓他可以在天朝學習天朝的禮儀道德文明,可是天朝的禮法與你國是不相同的,就算他肯學,也因為你國已有不同於天朝的風俗制而不能傚法,所以說,學會了也沒什麼用處。

天朝撫有四海,朕的心思都放在勵精圖治之上,對奇珍異寶並不看重。你國王這次進貢了各種貨物,朕念你一片誠心誠意,就讓管事部門收納了。其實天朝德威遠澤宇內,千邦萬國爭著搶著要給天朝進貢寶物,各種各樣的貴重物品通過水陸渠道雲集中國,可謂無所不有。這些,你的使者應該親眼見到了。也就是說,我國從不稀罕奇巧之物,對你國的貨物也無特別需求,是以你所請求派人留京一事,既與天朝制度不合,朕更覺得對你們沒有實際好處。

乾隆御題序 平定准部回部得勝,正是由於對內與少數民族戰爭的勝利,導致乾隆皇帝的盲目自大

朕通過這道諭旨把話都挑明了,現在令讓你國使者(馬戛爾尼)按照安排回國,國王你應當認真領會朕的心思,對天朝要更加誠信歸附,並立誓永遠恭順,朕的恩義就能長長久久地施加給你的國民,讓大家共享天朝太平之福。

除了正副使臣以下的各官及翻譯官、士兵、僕役人等,朕都按其等級另有清單賞給各種物件。

現在使者(馬戛爾尼)啟程歸國,朕又特頒敕令,除了按常規儀禮賞賜給你文綺珍物外,再加賜綵緞羅綺、文玩器具等諸類珠寶,均附有清單。

皇恩浩蕩,全都是朕對你們的關懷。特發諭旨。

「馬戛爾尼訪華」事件原本是一件可以改變中國進程的大事件,可是,清廷政府就這樣白白地錯失了這樣一次與先進文明、先進技術交流和對話的機會。

法國史學家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由此不無遺憾地說:「如果那個早於別國幾個世紀發明了印刷與造紙,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同那個馴服了蒸汽並即將駕馭電力的國家把它們的發現結合起來,那麼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呀!」

由於文明的區隔,由於制度的差異,更由於統治者的愚昧、腐敗與自大,歷史走向了反面,中英兩國從1840年起,開始了長達百年血與火的歷史。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