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其名不可考,有人說她叫做伊帕爾罕,在維吾爾族語中即「香」之意,然而只是猜測,無從證實。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世居葉爾羌,其族名為和卓,故名為和卓氏。因音譯的不同,也被稱為霍卓氏,她的父親阿里和卓是回部台吉,她的兄長名為圖爾都。
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準噶爾叛亂,解救了因反對準噶爾而被囚禁的回部首領瑪罕木特之子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即大小和卓)。然而兩人不但不感激,反而聚眾叛亂。圖爾都不願屈從於大小和卓,舉族遷往伊犁。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軍征討大小和卓,容妃的家族協助清軍,為平息叛亂立下大功。清政府為了表彰圖爾都等人的戰功,將他們調往京城,賜地封爵,並建造了回子營,供他們居住。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容妃入宮,初封為和貴人,此時她已是27歲。她入宮的年齡如此之大,不禁讓人懷疑她之前是否有過婚姻,畢竟這個年齡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女子的普遍嫁齡。當然也不能以此推斷她就是嫁過人,清代歷史上大齡才出嫁的女子並不是沒有,葉赫老女東哥便是最好的例子。野史聲稱容妃是小和卓之妻,其實容妃和大小和卓是近親關係,不可能有成婚一事的。
容妃入宮無疑是一樁政治聯姻,是乾隆為了拉攏回部上層貴族,加強對各民族統治的手段之一。然而她的美麗卻獲得了乾隆的寵愛。關於她的容貌,目前瞭解的並不多。有人說她身帶異香。據現代醫學研究,體香是人體內部分泌物揮發的結果,與人體遺傳基因和飲食習慣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容妃是否有體香無從推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她確實是容貌過人,從她的封號「容」便可看出。
目前有幾幅疑為容妃的畫像,一是容妃戎裝像,二是旗裝像,三是洋裝像,四是太倉陸夫人在東陵容妃園寢根據遺像拍攝的吉服像,五是《威弧獲鹿》行獵像。戎裝像經過專家考證認為,更有可能是乾隆的皇十女和孝公主;吉服像雖然有很強的可信度,可惜已下落不明;洋裝像沒有款識,也沒有相關記載,說是容妃像也只是猜測;旗裝像是流傳最廣、也是人們接受度最高的容妃像,但對於此畫中人物是否是容妃,史學界仍是說法不一。
《威弧獲鹿》行獵像中描繪了乾隆彎弓射鹿、後面馬上的一個回裝女子傾身遞矢的場景。女子的相貌、服飾表明了她是維吾爾族女子。史書記載容妃曾多次陪伴皇帝出獵,因此,畫中的女子極有可能就是容妃。畫像中的容妃臉龐白淨、細眉深目,顴骨微高,是一副典型的維吾爾族美女形象。
乾隆對容妃是比較恩寵的,考慮到容妃來自新疆,語言不通,飲食習慣也不與宮中后妃相同,他特地將她安置在宮城邊的寶月樓。容妃登樓,便可以看見城外的清真寺和回子營,以解思鄉之情。乾隆不僅允許容妃保留自己的信仰,為了照顧她的飲食習慣,還給她配備了回族廚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容妃從和貴人晉封為容嬪。次日,她的兄長圖爾都被晉封為輔國公,顯示了乾隆對容妃一家的厚愛和重視。
容妃在宮中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乾隆三十三年(1768),她被封為容妃,在此之前,她在宮中穿的都是本民族服裝,所以在封妃前夕,專有行文為其製作冠服。
容妃曾七度隨乾隆到熱河行圍,親自騎馬參加射獵,英姿颯爽的她愈加受到皇帝的喜愛,她還隨乾隆兩次東巡、一次南巡。容妃的家人也時不時受到宮中的嘉賞。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病逝,享年55歲。臨終之前,她將自己在宮中積攢下來的財物分贈給了後宮的妃嬪、公主和家人。
容妃的去世是正常死亡,野史上說是被乾隆的生母孝聖憲太后賜死,純屬無稽之談。孝聖憲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去世,比容妃早去世11年,一個早已死去的人怎麼可能賜死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