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 死前沒留下一句遺言留下萬里江山

從小就練就了一副強健體魄的皇太極,不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時間內,都在正常處理政務,毫無病痛跡象,他為何會在勝利的前一年突然猝死?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去世,才52歲。他沒有來得及留下片言隻語,就這麼不甘心地把父子兩代人創下的堅實的基業拋給了不可知的未來。皇太極從小就跟隨父汗努爾哈赤出獵習武,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一身高超的武藝和膽略。他體態豐滿、壯實,即使是嚴冬,他外出打獵也從不戴暖帽,手也不插進袖子裡。無論馬上馬下,從來「矢不虛發」。實勝寺收藏有一張當年他使用的弓,矢長4尺餘,大力士都拉不開。他不僅武藝出眾,而且有文化,愛讀書,是眾兄弟中惟一識字的一個。

根據當時《清實錄》的記載: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43年)晚上九十點鐘時候,皇太極在清寧宮南炕上「端坐而崩」,享年52歲。因是突然死亡,所以,史書稱他「無疾而終」。事實果真如此嗎?表面上,不僅死前一天,而且一段時間內,他都正常處理政務,毫無病痛跡象。但是,從他死前幾年內有關健康狀況的記載看,他曾多次患病:崇德五年,「聖躬違和」曾到鞍山溫泉療養;六年,患鼻衄;七年十月,「聖躬違和」,實行大赦,顯然病得不輕;十二月,又一次「聖躬違和」,以致停止出獵回宮;此後,崇德八年正月、三月、四月,連續發病。把這些情況和4個月後去世聯繫起來,可見就不是「無疾而終」了。從現代醫學角度對此進行分析,結合當時他曾向朝鮮問醫,求取竹瀝這味藥的情況看,他很可能是中風猝死。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皇太極安葬在昭陵。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北陵。就在他死後第二年,1644年,明朝的統治就被農民起義的洪流徹底摧毀了,他留下的八旗勁旅一舉進入山海關,從農民軍手中奪得了天下,他六歲的兒子福臨成為全國統一的清王朝的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的死讓空旋的汗位成為眾人爭奪的目標,皇太極究竟憑借什麼而最終勝出?他是否真如他人所說,是奪位的?努爾哈赤死了,誰來繼承汗位?一時成了難題,因為他生前沒有指定汗位繼承人,只留下遺言,說汗位繼承人由八旗王爺公推產生,並且由「八王共理國政」,推舉出來的新汗「若不納諫,不遵道」,八王還有權罷免他,而「更擇有德者立之」。這樣,該推舉誰呢?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努爾哈赤生前,他的子侄中有4個人被他封為和碩(大)貝勒,那就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他們是同輩兄弟中地位最高的,能力也是最強的,自然是最有條件被推舉為新汗的人。但這4個人中,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兒,顯然不具備競爭汗位的優勢;三貝勒莽古爾泰雖然英勇善戰,但性情魯莽,也不是能孚眾望的人選;所以,具有競爭力的就是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了。應該說,論實力,兩人難分高下,代善年齒居長,戰功赫赫,且掌握正紅、鑲紅兩旗兵力,兒子岳托、薩哈廉也是很有影響的將領。皇太極呢?「英勇超人」,又機智有謀略,所領正白旗是一支精銳勁旅,努爾哈赤也曾對他有所偏愛。

這時,為人比較寬厚的代善顧全大局,他提出父汗欲立皇太極。他這樣以父汗的名義提出,可見他的倡議是真心的。皇太極則說「當立者兄也。」兩人互相推讓,相持了3天,還是代善採取行動,他讓兩個兒子岳托和薩哈廉帶了六七個人將皇太極「抬舉」到父汗遺體前,向貝勒們宣佈推舉皇太極的意向,大家都說「好」。於是,皇太極就即位為新汗王。從這樣一個過程看,皇太極是眾貝勒們推舉為汗的。那麼,有人說他奪代善之位又是怎麼回事?說他奪代善之位,是說他在努爾哈赤生前,一直處處與代善爭功,還「潛懷弒兄之計」,搞陰謀打擊代善,使代善失去努爾哈赤的信任,失去繼嗣地位。這些確實是事實,史有明載,有「奪位」的意味,但畢竟最終是代善倡議推舉了他即汗位,不是他奪取了代善的汗位。初登汗位的皇太極並非高枕無憂,「八王共理國政」的體制已嚴重威脅到他的權威,他是如何通過一系列變革鞏固自己的汗王寶座,又如何在各種權力漩渦中最終成為無上權威的專制君主的呢?

雖然皇太極被推舉為汗,但是八旗王爺們對他的制約力也是很強的,他們既能擁立他,也可以廢掉他。這種「八王共理國政」的體制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八個軍事集團的鬆散聯合,這樣的政局是很不穩定的,皇太極必須樹立汗王的權威,鞏固汗王的地位,那就必須改變這種政體。如何改變呢?他採取這樣的步驟:第一步,取消三大貝勒輪流值月制度,改變他們與汗王平起平坐的舊規。努爾哈赤晚年,精力不佳,指定4個和碩貝勒輪流值月,協助他處理政務。皇太極即汗位之初,仍遵守這個制度。到了天聰三年(1629)正月,皇太極提出,麻煩3位兄長輪流值月,「多有未便」,以後改由小貝勒們代替兄長們值月。這是削弱3個大貝勒權力的開始。

第二步,打擊三大貝勒,消除分裂的威脅。三大貝勒中,阿敏是具有分裂威脅的最危險人物。他的父親舒爾哈奇和努爾哈赤政見不合,曾率領自己的部屬,想脫離努爾哈赤自立,被努爾哈赤處死。阿敏雖然在伯父努爾哈赤的撫養下長大,但殺父之仇難免不使他對努爾哈赤心存隔閡,還在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他就有過不遵從指令,私自到黑扯木開墾的行動。努爾哈赤死後,當子侄大臣們哭陵的時候,他對皇太極說:「與諸貝勒議,立爾為主,爾即位後,使我出居外藩可也。」還是想脫離後金自立。雖然他的這種想法沒能實現,但他行動還是不遵約束,不止一次違抗軍令,我行我素。天聰四年(1630年),他奉命鎮守後金在山海關內佔領的永平等四城,這是皇太極準備作為向關內擴充勢力,滅亡明朝的據點,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可阿敏卻在明軍反攻時盡殺城中官民,將城中劫掠一空,然後馱載著搶掠的人畜、財物望風而逃,使皇太極有決勝把握的戰略計劃半途而廢。前愆後過,皇太極再不能容忍,歷數其罪行,在貝勒們一致同意下,將他打入牢籠,財產、奴僕以及他所領有的鑲蘭旗都劃歸他的胞弟濟爾哈朗。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異母兄,也是一員猛將,戰功卓著,但對皇太極也不很尊重。天聰五年,皇太極批評他違反軍令,常出差錯,他不服,爭論當中,他竟想拔刀相向。經過以代善為首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決,將他削去大貝勒名號,降為貝勒,並給於一定處罰。這是十月間的事,很快就是年底,準備新春朝賀禮儀,漢官李伯龍建議排定朝賀時的百官班次,皇太極便提出莽古爾泰雖然不是大貝勒了,但以往一直「與朕並坐」,現在如果不令並坐了,恐怕「別國之人」不知道他有罪,反而產生疑問,他又年長,「可否仍令並坐」。當初,因為4個大貝勒地位是平等的,所以,皇太極即位以後,每當朝會時,一直是4個人並排而坐,一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現在莽古爾泰不是大貝勒了,再並坐於上就不合適了。

皇太極提出這個問題以後,會上就有一半人堅持莽古爾泰不能再與皇太極並排而坐,這時,就看代善的態度了。代善開始似乎沒有領會皇太極的意圖,說:「上諭誠是,彼之過,不足介懷,即仍令並坐亦可。」但想了想之後,他又說:「我等奉上居大位,又與上並列而坐,甚非禮也……自今以後,上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體,我與莽古爾泰侍坐上側,外國蒙古諸貝勒坐於我等之下,如此方為允協。」大家都表示贊成。至此,3個大貝勒中剩下一個代善,他是真心擁立皇太極的,對汗權不構成威脅,而且,他已自甘退讓,放棄了和皇太極平起平坐的權力。皇太極唯汗獨尊的地位從此確立。崇德元年(1636),他稱皇帝,真正成為有無上權威的專制君主,從而取代了「八王共理國政」的軍事貴族聯合執政國體。確立了無上權威的皇太極終於有機會一展自己的政治報復,但相對於當時仍然強大的明朝政權,皇太極又是如何崛起,並終於可以問鼎中原的呢?

無規矩不成方圓,皇太極開始抓緊創製各種法令和制度,建立起一套封建制的法制體系。使官民行動都有所遵行,一切都納入了封建化秩序的軌道。皇太極還努力團結其他民族,擴大自己的實力。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懷著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以「誅戮漢人,撫養滿洲」為基本國策,在遼沈地區實行殘酷的民族屠殺和高壓政策,「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這樣做的結果,激化了滿漢民族矛盾,漢人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接連不斷。皇太極即位後,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考驗,明智地實行新的國策:「滿漢之人,均屬一體」,規定滿、漢兩個民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享有平等待遇的原則。為此,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化民族對立為民族融合。

皇太極還將蒙古由盟友變為臣民。從努爾哈赤起,就實行與蒙古結盟策略,皇太極開始也襲用這種策略,當然,這種關係是不穩定的、不牢固的,於是,當國力強盛起來之後,他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變政治聯盟關係為主屬關係,驃悍的蒙古民族成為受國法約束的清國臣民,蒙古納入清國版圖。皇太極後期實行盟旗制行政體制,設立蒙古衙門,專司蒙古事務。如此的改變,不僅徹底消除了這一外部威脅,而且,大大增強了清國的軍事力量。同時,皇太極變查禁宗教為禮敬喇嘛教,借此爭取圖伯特(西藏)歸附。不光如此,皇太極還非常重視發展農業。女真人本以採集、漁獵為主要生產手段,到努爾哈赤時農業才剛剛發展起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皇太極認識到「有土有民為立國之本」,不能靠擄掠為生,所以,發展農業十分重要,他說:「勸農講武,國之大經」、「厚生之道,全在勤治農桑」,便採取措施努力發展農業,例如他曾專門下令不許修築道路、城垣等工程「有妨農務」,違者治罪,還把是否勤於和善於管理農事作為考核官員的標準。

皇太極也注意到了多種生產兼顧。一是女真人「賴以為生」的傳統采獵經濟繼續發展。二是改變努爾哈赤時期不甚重視手工業生產的局面,發展紡織業、冶鐵業、造船業等,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精粗絹帛都能織造,達到了「服用自裕」的程度。能夠自行鑄造西洋大炮,而且一次就可以造40門,可以說是批量生產了。還開始自造戰船,增強了海上作戰能力。除此之外,皇太極還根據形勢的發展擴編八旗,增加兵員。皇太極時期,降服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不斷擴編,到1635年(天聰九年),按滿洲八旗之制,編為蒙古八個旗,正式確立了蒙古八旗制。成為一支直轄於皇太極本人、地位僅次於滿洲八旗的軍事力量。到1642年(崇德七年),更增設了漢軍八旗。這樣,清國的兵力就由努爾哈赤時的8旗擴編為24旗。同時,他還健全了軍隊組織形式,申明法令以嚴明紀律。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