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的宗室鬥爭 換旗南面獨尊打壓諸王

清太祖去世後,皇太極在眾人推薦下登上汗位,汗權受到王權的抑制。皇太極在摧抑諸王之後,初步實現了皇權的集中。但是,皇太極與努爾哈赤相似,集權建立在崇高的個人威望基礎之上,王權勢力依然強大。

一、清太宗嗣位的背景

清太祖去世後,四貝勒皇太極在諸貝勒推薦下成為新的大汗,即清太宗。「代善與其子岳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皇太極是四貝勒,在其前列還有三大貝勒,年齡、能力、才華不居其下,但是為何選擇皇太極為汗呢?歸根結底是諸貝勒相互妥協的結果,大貝勒代善被廢黜了太子之位;二貝勒阿敏的父親是被囚禁致死的舒爾哈齊;三貝勒莽古爾泰為人凶殘,為了取悅努爾哈赤竟然「弒其生母」,因此三大貝勒都不得立。同時,皇太極與諸小貝勒私人關係極好,與代善之子岳托、薩哈廉,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德格類私交甚密,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皇太極即位初期,為了回報諸貝勒的舉薦之恩,依然延續了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政體。四大貝勒 「以兄行命列坐左右。不令下坐。凡朝會之處、悉如之國制。」太宗「事事掣肘,雖有一汗之虛名,實無異於整黃旗一貝勒也」。清太祖建立八旗、推行八王議政,本意是家國大事由諸貝勒民主決意,避免權力的紛爭。但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諸貝勒各領本旗,旗人只知旗主不知汗王,國事由諸貝勒決斷,太宗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沒有處事的決斷權。清太宗本是雄才大略之主,故不能容忍諸貝勒凌駕其上。

二、清太宗集權歷程

皇太極在位期間,初步實現了皇權(汗權)的初步集中,宮闈鬥爭異常激烈。

1、換旗

努爾哈赤生建立八旗制度,其本人掌握正黃、鑲黃二旗,後由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握;正紅、鑲紅二旗旗主為大貝勒代善,鑲藍旗主為二貝勒阿敏,正藍旗主為三貝勒莽古爾泰,正白旗旗主為四貝勒皇太極,鑲白旗主為褚英長子大貝勒之侄杜度(努爾哈赤長孫)。

太祖去世後,皇太極將兩黃旗與兩白旗互換,獨掌握兩黃旗,原鑲白旗主杜度則降為普通貝勒,縱觀清朝歷史進程,褚英家族備受皇太極家族的猜忌,不得重用。皇太極借換旗一躍成為掌握兩旗的旗主,壯大了勢力。

2、南面獨尊

為了稀釋諸旗主權力,太宗設八固山額真,分領八旗,又設十六大臣,贊理庶政,聽八旗訟獄。又設十六大臣,參理訟獄。同時,諭諸貝勒代理三大貝勒直月機務,諸小貝勒議政權力增大。皇太極大量提攜爵位低微的宗室與軍功大臣參與議政,幾大和碩貝勒的決策權有所降低,諸多大臣對太宗懷提攜之恩,在議政中太宗的決策總能獲得多數人同意。基於此,太宗著手打壓三大貝勒。

阿敏是舒爾哈齊第二子,以序稱為二貝勒。舒爾哈齊準備自立門戶時,努爾哈赤一怒之下殺死其長子與三子,次子阿敏在皇太極等人請求下留下性命,並得到重用。但是,阿敏對父親、兄長的死耿耿於懷,在太宗即位後就萌生自立傾向。天命元年,太宗攻打朝鮮勝利後,阿敏不想回歸,「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在濟爾哈朗、杜度等貝勒的勸阻下,阿敏只能率軍而去。天命四年,太宗命令阿敏協同碩託(代善因虐待其被廢黜儲君)鎮守永平四城,明軍攻城,阿敏棄城而逃,屠殺居民。太宗藉機召集諸貝勒商議,「將其幽禁之,」鑲藍旗主轉交給太宗的親信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太宗實現了對鑲藍旗的控制。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一介莽夫,脾氣急躁。天命五年,大凌河之戰,太宗故意激怒莽古爾泰,「莽古爾泰益怒,抽刃出鞘」。「 諸貝勒議莽古爾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多羅貝勒。」莽古爾泰第二年去世,掌控的正藍旗由交給德格類,其家族的災難遠遠沒有結束。

隨著阿敏、莽古爾泰的相繼被廢黜,代善頗識時務的主動提出不與皇太極共同端坐,「上居大位,我亦不當並列。自今請上南面,我與莽古爾泰侍坐於側,諸貝勒坐於下。」太宗實現了南面獨尊。

3、打壓諸王

南面獨尊之後,太宗改革舊制,模仿明朝設立六部,由宗室親信貝勒多爾袞,貝勒德格類、薩哈廉、岳託、濟爾哈朗、阿巴泰等管六部事,實現了對朝政的掌控,努爾哈赤建立的八和碩貝勒議政的體系徹底被打破,皇權初步實現了集中。與此同時,皇太極刻薄寡恩的一面暴露無遺,他苛待宗室,為其故後政敵反撲埋下了伏筆。

崇德九年,德格類暴斃,太宗借冷僧機告發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莽古濟「盟誓怨望,將危上」,將莽古爾泰勢力肅清。其家族所掌控的正藍旗被皇太極鯨吞,正藍旗與正黃旗混編後,重新組成新的正黃旗、正藍旗,並把正藍旗交與長子豪格統領。德格類是太宗親信之一,其死後遭遇兔死狗烹的命運,子嗣被削宗籍。豪格為了表示對父親的效忠,殺死了妻子也就是莽古濟的女兒,但是莽古濟的另一女婿岳托卻拒絕殺妻,引起了太宗的強烈不滿。

在解決阿敏、莽古爾泰兩大勢力集團後,太宗全然忘記代善家族的擁立之功,全面打壓。早在天聰九年,太宗借口代善與莽古濟交往過密斥責其父子,指責其藐視汗位,諸貝勒提出免去代善大貝勒、削和碩貝勒以迎合皇太極,太宗只是罰銀罰馬了事。代善長子岳托曾是皇太極的親信,文武全才,卻成為太宗重點打擊的對象。崇德元年,岳托受封成親王,同年八月,岳托被指責包庇莽古爾泰、德格勒(岳托是莽古濟的女婿),從親王降為貝勒。崇德二年八年,皇太極在校場讓岳托舉弓射箭,岳托不射,被降為貝子。崇德三年,清軍南下,岳托被拜為揚威大將軍,次年死於征戰途中,追封為郡王。薩哈廉是代善三子,也是太宗親信之一,崇德元年去世,追封穎親王。皇太極借各種理由處罰薩哈廉的遺孀,或與功勳妻子產生矛盾,或去明朝邊境進行貿易,承襲郡王的阿達禮大為不滿。崇德六年,太宗的宸妃去世,阿達禮卻吹拉彈唱,公開表示對太宗的不滿。代善次子碩托與皇太極關係泛泛,在滿洲貴族中資歷頗深,曾為議政貝勒,卻屢遭打擊。阿敏放棄永平四城時,碩托苦苦相勸,依然被太宗免去爵位;崇德四年,太宗借口碩托僭越,降其為輔國公;隨後屢加威脅,「爾罪多矣!朕屢宥,爾屢犯,若不關己者。後當任法司治之,不汝宥也!」在太宗去世後,碩托與侄子阿達禮果斷的擁立多爾袞稱帝,可見代善家族對皇太極的不滿。至於代善本人,崇德二年因多選護衛被皇太極大加斥責,「陽為恭謹、陰懷異心」,代善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務。

同時,皇太極還多次處罰長子豪格、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人,與懲處三大貝勒家族有著本質的區別,太宗對他們還是以拉攏為主。

三、太宗時期皇(汗)權與王權的關係

清太宗即位是諸貝勒舉薦的產物,反映了滿洲貴族汗權式微、王權強勢的權力分配。嗣位之初,皇太極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實為掌控一旗的貝勒,政權實際掌握在諸多旗主貝勒手中。

清太宗一步步摧抑王權,初步實現了皇權的集中。制度上,皇太極設立監察機關、建立六部,成立具有內閣性質的內三院,從機構設置上稀釋諸王權力;在權力分配上,皇太極重用親信貴族掌握院部,掌控朝政。從崇德年間以後,清太宗徹底掌控了政局,實現了獨尊地位,皇權在表面上壓倒王權。

但是,太宗的獨尊建立在個人威望之中,缺乏制度保證。第一,八旗旗主權力依舊強大,掌握軍政大權,諸旗主懾於太宗個人權威而不敢造次,太宗並沒有在根本上消除八旗制度對中央政府的威脅。第二,王管院部,實質是太宗親信取代政敵掌控朝政,並沒有徹底解決宗室主政的局面。第三,苛待政敵,加劇了宗室子弟對皇太極一系的不滿與憎恨,縱觀清朝歷史,皇太極雖然雄才大略,對待宗室確實刻薄寡恩,打擊範圍過大導致其敵對勢力增大。第四,沒有明確繼承人。太宗猝死,生前沒有確立繼承人,權力交接之際出現真空,清廷隱藏已久的矛盾徹底爆發,在多方勢力相互妥協後,太宗子福臨雖然登基,但是多爾袞攝政代天,太宗苦心集中的皇權旋即被王權取代。

總體而言,清太宗通過一系列舉措實現了皇權的集權,抑制了王權。但是,太宗並沒有從根本上削弱八旗貴族的實權,只是通過親信取代政敵掌控朝政,隨著其倉促離世,皇權再次被王權所取代。(原文來自歷史百家爭鳴的頭條號)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