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獲傳國玉璽後稱帝 這清朝國號是怎麼來的

按照《滿文老檔》太祖卷5的記載,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努爾哈赤在兒子的勸說下,以赫圖阿拉為中心,參照蒙古政權、特別是中原漢族政權的範式,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正式稱汗,汗名很長,叫「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簡稱「英明汗」,史稱後金,建元天命)。

這一年努爾哈赤五十八歲,已經吞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除明朝所支持的葉赫部外,其已基本完成女真的統一)。

崇禎八年(1635年),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組織了第三征伐察哈爾部的軍事行動,獲得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部民一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

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倉皇北逃時沒有忘記將它帶在身上,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林丹汗手中。林丹汗一死,額哲就把它獻給了皇太極。

意外得到中原的傳國玉璽,這對後金而言,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皇太極驚喜若狂。

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他,皇太極,必須做個一統天下的君主!

於是奉璽拜天,告祭太祖福陵。

原本,「汗」即「可汗」的簡稱,為蒙古語,所含的意思就是「王」或「帝」。女真族與蒙古族相鄰,受蒙古文化的影響,努爾哈赤建國即位便稱「汗」。而在明朝人的眼中,「汗」的級別比「帝」差遠了,「汗」就是部落首領,酋長,而「帝」是上天之子,天下的共主。

皇太極曾經和袁崇煥議和,用漢文書寫書信,按自己的理解,理所當然地把「大金國汗」翻譯為「大金國皇帝」寫在信上。袁崇煥看了,眼珠子差點沒掉下來,立刻指責他不該這樣。也許是從這兒開始,皇太極才知道了「帝」與「汗」的區別,也因之有了從「汗」向「帝」轉化的想法。

現在,得到了中原皇帝的傳國玉璽,正是「一統萬年之瑞」,正是改「汗」稱「帝」的最好時機!

不但尊號要改,民族的名稱、國號也要改!

改為什麼呢?

當初努爾哈赤把國號定為「金」,用意在於表明自己是中國歷史上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後繼者。用「金」作為國號,既有繼承金國事業之旨,也有團聚女真各部之義。

皇太極覺得自己稱帝,就是天下共主了,級別不但比歷史上的金國高也了許多,而且再用金為國號,漢人心理上也不容易接受,於是將「金」改為「清」,民族則由「女真」改為「滿洲」。

為什麼叫「清」呢?

歷史上沒有留下相關文獻,誰也不知道皇太極的真正想法。但幾百年來,人們做過無數種猜想,眾說紛紜,不一而衷,下面先摘幾種學者們的猜想。

有人從字音上推測,說「金」與「清」的漢字語音相近。

有人從歷史上妄斷,說以往還沒有叫「清」的王朝,新鮮,有創意。

有人從陰陽五行加以詮釋,說「明」為「火」,「清」為「水」,水能克火。

有人從薩滿文化作解釋,「清」就是「青」,兩字同音,青天通天,吉祥。

有人從民族方面去解釋:皇太極聲明過,他們不是金國的後裔,當然這裡面也包含如果沿用歷史上的「金」為國號,有刺激漢族「以宋為鑒」的禁忌。這是幾種比較常見的說法。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在群臣的擁戴下,皇太極舉行隆重典禮,宣佈即皇帝位,正式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

登位當日,滿洲人代善、蒙古額哲、漢人孔有德捧上了寫著滿、蒙、漢三種文體的表文,以示皇太極是滿洲、蒙古、漢人天下的共主,臣恭上「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

得了「皇帝」之稱,皇太極便把「汗」封賜給了外藩蒙古的王公。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