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不務正業」的皇帝:從夏啟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我國共有過67個王朝、446位帝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和農民起義政權未計)。從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開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皇帝與普通臣民不同,臣民可以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皇帝的唯一職責就是使國家繁榮昌盛,使人民安居樂業。皇帝若置國事而不理,而像臣民一樣放縱個人的愛好,那就是「不務正業」的「怪癖」皇帝。
第1位 北齊後主高緯愛好當乞丐乞食
與其他皇帝的業餘愛好相比,北齊後主高緯的愛好卻顯得寒酸和下賤 了,他居然愛好當乞丐。他在後宮的華林苑設立了貧窮村舍,令人穿上破衣 爛衫當乞丐,自己也參與其間,充任一個角色,從事乞丐之間的生意買賣, 聊補精神空虛。
北齊後主高緯昏庸無道、荒淫墮敗。他執政期間,奸臣當道,結黨營私,亂政害人。對此,高緯整天不聞不問,他幹什麼去了呢?時間都花在了奢靡淫樂上面。據載,他把宮中小婢女都封為郡主。宮女中穿著華貴、食用高級的,即達500多人。大家競相奢靡鬥艷,甚至早上穿的衣服晚上就扔掉不要了。皇帝認為這樣做理所當然,於是又大修宮苑。但他喜歡什麼又沒有個常性,今天建造的沒幾天就可能毀掉重建。高緯的御馬光是食物就達1O余種,發情交配時還專設青廬親自觀賞。他的馬及鷹犬都各有封號,鬥雞走馬,無所不好。
最可惡、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位當朝天子竟在後宮的華林園中建造了一些荒村窮捨,自己脫下皇服穿起破衣爛衫飾作叫花子乞食討飯。還扮成窮寒模樣,到市肆中做買賣。
當時因為皇帝揮霍,財政赤字嚴重,只能加重稅收,鼓勵買官,殺人沒關係,給錢就搞定,搞得草根群體很痛苦,到處都是乞丐。高緯受到啟發,覺得乞丐這職業有戲劇衝突啊,多好玩。他在宮內華林園旁,修了一片破爛村舍,宮女寵臣們當臨時演員,他穿得破破爛爛,拄著打狗棒,淒淒哀哀地向大家討點吃的:「行行好吧,給個饅頭吧。」高緯當了一回乞丐,但不是為境遇所迫的真叫花子,卻是在窮奢極欲厭膩之餘,以變態心理捉弄世人,這在中國歷代帝王之中,實屬一大奇聞。
邀大臣們共賞裸體貴妃
高緯有一個妃子叫馮小憐。這個馮小憐堪稱是一個尤物,長得如何漂亮先不去說,她的皮膚據說好像一吹一彈就能破,吐出的氣聞起來都是香的,而且身材特好,絕對可稱得上凹凸有致。另外這個馮小憐還有一項絕技,在冬天的時候,抱著她就像抱著一個暖爐似的,夏天呢,抱著她就像抱著一塊冰塊,於是乎,高緯不管有事沒事,即使是跟大臣商量事,也要抱著這個馮小憐。
時間一長,高緯看著那幫表面上一本正經心裡早就涎水直流的大臣好笑,於是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他讓馮小憐脫得光光的,躺在朝堂的一張案几上,並時不時的作出各種動作,讓大臣們排著隊,來一個兩眼共霽色,秀色共氤氳。
第2位 雍正皇帝特殊的嗜好:戴眼鏡 愛化妝
關於雍正的嗜好,有說:「雍正帝勤於政務,很少出巡遊樂,但是閒暇之餘,他對聲色犬馬也頗感興趣,並且玩得想當在行。
他在即位後,對於聲色犬馬並非無動於衷,而且對彫蟲玩物,西洋奇巧都深有所好。對於中國上層社會傳統的玩意,如吸鼻煙,香袋,盆景,養寵物狗等,他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雍正這個皇帝有很鮮明的性格特徵和嗜好。通過對雍正帝生活、情趣、飲食習慣等研究,一個活靈活現且男人本性十足的雍正帝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戴眼鏡。
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是歐洲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雍正帝很喜歡西洋眼鏡,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風雅,確實是他已經眼花了,需要眼鏡的幫助。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把眼鏡發放給潑灰處的工匠,作為一種實用的福利待遇。
清宮史料中有披露,康熙皇帝在得到兩廣總督進獻的水晶眼鏡後,試戴感覺不錯,便賜給了兒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年輕時視力就不好,自己說是戴了父皇御賜的眼鏡才變得「精明」,批閱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雍正帝配戴的眼鏡全由內務府造辦處製作,造辦處檔案詳細記錄了雍正關於製作眼鏡的不少旨意,如「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照朕用的眼鏡,再做10副」。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製作的各式眼鏡達35副之多。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因眼鏡有如此好處,雍正也將眼鏡作為賞賜之物,甚至用於勞動保護,指示造辦處專門製作玻璃平光眼罩給建造房屋的潑灰工匠用於保護眼睛。其實清朝後面的皇帝都有帶眼鏡和把玩各種眼鏡的習慣。只有末代皇帝溥儀留下過帶眼鏡的照片而已。
雍正帝登基時45歲,但視力已經相當差了。為提高辦公理政效率,他敢於面對現實,不去考慮皇帝的尊嚴,對眼鏡這一奇巧之物大膽地接受和使用。據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帝所佩戴的眼鏡多種多樣。在雍正帝經常起居的大內與圓明園的宮殿,甚至在他的鑾轎中,都放有專門的御用眼鏡。
據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帝所佩戴的眼鏡多種多樣雍正帝佩戴的眼鏡,都是由內務府造辦處奉命專門製作的。造辦處檔案詳細記錄了這一情況。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奉旨:「按12個時辰,做近視眼鏡2副。再,哪個時辰看得多的,重做6副。」十月二十日,郎中保德又奉怡親王允祥傳諭:「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1』十月初五日,,這批眼鏡做好,由郎中保德進呈御前。。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初十日,奏事太監劉玉傳旨:「照朕用的眼鏡,再做10副。」『2』這類旨令接連不斷。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十四日,首領太監王輔臣又傳旨:圓明園的四宜堂如意床上安眼鏡一副。造辦處立即將早先做好的一副備用的茶晶眼鏡交太監劉進義拿去。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監張玉柱給造辦處送去一副西洋人戴進賢進呈的一副眼鏡,傳旨:著照朕戴的眼鏡式樣裝修,再將盒內西洋字白紙簽著西洋人認看。造辦處官員拿著這張寫有西洋文的字條找到西洋畫師郎世寧,認出是「70歲」等字。原來,在當時是用年齡來表示老花鏡的度數。這年雍正帝51歲,已用上「70歲」的花鏡,看來他的視力的確不太好。這副西洋鏡,經造辦處精心改裝,又換成玳瑁圈銀捏子皮盒,於十二月初二日,由太監李久明去轉交雍正帝。自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製作的各式眼鏡多達35副之多。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這也是他作為封建帝王的一種奢侈了。
雍正帝是最喜歡化裝——歷史上真實全面的雍正帝畫像二、化裝。
在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帝是最喜歡化裝的了。他有好多化裝的圖像傳世,比如穿道裝的、穿洋裝的、穿漢裝的等。這幾種化裝圖中,穿洋裝的圖像很吸引人:頭戴假髮套,身穿氅衣,項系圍巾,很像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君主。漢裝像則是多種多樣,有犁耕的,有看書的,有射鳥的,有撫琴的,等等。
從保留至今的許多雍正帝畫像中都能看出來,雍正和慈禧有著相同的愛好,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喜歡化裝。雍正主要是愛身著漢服扮演鄉里林間的隱士,還戴著假髮表演外國人,或者扮演喇嘛。
第3位 宋徽宗的多樣興趣愛好:
宋徽宗是宋朝頂級的享樂型皇帝,興趣愛好頗為廣泛,可以這麼說:除了該他幹的治國安邦發政施仁之外,不著調兒的風流事兒沒有他不癡迷的,不但癡迷,還樣樣兒都能做到極致。張端義《貴耳集》載:有一次神宗到秘書省見到李煜的畫像,對他的丰神秀韻大為歎賞。回到後宮,又夢見李煜前來拜謁,一覺醒來,兒子趙佶(即後來的徽宗)呱呱墜地。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附會,但徽宗「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我們就不得不信了。
愛好之一:石藝園藝。
徽宗酷愛石藝園藝,「代表作品」就是那座比頤和園還要宏壯精巧的皇家園林艮岳。岳珂《桯史》說,徽宗打算修建艮岳,宦官們爭相出主意。他這一喜歡不要緊,全國人都遭了殃,尤其是東南地區,不管誰家,只要有奇石異木,統統搬走沒商量。這段歷史即《水滸傳》裡所說的「花石綱」。為了徽宗這個雅好,不知多少人傾家蕩產,甚至丟了性命,連方臘起義都是以此為導火索的。《宋史·朱勉傳》載,朱勉得到一塊巨大的太湖石,以巨艦運載,役夫多達數千人,所經州縣,遇水門拆水門、遇橋樑拆橋樑,甚至把城牆都敢鑿開。此石運抵汴京後,徽宗大筆一揮,賜名為「神運昭功石」。宋人袁褧的《楓窗小牘》說徽宗在這塊巨石旁種了兩株檜樹,還用金字題詩說:「撐拏天半分,連蜷虹兩負。為棟復為梁,夾輔我皇構。」後人都說這簡直就是為秦檜賣國、天下兩分定的調子。
愛好之二:金石書畫。
徽宗精於工筆花鳥畫,宋人鄧椿《畫繼》稱他「藝極於神」,政和初年所作的《筠莊縱鶴圖》,畫仙禽二十,「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警露舞風之態。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各極其妙,而莫有同者焉。」概括成八個字,就是形神畢肖,栩栩如生。還有一幅《奇峰散綺圖》,能給人「咫尺千里」的感覺,使觀覽者「飄飄焉,嶢嶢焉」,分不清自己是人還是仙了。《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載趙孟頫得到一幅徽宗所畫「竹禽」,曾題曰:「何其幸耶!」又見到徽宗畫的「六石圖」,不用皴法,以水墨生暈,堪稱傳神而創新。他的書法造詣極為精深,宋人董更《書錄》、元人陶宗儀《書史會要》都說他的字學唐朝書法家薛稷,其評未必公允。據說徽宗極喜歡米芾的字,不由自主地想模仿。蔡京婉言提醒:一代帝王學臣下的字似有不妥,徽宗才自出機杼,創立了「瘦金體」,至今無人能夠模仿。這位帝王對古董的鑒賞力也極為精湛,甚至別出心裁,命當時定窯、汝窯等工匠模仿鼎、彝、盤、樽等青銅器燒製瓷器,巧妙地將青銅器和瓷器結合起來,單這個大膽的「創意」,就能顯示出其藝術氣質是多麼不凡。
愛好之三:玩弄美女。
徽宗的好色是出了名的,這大概是從他老祖趙光義那兒遺傳過來的。不過太宗雖然好色,畢竟有個限度,當時後宮裡並沒有幾位嬪妃。徽宗究竟有多少女人呢?有一本小書《開封府狀》給我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資料。這本書實際上是靖康二年開封府官員呈交給金國元帥的「人肉清單」——金人索要的金銀太多,宋朝拿不出來,於是將徽宗、欽宗、諸王妃、帝姬(即公主)、王女、王孫等折價抵扣:帝姬、王妃一人抵扣金一千錠,宗姬一人抵扣金五百錠,族姬一人抵扣金二百錠,徽、欽二帝的妃子當然更值錢些。該文書記載徽宗的貴妃、德妃、貴儀、淑容、婉容、婕妤、才人、貴人、美人、夫人等有名號的女子共一百四十三人;嬪御九十八人;御女七十八人;宮女四百七十九人;采女六百零四人;歌女一千三百十四人。那些有名號的女子都標明了歲數,基本上都在十六七到二十一二之間。這麼多美女徽宗還嫌不夠用,不厭其煩地跑到醉杏樓,和名妓李師師搞上幾腿。
愛好之四:迷信傳說。
徽宗篤信讖緯之學,很多決定都是因為迷信作出的。舉個荒誕的例子,你就能發現他有多迷信。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裡記載:崇寧初年(1102),起居舍人范致虛上了一道奏本說:十二宮神(即今所謂十二屬相)當中,狗居戌位,乃是陛下本命,如今京城到處都是殺狗為業者,是對陛下的大不敬,請求朝廷禁絕此業。徽宗一聽有道理,於是下旨,嚴禁天下殺狗。有個太學生覺得實在可笑,說道:「朝廷事事尊奉神宗,神宗生於戊子年,屬老鼠的,可那時候並沒聽說嚴禁天下臣民養貓哇。」
徽宗的「小愛好」多著呢,比如「蹴鞠」——沒有這個雅好,高俅咋能當上太尉呢。再如「品茶」——更是行家裡手,他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二十篇,對福建所貢的龍團鳳餅論述精當,令人瞠目。岳珂《桯史》還說:「徽祖居端邸,頗好馴養禽獸。」意思是說徽宗沒當皇帝前就頗好養獸養鳥,艮岳建成後,園子裡充滿各種珍禽異獸,西漢梁孝王那個兔園,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至於寫詩填詞、絲竹管弦,就用不著多說了。對道教學說的研究,也是頂級水準。《北狩聞見錄》說他曾「出御衣之襯一領,俗呼背心」,是他當端王時親手所製。看來裁縫手藝和衣著方面的創新意識,也是其他帝王無法比擬的。可惜的是,這些愛好和本事,沒有一樣能阻止住金人的鐵騎。
第四位 當和尚有癮的皇帝蕭衍
蕭衍三次出家: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最有名的皇帝。作為南梁政權的開創者,蕭衍一生有很多傳奇之處。他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最博學的開國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時期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歲,是僅次於乾隆的第二高壽皇帝。最值得一提的是,蕭衍在有生之年不僅推崇佛教,廣建寺廟,發展僧徒,而且還頻繁地往寺廟裡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捨身為寺奴,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時出家的皇帝。
蕭衍為何老往寺廟裡跑?有人說他一心向佛,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有人說他看破紅塵,不再留戀皇帝寶座;還有人說他斂財有方,通過贖身撈取好處。其實,這三種觀點都經不起推敲。蕭衍如果真心皈依佛門,他完全可以退位出家,沒必要來回折騰;如果他真要斂財,堂堂皇帝根本用不著耍這點心眼。筆者認為,蕭衍此舉有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
蕭衍能成大事,既出於他的非同尋常的雄才大略,也歸功於僧侶勢力的輿論支持。無論是出於論功行賞,還是出於個人信仰,蕭衍即位後,於公於私,都要擴大佛教聲勢,將佛教地位抬到一個新高度。所以,把君權和佛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行政教合一,在佛教上大做文章,是蕭衍政治的一大顯著特色。蕭衍頻頻往寺廟裡跑,一再出家捨身,一再扶持寺院經濟,一再像《御講(摩訶般若經)序》所說的「皇帝(蕭衍)捨財,遍施錢、絹、銀、錫杖等物二百一種,直一千九十六萬」,甚至利用權力將佛教定為國教,應該是為了爭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種含有政治意義的努力,目的是獲得僧侶勢力的信服與支持,以鞏固南梁統治。
任何宗教,對廣大被壓迫人民而言,都是麻痺、欺騙群眾的精神鴉片。蕭衍對儒、道、佛都有過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儒學教導人們恪守禮法倫常;道學勸說人們不要計較爭奪;佛學講究六色皆空,引導人們嚮往極樂淨土,三者的共同點是要人們安於現狀,不去反抗鬥爭,都可以作為執政者欺騙、麻痺、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三者比較,蕭衍認為佛學理論和佛教修行方法對人民更具吸引力,也更具欺騙性。蕭衍一貫擅長心理戰術,在早年領兵打仗時,蕭衍就總結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梁書》)。他帶頭捨身,大興佛教,無疑是為了憑借佛教征服人心,加強思想意識統治,大造自己的聲威。
大凡統治者,都有一個通病,即年齡越大,猜忌心就越重,就越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忠誠,蕭衍也不例外。蕭衍一次次地往寺廟裡跑,一次次地捨身為寺奴,一次次地賴在寺廟裡不走,絕非單純地為了講經誦佛,也絕非真心實意地位眾僧執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玩弄統治權術,藉以檢驗皇子王侯、文武百官對自己是否忠誠,看看臣屬們是不是有誠意贖回他這位快要過時的皇帝,是不是真心希望讓他回宮執政。蕭衍突出個人,唯我獨尊,製造對佛教的宗教迷信,正是要為臣屬製造對自己的個人迷信。通過這種厚臉皮的政治表演,蕭衍意在進一步樹立和加強自己的權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信仰、提倡佛教已成為蕭衍時代上層社會的傳統習慣,而蕭衍也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皇帝菩薩」,其性格也變得內傾、封閉、保守、剛愎起來。蕭衍晚年喜歡別人阿諛奉承,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魏書·島夷蕭衍傳》稱「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朝中大臣知道他這一特點後,爭相奉承,莫敢正言,誰也不敢在他面前說一句真話。蕭衍儘管佞佛,整日沉溺於佛學精神世界,但佛祖並沒有保佑他,以致招來「侯景之亂」,他也落得個餓死台城的悲慘結局。蕭衍被困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梁書》),似乎流露出了些許悔恨的意思,可惜為時已晚。
第五位 唱戲被扇耳光的皇帝—李存勖
一次唱戲時,連喊兩聲「李天下!李天下!」被一伶人上去扇了耳光。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說:「李(理)天下只有一個,為什麼你連喊兩聲!」李存勖聽了,不僅未責伶人,反而予以賞賜。
李存勖(885-926),沙陀人,李克用長子。幼讀《春秋》,略通文義。成人後,狀貌雄偉,有熊虎之姿。學習騎射,勇武過人。青年時,隨父征戰,機敏有謀略。李克用曾被朱全忠所困,地盤狹小,兵力不足,非常悲觀。李存勖說:物極必反,現在朱全忠恃其武力,窮凶極惡,吞滅四鄰,還時刻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應該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千萬不可灰心喪氣。李克用聽了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李克用53歲時死,李存勖繼位為晉王。方繼位,上黨被後梁所困。李存勖召集諸將說:「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亦無河東也。且朱溫所憚者,獨先王耳,聞吾新立,以為童子未諳軍旅,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精兵倍道趨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舉,不可失也。」於是,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果然梁軍不備,李存勖乘大霧突襲梁軍,大獲全勝,一舉安定了河東局勢。此後,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很快大治。後梁開平五年(911),李存勖又與朱梁王朝在高邑決戰,再敗後梁軍,此後,朱溫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令箭,遺囑完成三項事業:一是討伐劉仁恭,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討伐契丹,解除北方邊境威脅;三是將篡唐自立的後梁朱全忠消滅。這樣,他們的地位就可以鞏固。李存勖將三支令箭藏在李克用神廟裡,每次出征,就將其中一支用錦囊裝起來帶在軍前,取得勝利回來,再將箭還供於李克用神廟裡,表示完成了任務。李存勖經過l5年的南征北戰,消滅了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和後梁勢力,大敗契丹,基本完成了父親的遺命。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唐,即後唐莊宗。李存勖通音律,能作曲,喜歌舞。
即位後,自以為天下一統,外無強敵,驕傲自大,殘暴荒淫,任用伶官,不理朝政。整天與伶人化裝唱戲,親自扮演角色,並自號「李天下」。一次唱戲時,連喊兩聲「李天下!李天下!」被一伶人上去扇了耳光。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說:「李(理)天下只有一個,為什麼你連喊兩聲!」李存勖聽了,不僅未責伶人,反而予以賞賜。因此,眾叛親離,天下大亂,同光三年(925),部隊叛亂,李存勖在混亂中中箭而死,帝位被李嗣源奪去。
第六位 木匠皇帝朱由校
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是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皇長子,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20年-1627年在位。明熹宗朱由校時,外有金兵侵擾,內有明末起義,正是國難當頭,內憂外患的時期。明熹宗朱由校卻不務正業,不聽先賢教誨去「祖法堯舜,憲章文武」,而是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僅貪玩,而且還玩得很有「水平」,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他不僅經常沉迷於刀鋸斧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嫻熟,一般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望塵莫及。
明熹宗之所以喜好木匠活是因為他幾乎沒受過教育。對於一個近於文盲的人來說,沒有花天酒地、荒淫無度,那就也要算作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堂堂一國之君,明熹宗怎麼就沒接受教育呢?追究起來,這卻要怪萬曆皇帝的偏心了。當初,萬曆想冊立朱常洵,但因為不符合「立嫡立長」的祖制而遭到朝臣的普遍反對,雙方僵持了許多年,皇帝和大臣們都無法改變對方的立場。後來還是萬曆做出了妥協,於是皇長子朱常洛被冊立為太子。
但萬曆在許多年中對朱常洛都是不聞不問的態度,包括對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萬曆也是漠不關心,於是朱由校的教育問題就被耽誤了——直到16歲,他都沒有接受他早該接受的餓皇室教育。1620年,萬曆帝駕崩時,朱由校才被冊立為皇太孫,這時候他終於有機會接受教育了。
可是誰能想到呢,朱由校的父親光宗朱常洛才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尚未被冊立為太子的16歲的朱由校只好匆匆即位做了皇帝。雖說這個時候的朱由校也還可以請博學的內閣大臣們為他授課講學的,可畢竟早已過了接受初級教育的黃金年齡,各種政事就夠他煩惱的了,何況他又是一個玩心很大的人呢。
雖然說上帝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每個人天生的稟賦還是有各個不同乃至區別很大的。
朱由校大概因為天賦在於動手能力強,所以他的玩心也就集中體現在了他對於木匠活的喜好上。晚明時期的傢俱精巧華美,有錢人家都以採購製作高檔傢俱為時尚,推想起來,當時那些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民間手藝人(包括瓷器工匠之類),大約也就相當於今天的IT界精英罷。年輕人嘛,都難免喜歡追逐時尚與流行的事物,如此,也就難怪朱由校會沉迷當中了。
當然,所謂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也不是完全的一無是處。比如朱由校與自己的皇后張嫣不但感情很好,而且對她敬重有加,很能聽得進她的話,當魏忠賢幾次想找機會陷害她時,朱由校都表現得非常清醒;又比如他對弟弟朱由檢的教育問題就一點也沒耽誤,或許是他為自己沒有接受系統的教育既感到很遺憾,又覺得很無奈,所以剛當上皇帝就很重視比自己小5歲的弟弟的教育抓得很緊,乃至最後把皇位傳給了僅有的弟弟。或許正是因為朱由校對皇后與弟弟朱由檢所取的自始至終的絕對保護和充分信任的態度,大明朝才沒有早早的就在他手裡就玩完,而是依然延續了17年才轟然崩塌。
第七位 同性戀皇帝漢哀帝
同性戀是一個時尚的詞語, 但它不合中國國情,因為它在中阿國的存在非常古老,漢哀帝劉欣就是其中的一個。
董賢英俊瀟灑,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選為太子舍人。哀帝在與他的交往中產生了愛戀,封他為董門郎,並封其父親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不久,董賢又被封為駙馬都尉侍中,《漢書·董賢傳》載,這時董賢「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巨萬,貴震朝廷。」兩人形影不離,同床共枕。
有一次哀帝醒來,衣袖被董賢壓住,他怕拉動袖子驚醒「愛人」,於是用刀子將其割斷,可見其愛戀之深。哀帝還為董賢建造了一棟與皇宮類似的宮殿,並將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給董賢,自己則用次品。他為了與戀人生生世世在一起,還為董賢在自己的陵墓旁邊修了一座塚塋。《漢書·董賢傳》載,哀帝還曾開玩笑地對董賢說:「吾欲法堯禪舜,何如?」嚇得大臣們目瞪口呆。這種要「愛情」不要江山的戀情在歷史上實為罕見。如此忠貞於愛情,國事當然糟得很,哀帝死後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菩薩皇帝
第八位 好士細腰的楚靈公
《墨子·兼愛中》說:「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王個人的一個癖好,弄得下面的文武百官都成為他的「粉絲」,都自覺不自覺地虐待自己。所以,孔子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來皇帝的嗜好、愛好,有時是個好東西,有時也是個壞東西。
第九位 專愛偷盜的漢桓帝
漢桓帝劉志雖為九五至尊,卻專愛偷盜大臣家的東西,被冠以「小偷皇帝」之名。而且,他每偷一次都記錄下來,還把偷來的東西都放到一個密室裡。而他就是以此為障眼法巧施伎倆消滅了位居軍政重權、左右東漢國政多年的外戚勢力梁冀集團,掌握朝政大權。話說延熹二年(159年),梁太后病逝,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已經28歲的「傀儡皇帝」桓帝劉志公然多次進入梁冀府中盜得梁冀黨羽的花名冊並將其一網打盡,最終梁冀是突然口吐鮮血、氣絕身亡。詳見拙作:小偷皇帝巧施伎倆消滅外戚集團的離奇故事。
原來,頗有心計的劉志在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的配合下,先到大牢裡去請了一位「樑上君子」,進宮教他行竊之術。他頻頻翻牆入室,出入大臣家中偷盜東西,以此為障眼法而放鬆了梁冀的警惕,目的是為了盜出梁冀那個花名冊而設的伏筆。劉志偷的東西一件件記錄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日後歸還給大臣們。
第十位 過生意癮的南齊廢帝
南朝齊廢帝蕭寶卷特別喜歡做生意。他為了過做生意的癮,下令在宮中的後苑設立市場,和宮女太監們共同做買賣,並建立起了「管理機構」。他以寵妃潘氏為市場總管,自己則充任潘氏手下的管理人員。對違反市場規矩的,包括皇帝自己,均可以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