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記載:雍正帝暴崩於圓明園,病危中召見王公大臣,傳旨寶親王為皇太子。民間傳說呂留良之後,俠女呂四娘為報父仇,入宮行刺雍正,然後奪頭而走,使雍正帝死於非命。呂留良是浙江石門縣儒生,著書立說,主張反清復明,案發後,雍正帝大開殺戒,把呂氏家族幾乎斬盡殺絕,株連被殺者就有100多人,僅逃呂留良一個14歲的孫女呂四娘。後來她逃往深山,拜一道士為師,強身學藝、臥薪嘗膽,決心為全家報仇。長大後她嫁到京城一戶姓李的人家,伺機行事。一天深夜,呂四娘提回一個血淋淋的人頭,說是雍正帝的頭顱,事後,她就隱遁江湖了。第二天,紫禁城內便傳出皇帝暴崩的消息。民間又傳說雍正無頭,無法完屍,只好鑄了個金頭下葬。
雍正到底是因病身亡,還是被人取走了腦袋,說法不一,而清廷對這件事情又嚴格保密,使後人無法澄清。
鐵腕皇帝:雍正暴卒屍體無頭之謎
不可否認,雍正皇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鐵腕皇帝之一,他在位的時間儘管只有短短十幾年,但是他在位期間所採取的一些舉措卻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因為他過於鐵腕,所以四面樹敵,儘管他一再防範,但是最後還是死得不明不白,留給世人一具無頭屍體,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在位期間最短的皇帝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在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帝王之一。他的登基稱帝,給後世歷史學家心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他的突然死亡,給後世人們留下了一個永遠難以解開的謎團。雍正皇帝的暴卒並且屍體無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疑難案件,後世歷史學家們只能靠著合理的推測,去判斷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
關於雍正皇帝暴卒屍體無頭之謎,歷史上有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觀點)認為,雍正皇帝是被他的仇人呂四娘所殺。眾所周知,雍正帝在位之時文字獄盛行,一大批文人騷客由於在作品中寫錯一兩個與大清朝有關的字便會慘遭滅門之禍。呂四娘的祖父呂留良便是慘遭禍害的文人騷客之一,在這場殘忍的呂留良文字獄中,除了呂留良一個年僅14歲的孫女呂四娘因在官府抄捕時外出玩耍而僥倖逃脫之外,呂氏家族幾乎被斬盡殺絕。後來,呂四娘為了報仇雪恨,四處拜訪名師學習武藝,經過長達十幾年時間的艱難困苦,她終於學成了一身絕世武功。於是她隱名混入京城,與一李氏男兒結婚,作為自己在京城的藏身之所。夫妻兩人結婚後不久,呂四娘便短裝外出,待到深夜歸來,丈夫見她手中提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乃是當今聖上的人頭,於是丈夫對呂四娘的敢作敢為深為敬佩,便陪同妻子連夜遠走他鄉。第二天,紫禁城內便傳出了雍正皇帝暴卒的消息,待到官吏全城戒嚴搜捕嫌疑犯之時,呂四娘早已同她丈夫遠離了京城。
第二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類似,但是在呂四娘刺殺雍正的方法上略有不同。這種觀點認為,呂四娘來到京城後,通過各種關係,買通了內務府的大太監,進宮當了一名宮女,憑藉著自己漂亮的容貌和過人的才智,呂四娘迅速贏得了雍正皇帝的寵愛。終於,在一次陪雍正皇帝睡覺的夜晚,她趁雍正皇帝不備,用一把短刀割下了雍正皇帝的腦袋,隨後遠離了紫禁城,不知逃向了何方。
與前兩種觀點相比,第三種觀點更富有傳奇色彩,可信度也最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呂四娘在全家被殺之後,隱名潛入深山拜師學藝,經過十個寒暑的刻苦修煉,終於練成了飛簷走壁的蓋世武功,下山時已成為威震南北的女俠了。利用所學的功夫,呂四娘隻身潛入皇宮內院,刺殺並且割下了雍正皇帝的首級。
以上這些觀點聽起來儘管像一個武俠故事一樣動聽,但是其可信度究竟如何還有待考證。但無論是第一種觀點還是第三種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呂四娘利用她飛簷走壁的武功基礎上的,儘管形不同但實則是一種觀點,按清朝慣例,皇宮戒備森嚴,皇帝外出時侍從護衛前呼後擁,警戒非常,即便呂四娘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在毫髮無損並且皇宮內外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順利取下雍正的人頭。第二種觀點看起來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實則也有疑點,因為按照大清王朝以往的慣例,晚上侍寢的妃嬪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程序,呂四娘在侍寢之時能夠刺殺並一舉削取雍正之頭,可能性很小。
既然以上這三種觀點都不可靠,那麼雍正皇帝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史料中對雍正皇帝死因的記載很少,只在《東華錄》卷三十二中有寥寥數語: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患急症突然去世,至於具體的原因,《東華錄》也沒有記載。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由於當時雍正皇帝死之後,統治階級對其死因進行了嚴密的封鎖,除了參與其中的少數幾個權臣之外,外界很難知道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這也是史書上為何對雍正皇帝暴卒後屍體無頭很少甚至沒有記載的重要原因。
自雍正皇帝暴卒,留給世人一具無頭屍體之時起,無論史學家還是民間對於其死因的推測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雍正皇帝死去了300多年,民間關於他暴卒屍體無頭的傳說故事,也流傳了300多年。要揭開這個千古之謎,還有待打開泰陵地宮,對雍正遺骨進行DNA檢驗,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雍正皇帝的死因很快便會水落石出。
雍正皇帝陵墓裡的八大未解謎團:雍正屍身安放之謎
清代皇陵既是古文化寶庫,也是歷史迷宮。它的下面在埋葬著無數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深深地埋藏著墓主人生前的傳奇和死後的神秘,而其建築則是代表同一時期我國古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泰陵的建築既取法於清東陵的順治帝孝陵,又承沿康熙帝的景陵制度。尤其是其圓式寶頂、大碑樓的石碑與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轍。建造好的泰陵,不僅建築規模宏偉輝煌,而且還有一些創新,因此建築功能上則存在著一些不解之謎。
(一)三座石牌坊之謎
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大紅門外均設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採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了兩個石麒麟,因此十分宏偉壯觀。並且乾隆朝繪製的雍正帝泰陵全圖上則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築了。為什麼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種說法。
1.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年代。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係。於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了自己死後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了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有人說,雍正帝營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為了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獻了營建三座牌樓門的費用,而三座石牌坊與大紅門之間形成了一個形式上的封閉空間,但大紅門建築形式與石牌坊明顯不同,為了區別主次,特意在大紅門處安放了兩個石麒麟以示區別。還有說安放石麒麟,是因為雍正帝當皇帝不是正大光明,為了防止惡鬼騷擾,特意設置了兩個石麒麟,希望不僅能給自己帶來祥和,還能幫助自己看守住陰宅大門。
3.還有人說,清西陵大紅門建有三座石牌坊這是乾隆帝給建造的,既是出於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為了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風水範圍雖然比東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許更高。至於麒麟,則是表明這裡是祥瑞之地。對這種說法,筆者質疑,三座石牌坊的規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經存在。
4.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了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裡才鎮壓住,為了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了兩座石牌坊。
5.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彌補風水上的不足。因為大紅門外空間開闊,左右兩側是水流,大紅門兩側九龍山和九鳳山相隔緊密,如果只建一座石牌坊的話,大紅門似乎顯得比較單薄,無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氣,而大紅門內則因屬規制,建築物排列與之外相比較則擁擠,三氣則又太濃,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所以在兩側增設了兩座石牌坊與大紅門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四合空間。在佈局上則屬於一個獨立的大思維虛擬建築物,屬於古代風水理論中的借用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無任何花紋和雕飾,更無文字,不知為何?以上僅是筆者猜測,其實無論是出於風水景觀的需要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存在,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發現。
(二)石像生之謎
七孔橋北面,有一組石像生,設有五對石雕像。其實在乾隆元年九月泰陵完工時,並沒有建造石像生。其依據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十六日,恆親王弘晊及其他承修大臣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中沒有提及石像生:
恭照泰陵地宮、寶城、方城、明樓、二柱門、陵寢門、隆恩殿、配殿隆恩門、朝房、神廚庫、碑亭、龍鳳門、望柱、大紅門、石牌坊、橋座、泊岸、風水牆,臣等遵照規制,俱已敬謹修造完竣。再守護陵寢之貝勒、公、大臣、侍衛並官員、執事人等房屋以及禮、工二部衙署、八旗官弁營房一切工程亦俱各修造完工,事關大工告竣,臣等謹具題以聞。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個叫瑪起元的御史給乾隆帝的一份奏折,更證實了泰陵未建石像生: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忍增加,此誠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雖非風水所關,實系典制所載,萬年締造,有此更可以永肅觀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紅門,並未分兩處圍牆,是以聖祖仁皇帝不肯設立石像生者,亦出於孝思之深心。後世子孫欲竭追慕之誠,凡於典禮所載無不曲盡,方覺毫無遺憾。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泰陵)亦另為敬謹建立,以備從前所未備,如此始於典制無缺。
瑪起元的意思是說,雍正帝的泰陵不建石像生,是因為康熙帝的景陵沒有石像生。建石像生是屬於古代規制,必不可少,康熙帝的景陵不建石像生,因為離孝陵很近,可以不建,但為了典制,兩個陵都應該補建石像生。
乾隆帝也不知道泰陵為什麼不建石像生,一打聽,原來的風水官員回答說泰陵所處位置風水不適合建石像生:
泰陵甬道系隨山川之形勢盤旋修理,如設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齊安供,而甬路旋轉之處,必有向背參差之所,則於風水地形不宜安設。是泰陵之未議設石像生者,實由風水攸關,非典禮所未備。
這才真正揭開了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既不是雍正帝所說的「需用石工浩繁,頗勞人力」,也不是拍馬屁御史瑪起元所說的仿照康熙景陵而不建。泰陵石像生補建時間,應該在乾隆十三年左右。
(三)泰陵大碑樓天花板之謎
泰陵大碑樓正式名稱叫聖德神功碑亭。清代陵寢的大碑樓、神道碑亭、大殿、明樓的頂棚都是木製的格井天花。由天花支條和天花板構成,上面披麻掛灰,彩畫。天花板為正方形木板,上面的彩畫圖案大多數為蓮花水草。令人不解的是,泰陵大碑樓的每塊天花板在圓形內的水草部位都有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圓孔。每塊天花板上的圓孔都在同一部位,大小也一致,總體看上去,成排成行,非常有規律,這種現象只有泰陵大碑樓有,孝陵、景陵、裕陵、昌陵的大碑樓都沒有這樣現象。看其情形,絕不是為了通風而特意留下的,到底是怎麼回事,目前還不得而知。
(四)地宮之謎
泰陵是屬於清朝前期的陵寢,而地宮則屬於整座陵寢中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對於陵寢研究來說,地宮研究則屬於重中之重,因泰陵地宮沒有開啟,因此,泰陵地宮存在著很多神秘色彩。
泰陵之前的皇帝陵地宮還沒有打開的實例,而且關於泰陵地宮的檔案資料少,而距泰陵建造時間最接近的則是乾隆帝的裕陵,按照清陵大多數是按照舊制來營建的制度推理,雍正帝的泰陵有可能也是九券四門。據清宮檔案記載,泰陵地宮地面共用二尺金磚473塊。但是否也像乾隆陵那樣,在地宮中佈滿佛文雕像,現在不得而知,因為雍正帝當時只是進入過景陵地宮,並且很可能是遵循景陵的典制而建造的,而景陵地宮規制究竟如何,現在也不得而知。
(五)藏寶之謎
中華民族是最能為死者操勞的民族。生者為了表達對死者無限的哀思,則通過對死者的厚葬的方式把死者生前享用的各種物品都統統陪葬在地下,甚至包括奴僕,以慰亡靈,供他們在陰間享用。封建帝王更是如此。因此死者在地下如何生活或者說存在的方式,是人們議論和研究最多的問題。雖然雍正朝實行了有效的檔案管理,在雍正朝開始,相關的清代檔案明顯多了起來,但是關於雍正帝陵寢和雍正帝身後的檔案卻很少,只是知道雍正帝在安排自己身後的事情時,特意將當年孝莊太皇太后賜給他的數珠一盤、其皇父賜給他的數珠一盤、怡親王允祥留給他的玻璃鼻煙壺一件及一部《日課經懺》安放在他的梓宮內,其他的則不知道。按照雍正帝的這一思路來思考,他一定會留有喜愛的物品放進地宮裡陪伴自己的,而且他的兒子乾隆帝也一定會額外地陪葬很多珍貴物品給雍正帝的。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相關的檔案一直沒有發現。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大多數人關心的只是地宮藏寶,而真正值得歷史學家所關注的則是裡面所葬主人的秘密。
(六)金頭之謎
在泰陵地宮裡面,其實最能引起人們關注的還是雍正帝遺體是否有頭,是真頭還是金頭。據野史記載,雍正帝是武林高手,在一次祭祀活動中,曾親手殺死了偷襲自己的刺客,並指令手下捕殺了對自己有威脅的一個大和尚,但和尚臨死前留下遺言「我雖死,但雍正也難免一死」。雍正帝雖然加強了防範,但最終還是被俠女呂四娘深夜所殺死,因此埋葬在地宮裡面的雍正帝,是否有頭,這是關係到雍正帝是否正常死亡的最有力證據,也是驗證民間傳說正確與否的最好實物,是解決歷史之謎的最有效途徑。現在所有的一切,在沒有打開地宮之前都是猜測,都是一種推理而已。
(七)屍身安放之謎
據說,清朝帝后陵地宮中的帝后是按易學的方位安排葬入屍身朝向的。
皇家所依據的葬法是易學文化方位。易學文化方位包括河圖方位和洛書方位,洛書方位又稱九宮方位。「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洛書之數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按洛書的說法,數字與人體間的關係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橫豎斜皆合於十五。從方位上看三為東方,九居南方,七居西方,一居北方,五居中央;二、四、六、八分別居於西南,東南,西北,東北四處。由於易學文化方位以「東方為左,西方為右,南方為前,北方為後」。從而帝后在入葬方位上既是躺下為頭北腳南,坐起是面南背北,處於君臨天下的態勢。
帝后陵的整體建築方位與地宮方位均相同。
雍正帝的泰陵是沒有被盜過的清代帝陵,並且還是清初期喪葬文化向中原漢文化過渡的重要時期,雍正帝屍身的具體擺放位置是什麼樣,有待進一步考證。
(八)建築方向之謎
據考證,泰陵的前後建築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從泰陵石牌坊以南的五孔橋到石像生北是一條軸線,龍鳳門到泰陵寶頂則是另一條軸線,兩軸線交匯點大約在泰陵的案山蜘蛛山處,兩軸線夾角為15°~ 17°。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的顯著特點是無論此建築物數量多少,主要建築排列均要在同一條軸線上,以求對稱美。而泰陵明顯違背這一建築理論,很可能是出於風水的考慮,因為清東陵的孝陵寶頂與陵寢中軸線也不在一條同軸線上。實際情況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