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選陵墓也是有不少講究,雍正對這件事也是煞費苦心,但是他為何打破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喪葬制度選在清西陵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十三日戌刻(晚十點左右),康熙皇帝駕崩。經過隆科多、年羹堯等文臣武將一連七天的秘密籌劃與鼎力相助,皇四子正式登基坐殿,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後,儘管仍潛伏著各種威脅,但他公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對先皇葬儀的辦理。
乾隆七年,大學士三泰、果毅公訥親、戶部尚書海望,會同欽天監監正進愛等進入東陵區域勘察地形。數日後相得勝水峪「龍盤虎踞,星拱雲聯,允協萬年之吉」。 乾隆覽過繪圖後,甚是滿意,並詔旨於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動工興建。
至此,清王朝喪葬規制的長河,在雍正朝拐彎之後,又在這裡改道分岔。長河的主流從此一分為 二,一條支脈流向東陵,另一條流向西陵,從而形成了中國歷代王朝葬喪史上的獨特規制和景觀。
如此做法的思想脈絡和內在干係,主要的是乾隆考慮到,若從自己之後起,歷代皇帝都葬於西陵,那麼東陵必然有香火漸衰,冷清無助之感,日久定會荒廢不堪。為兼顧東西兩陵的盛衰,才做出了這一抉擇。
當這個東、西二陵兼顧的設想出台後,乾隆惟恐哪位不肖子孫像他父親那 樣獨出心裁,東、西二陵都不選,另立門戶,再選出個南陵或北陵,這樣他設想的「兆葬之制」勢必被打破,造成亂了套的混亂局面。為此,他又專門做出規定,非東即西,不能再隨便另選陵址,這樣就斷了後世不肖子孫別出心裁的念頭。所有這些,在體現了乾隆顧全大局的同時,也完全可窺到他當時在處理這類 事務上的良苦用心。
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駕崩於養心殿,卒年八十九歲。他的駕崩當屬一個八十九歲老人精氣血脈耗乾後的正常死亡。這是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關東建國,世祖順治入關統治中國以來,六代帝王在奔赴黃泉路上的第一次平常事,也是整個大清王朝近三百年歷史進程中,少數幾個沒有在死亡情結上留下懸案的帝王之一。
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梓宮入葬東陵勝水峪被稱為裕陵的地下玄宮。隨其付葬的有后妃五人,分別是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就其付葬人數而言,與康熙陵相同,是為數不多的。
只是令乾隆本人以及隨他入葬東陵的後世子孫想不到的是,他的中途易轍和這道諭旨的下達,使他們在一百年後,共同迎來了陵寢被盜,屍骨被拋的厄運。而當這種厄運到來之後,世人不免做出種種假想,假如乾隆當年葬入西陵,他的子孫也效仿而做,是否還會有一百年後東陵被盜的淒慘景觀?乾隆是否會同他的子孫如今天人們看到的清西陵的主人一樣,安然無恙地就寢於地下玄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