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史上雍正和他的甄嬛們 甄嬛死後出殯內幕

甄嬛們的棺材在大葬之前,要經過幾個過程,小出殯和大出殯。小出殯是從宮中移到殯宮,大出殯是由殯宮到陵寢。出殯的日期由欽天監測算,選擇黃道吉日。因為棺具不可能總停留在宮中。在宮中停棺時間最少為3天。在這裡,我講幾個問題。

一是小出殯,由宮殿到殯宮。

在這裡,我先講講清朝皇帝的小出殯。清朝皇帝的棺槨一般都要在乾清宮停靈。大行皇帝停靈於乾清宮的時間長短不一,這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世祖25天、聖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仁宗18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穆宗17天、德宗11天。皇帝的殯宮在康熙前後,略有變化。入關後,世祖和聖祖的殯宮設在景山壽皇殿,世宗登極後,將壽皇殿變成供奉聖祖聖容之所,不便再存放後世帝王之棺,因而自高宗迄德宗,除宣宗外,均將梓宮供奉於景山觀德殿。世宗因其為皇子時居住在雍和宮,因而,死後將梓宮供於雍和宮之永佑殿,宣宗的殯宮則在圓明園之正大光明殿。當大行皇帝梓宮由乾清宮移往殯宮時,皇帝要恭送,但各朝情況不一。聖祖送世祖時,由於孝莊文皇后的關照,聖祖只出東華門,便由另道乘轎前往壽皇殿等候。世宗送聖祖時,世宗步送到景山壽皇殿,這一步送制度,為以後歷代帝王所傚法。高宗送世宗時,扶棺步行至雍和宮,為清帝送靈最遠者。仁宗送高宗、宣宗送仁宗,均步行到觀德殿。文宗送宣宗時,殯宮設在圓明園,路途較遠,文宗素有腿疾,文宗便步送到地安門外,乘輿由另道前往圓明園大宮門外跪迎。穆宗送文宗時,小皇帝只有6歲,自然傚法康熙,扶棺步送出東華門,由另道乘輿預往殯宮等候。

梓宮抵達殯宮後,要停放於正殿。世祖之前,遵從滿族火化習俗,將巨大的梓宮舉火燒掉。太祖時,由於典制未備,加之太祖留有遺囑,要求喪事從簡,梓宮很快就火化掉了。太宗在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於昭陵火化,這一時間距其崩逝正滿一年,符合天子奇年而化的規定。世祖的梓宮是在百日後大祭禮這天火化的,世祖火化後,其寶宮照舊供奉於觀德殿中。梓宮在殯宮期間,嗣帝要按規定及時而準確地前往行禮。陳設紛繁,儀式複雜,前後計有:初祭禮、繹祭禮、初滿月禮、大祭禮、清明禮、殷奠禮、百日禮、歲暮禮……最重要的是上冊謚、冊寶禮,這一禮節先在皇宮中舉行,皇帝親自閱視,行禮,然後,將其奉安於黃亭內,抬往殯宮,按左冊右寶的位置供奉於觀德殿內,屆時,其絹冊、絹寶要焚化掉。列後和皇帝一樣,她們在宮內停留幾天後,就要小出殯到殯宮。她們的殯宮地點並不一樣,所以,抬棺人數會多少不等。孝莊、孝惠、孝懿在朝陽門外殯宮;孝康在壩上殯宮;孝誠則初在西華門外殯宮,後又移至都城北沙河鞏華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後也移到都城北沙河鞏華城;孝恭在壽皇殿;孝敬在田村殯宮;孝聖在圓明園的九經三事殿;孝賢、孝和、孝德則均在景山觀德殿;孝靜在綺春園迎暉殿;孝哲在永思殿殯宮。

梓宮在移送的過程中頗費人力。有鹵簿前導,鹵簿可以說是梓宮出殯時的龐大儀仗隊,由於內容眾多,在此不必贅述。鹵簿之後為丹旐,舁旐、舉幡的人分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內務府官各4人,共8人管轄。旐、幡之後為梓宮,梓宮的抬運是關鍵,首先要講究排場,但又受條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門過橋則擺佈不開,因而要預設大輿和小輿,在京城之內,大輿80人,小輿32人。由宮內到殯宮一般為6班,每班80人,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鑾儀衛校尉,以示莊重齊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內選用的健壯青年民夫組成,發給衣服鞋帽,令其洗澡,身穿紅繡團花衣服,頭戴插黃翎氈帽,稱為遜衣或駕衣。梓宮所過門或橋,都要祭酒,焚香錢。在殯宮大門外,還要預設鷹和狗,這可能與滿族早期習俗有關,帶有滿族特色。

二是大出殯,由殯宮到陵寢。

我還是先講講皇帝的大出殯。清帝的棺槨停留在殯宮,時間長短不一。世祖2年2個月,聖祖近4個月,世宗1個月,高宗6個多月,仁宗6個月,宣宗10個半月,文宗1年,穆宗10個半月,德宗4個半月。可以這樣說,梓宮在殯宮停放時間越長,嗣帝去行禮上香的機會就越多,盡孝的次數也就越多。可是,梓宮不能無限期地停留在殯宮,當陵寢工程完畢之後,欽天監就要擇日選時,清廷就要安排出殯日期了。數百里的送殯路程,恭送人員是十分辛苦的。所以,世祖出殯時,王大臣引用古禮,阻止玄燁親送寶宮,當時的孝莊文皇后也極力阻止,玄燁未能親送寶宮至陵。自世宗開始,清帝打破了這一制度,均能親送梓宮至陵。可是同治年間,咸豐帝出殯時,兩宮太后接受了王大臣的奏請,以同治帝年幼為由,引用古禮,停止了同治帝親送梓宮到東陵隆福寺,兩宮太后及同治帝均在東直門外向咸豐梓宮辭行。然而,光緒年間,穆宗帝后梓宮出殯,兩宮太后卻未接受王大臣的請求,年幼的光緒帝被迫親送,備受勞頓之苦。

關於鹵簿,出殯時備有兩種。一為法駕鹵簿,一為騎駕鹵簿。法駕鹵簿使用於禁城內停棺之所,以及殯宮、蘆殿、暫安處、陵寢大紅門內、陵寢隆恩殿前,也就是靈駕停駐時,要設法駕鹵簿。騎駕鹵簿設於送殯隊伍的前方,有起自京城內的,也有設在第一站蘆殿後的,總之,是靈駕在行走過程中的鹵簿。法駕鹵簿在用後要交歸陵寢大臣妥為保管,遇有大事時,在陵寢內使用。騎駕鹵簿在靈駕到後第2日的享奠禮後,隨同楮錢與冠服一同焚化。靈駕到東西陵,其梓宮並不馬上就入葬地宮,要暫時安奉。世祖寶宮安奉於陵寢內蘆殿之中;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安奉於陵寢隆恩殿正中;文宗、穆宗安奉於隆福寺殯殿正中。安奉時間長短不一,多者數年,少者僅幾天,如高宗10天,仁宗7天,而穆宗梓宮則多達近5年的時間。皇后棺槨停留在殯宮,時間長短也不一。與皇帝一樣,當陵寢工程完畢之後,欽天監就要擇日選時,恭請朝廷安排出殯日期。梓宮出殯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要準備好32人小輿及80人大輿、128人大升輿。然後要選用抬棺的伕役,從京畿選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選用7920人為抬棺伕役。這些年輕的伕役一旦被選中,要發給衣、鞋、帽,並給以銀兩。

出殯時,由於恭送人員眾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梓宮所走路線為一條,人員眾多,路寬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條路,稱御路,凡御路所經,要提前平整道路,黃土鋪墊,以備應用。在梓宮啟行後,皇帝從御路提前到蘆殿等候,一旦靈駕到來,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靈駕起行後瞻望,俟靈駕走遠,隨後而行。從京師到東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1個蘆殿,日暮以後,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駐在此,或臨時扎搭罩棚。蘆殿,稱黃布城、黃幔城、黃網城等。靈駕到時,陳鹵簿於門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於北門外,靈駕由北門進,奉靈駕於殿內正中,陳冊寶於左右案上,行夕奠禮,早晨行朝奠禮後,皇帝跪送靈駕從蘆殿南門啟行。靈駕所過地方,百里內文武大臣預先跪迎於路右百步外,候靈駕過,隨至宿次,在黃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禮,夕奠禮時,文官在正藍旗末,武官在鑲藍旗末。靈駕過門橋時,要派內大臣2人輪流祭酒,焚楮錢。靈駕到東西陵,其梓宮和皇帝棺槨一樣,要暫時安奉,再入葬地宮。

三是大葬,梓宮葬入地宮。

大葬是清帝后喪禮中最為關鍵的,也是最隆重的禮儀,稱為永安大典。屆時,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雲集陵寢,按序排立。奉安前1天,皇帝要率群臣行遷奠禮,然後,梓宮登小輿,皇帝親引梓宮由殿之中階降,循殿東行,接著,梓宮走陵寢中門,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宮於蘆殿正中的龍上,設冊寶於左右案上。第2日,梓宮安奉地宮,由皇帝親自扶棺下去,前面10名太監執燈引導,欽點之王大臣隨同梓宮進入,敬視永安於石床之上,然後撤出龍車。

如果皇后是陪葬在帝陵裡面,皇帝尚未去世,那麼石門就不可掩閉,要等到皇帝葬入後,才可由內而外逐道掩閉石門。否則,就會鑄成大錯。嘉慶八年,孝淑皇后準備葬入昌陵地宮,擬儀注時,辦事大臣有「掩閉石門,大葬禮成」(《欽定大清會典事例》)這樣的糊塗話。嘉慶帝看後十分震怒,當即下旨嚴斥:「試思石門豈可閉?既閉不可復開。此吉地乃皇考賜朕之地,非賜皇后之地,若關閉石門,欲朕另卜吉地乎?」結果處置了一批承辦喪事大臣。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