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皇帝,同時是國的老大,也是皇家的老大。國家的事情,不外乎軍事,經濟和人事調動,待會講。我們先講家事。
中國漢族人,自從那個周公(西周)弄了個大宗小宗嫡長子繼承製度(也就是自己正妻生的大兒子才有權利繼承自己的位置和財產,若正妻大兒子掛了,那就正妻的二兒子繼承,如果正妻孩子都掛了,那就是讓妾的第三個孩子過繼給正妻,以當嫡長子。),加上那個對祖宗的絕對尊敬的觀念和祭祀制度 (這些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法先王」,認為學習過去才是正確的道路。) ,導致了中國漢人一直不敢立賢而是立正妻的大兒子。至於周公當時的這些設計是怎麼想出來的,我想日後有機會再講。清朝的滿族人沒這個傳統,所以立的不需要是皇后的孩子,也不用大兒子。這個是清朝總出優秀皇帝的必要條件之一。而雍正對皇位繼承的規則做出了更棒的修訂。
因為他老爸就生前也沒告訴大家他指認的繼承者是誰,突然間就說是雍正,跟任何人都沒明確交代。加上八王奪嫡,導致雍正的頭幾年的治理出現了很大的挑戰,就是皇子不服,希望能撿漏。所以從雍正開始,以後皇位繼承直到清末慈禧那,一直都是在位皇帝把繼承人的名字寫下並密封放在自己辦公室裡的那個牌匾的後面。雍正生前正式跟大家交代了,他要這麼辦,而且當著大家的面,把那密函放在那牌匾上,那麼他百年後,下一任皇室當家的人選就這麼訂啦,大家也就不用去猜啊爭啊耍聰明了。所以在對待家事,他有這個巨大的改良。
接下來講講正式的國家的事情吧。軍事就不說了,重用年羹堯而平定了新疆的軍事問題鞏固了版圖。所以我們來講講對國家財政的改革。
官方說了兩個詞,就是他做了兩件大事,一叫「攤丁入畝」,二叫「耗羨歸公」。接下來我們就來拓展這個糾纏了幾千年乃至如今的稅收大事。
古代歷朝歷代的人民有四大責任:
1.平時正常的稅(在明朝張居正改革之前,你家種啥就交啥,比如你只有蘋果樹,那稅員就來跟你家要蘋果,但是這個收多少,就是一個很麻煩去統計的事情,張居正就希望方便和減少稅員亂私自收多產物,所以統一要求你自己帶著蘋果去縣城裡賣掉,變成銀兩然後才交給稅員。我一直覺得這個改革就是促進政府方便收稅而已而增加農民麻煩。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有補充的,就是以後就農民得自己去縣城,換成白銀再親手交給縣級政府,不用被底下的酷吏給勒索壓搾得那麼過分。張居正這麼聰明的人,肯定也想到和安排到這點才是的。如此的話,對百姓倒也該有一些好處來彌補路途遙遠之累。)
2.徭役,比如修大運河或者皇宮這種全國性徵調民工大工程,當然一般,哪裡修政府工程就強叫哪裡地方的人民去幹,外地的一般很少被拉過來修,所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沿著大運河的華南華北地區,江南地區反而很安定。這個徭役,很看皇帝的好壞,皇帝能節儉,那當然就沒什麼工程啦,那自然就沒大型一去就好幾個月的徭役啦。但是平時衙門裡尤其是縣啊村啊,就那種升堂的時候拿著板子撐場面的那個小弟就得由村民家輪流派人去當,估計一人一年裡去一個星期也差不多吧。所以太平盛世沒啥事的,徭役就不是啥事,也不是負擔。
3.兵役。這個其實一直在變,比如漢朝初年那會一開始是規定每個成年的男人,每一年得去當兵一個月還是怎麼的,注意是每年哦,這是一個兵役規則。後來唐宋變成國家出錢僱傭你一直當兵,兵就變成一種職業,一直幹到老都行,或者想幹干換工作去似乎也是允許的。到了明清就不是了,而是依據開國皇帝的小弟,你跟著我打了這麼久,就「賞」你全是軍戶了,就是你世世代代都去當兵,你老了也是兵,你孩子也當兵,至少有一個孩子得當兵,一直生活在軍營,跟外界隔絕。(這個軍戶與老百姓世代隔絕會導致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軍人在鎮壓本國內的貴族叛亂或者農民起義,就相對而言比較有戰鬥力,因為我們並不一起生活,軍營外的所有人都是外人敵人,所以能下得了手去鎮壓,所以這種兵役的制定,非常利於鎮壓國內的叛亂。明朝末年那個李自成沒被鎮壓下去的原因啊,其實不怪士兵,應該主要怪那個崇禎皇帝,老是不堅持把農民起義徹底鎮壓下去,總是殺的他們剩幾十個人就不追了,而且好幾次都這樣。) 後來袁世凱才改革了這個兵役產生了現在這樣。就僱傭18到25歲的男人,而且要體檢合格者,入伍訓練幾年,然後退伍成為後備軍,就回去過老百姓的生活把。如果有戰事而兵員吃緊,雖然你退伍成後備軍,你也得被徵召回來成正規軍,除非你上到30歲之類的,就撤銷你的軍人身份,軍隊永遠沒你事了,但是你去旅遊什麼的買票還是有軍人家屬優惠的。這就是現代的幾乎全世界的兵制就這樣。至於中國的這種兵制變化,到底是為啥這麼變,有啥好處和缺點,那堆領導人在設計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我研究了很多,以後有機會再拓展吧。
4.苛捐雜稅,這個是怎麼來的呢?簡單的說,比如突然間要修大運河這種大型政府工程,朝廷覺得自己錢不太夠,就下令,臨時收多點錢,等大運河修完就不用交啦,在平時定時定量的稅收外因為這種短時間的大型事件而收的稅,或者一些奇怪的理由比如說是給公務員養老的錢而收的,就叫捐雜稅。
是不是特別同情古代人,事賊多,光種田種樹摘果子織布不說,動不動還要修政府工程,動不動打戰還要去服兵役,然後還要當差等等。所以雍正做了一件跟以前的各個改革家做一樣的事,就是把所有的這些徭役兵役等等,讓人算一算,讓老百姓交錢就不用去啦,然後把各種雜稅也免的免,算的算,反正以後幾十年內至少本大爺在位年份裡,天下人只需要交一種稅,叫土地稅,是包含了一切稅收的總和,經過我們朝廷的精心計算得出來的,數額跟以前沒變多少,但是不用麻煩分開交啦以後。
官方為啥叫「攤丁入畝」呢?這個是因為,以前老百姓的正常太平年代下要交兩種平常稅,一種叫「丁稅」就是人頭稅,全天下的人一律要交一樣的稅,你家五口人就交五個人的人頭稅。另一種叫「土地稅」,每次改朝換代或者開拓新土地都要重新測量一下土地肥沃度,然後把該畝土地分類,不同類型的土地收稅比率不一樣,然後要各地政府登記,誰家有多少畝什麼等級的田或者山,拿來種啥,根據中央的規定,每年啥啥時候應該記得派人去他們家收多少土地稅。(也就是產出的糧食,明朝後期開始都要交白銀而不要自然產物)
現在雍正實行這個,就方便了收稅了很多。但是卻得罪了地主。清朝入關,並沒有血洗明朝後期留下來的地主,而是保持合作,也就是說,中華大地上在雍正朝的時候,地主和平的發展了近三百年,天下田地挺多應該都變成地主的私有田地了。本來他們交的人頭稅很少,但是家裡田特別多,而且因為地方特權,也不用承擔什麼各種公民義務。雍正這政策,把一切雜七雜八的東西都算到土地稅裡面,作為地主,突然之間,我的土地每一畝要交的稅收突然多了好幾倍,朝廷你丫在逗我?過去三百年都沒人敢這麼弄我們,雍正你是傻了?不過,不用怕,地主氣了一會,然後管家來了說道,」主人息怒,主人家的田都不是我們自己種的,絕大多數都是租給沒田的農民種的,既然朝廷要加我們的稅,那麼不如我們就加租用我們家的田的農民的利息來償還給朝廷,這下就妥了呀。」
所以其實雍正這麼做,只是方便了政府收稅,其實也並沒對地主有多大打擊,收上來的稅仍然是從社會底層來的呀,但是社會整的對收稅的支出成本變低了呀,也算是有益處的吧。然後國家稅收也確實會變多點,因為之前的稅是直接從農民身上拿的,現在朝廷去找地主拿了,農民能逃,你地主逃不了把,一定要把該交的稅交了,所以朝廷的稅收就上來了。所以雍正這招其實特別妙,特別有政治家的智慧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