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光緒與慈禧為何二十小時內相繼去世?

光緒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君主,1875~1908年間中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實際上大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1898年,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進行「戊戌變法」,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暴死,終年38歲。百年來,圍繞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毒殺說能否成為定論和共識呢?飽經憂患的光緒帝早已成了古人,該怎樣認識其悲劇命運的根源?該怎樣評價這位一生為傀儡、為囚徒的皇帝呢?

仍為傀儡,苦悶生活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後,慈禧帶著光緒帝回到了闊別將近一年半的紫禁城。慈禧看到宮中未受大的破壞,留守的宮眷們也都平安,十分高興。她一面跟前來請安的同治遺孀們誇誇其談,一面命令立即把皇帝安排到瀛台居住。

回京後的幾天裡,光緒帝和慈禧都十分忙碌,尤其是光緒帝,要到各廟宇拈香行禮,答謝祖宗神靈的保佑;要接見外國公使,為慈禧當初攻打使館的行為致歉。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面逐漸走上正軌之後,光緒帝就清閒起來了,雖然他脫離了被廢黜的險惡境遇,但傀儡的命運並未改變。

光緒帝不忘逃難蒙受的恥辱。據《德宗遺事》記載,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正陽門城樓毀於炮火,迴鑾不久,慈禧跟大臣們研究修復事宜,光緒曾建議「留此殘敗之跡,為我上下儆惕之資」,被慈禧拒絕。他在瀛台的臥室裡掛著一件破破爛爛的小褂,太監要拿去清洗,光緒阻止說:「此乃自陝至京,數月不換之小褂,與我患難相依,故留為紀念。」

光緒帝陪慈禧臨朝聽政之外,在瀛台有打發不盡的時光。他向掌管宮廷演出活動的昇平署要去了鑼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發時光並發洩心中的鬱悶。蘇北阜寧縣知縣周景濤精通醫學,曾進宮為光緒帝診治,看到皇帝的室內放了一些書,有《四庫全書提要》、《貞觀政要》、《太平御覽》、《大學衍義》、《理財學》等。光緒帝每天看書,寫字,記日記,還學起了英語。慈禧通過耳目掌握著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她得知光緒帝學習英語之後,心血來潮,也要學習,但字母尚未掌握就知難而退了。

光緒帝逆來順受,麻木不仁地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他在瀛台讀書,記日記,寫大字,在岸邊散步。太監賊眉鼠眼地跟著他,誰也不說話。

太后年邁,國事如麻

光緒帝在瀛台一籌莫展,慈禧的日子也不好過,畢竟年近七旬,來日無多,心情不佳。而且,繼李鴻章去世之後,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她的「寵臣」榮祿也去世了。慈禧痛哭流涕,並把弟弟桂祥罵得狗血噴頭,因為榮祿臨終之際一直由桂祥推薦的醫生負責搶救,慈禧認為醫生不稱職,遷怒桂祥。榮祿死後,慈禧傷感了很久,也蒼老了很多。

轉眼到了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又蒙受了一場刺激。原來,她的七十大壽到了,本打算熱熱鬧鬧地祝賀一次,補上六十大壽未能大辦的缺憾,誰想到在東北發生了日俄戰爭。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俄國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派軍隊侵入東北,《辛丑條約》簽訂後依然拒不撤軍,想就此霸佔。這侵害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於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赤膊上陣,向中國東北的俄軍打響了第一槍。最令中國人痛心疾首的是這場戰爭發生在東北,目標也是爭奪東北,但清政府卻宣佈「局外中立」。在這種情況下,慈禧自然無心做壽,想到自己每逢十年整壽就趕上外敵入侵,以致被革命黨譏諷為「萬壽疆無」,因此十分傷心。

日俄戰爭以俄國的失敗告終,兩國瓜分了東北,以長春為界:長春以南叫「南滿洲」,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以北叫「北滿洲」,是俄國的勢力範圍。當然,東北的主權名義上屬於中國。

當時,慈禧已屆七旬,在人均壽命不長的清朝就算是風燭殘年了,朝中實力派自然暗中打算,光緒帝的價值開始被重估;另外,一幫年輕的親貴成長起來了,比如醇親王載灃、恭親王溥偉、肅親王善耆等,由於年齡相近的緣故,他們跟光緒帝的關係較為親近。慈禧對此也有警覺。一次,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弟載濤派太監進宮,給太后送些食品,同時囑咐太監順路去看看皇上。慈禧得知此事,較為緊張,她怕光緒捎出什麼話,所以,立即派人前往載濤的府中捉拿那位進宮的太監。

內務府官員上門拿人,不料載濤表示沒有皇帝的旨意,不能到他府中拿人,還破口大罵,說了不少威脅恐嚇的話,甚至要動手跟內務府的人拚命。最後載濤被侍衛死死攔住,太監也被拿交內務府慎刑司拷問。由於不承認替光緒捎出什麼話去,太監竟被活活打死。此時的載濤還不到二十歲,是個孩子,慈禧不擔心他有什麼出格的打算,但載濤之所以敢氣勢洶洶,無疑是自認為有皇帝做靠山,這讓慈禧感到憂心。

其實,慈禧不知道,肅親王善耆有一個驚天的計劃——一旦慈禧壽終正寢,立即擁戴光緒帝復辟,重掌大權。為此,他借舉行新政的機會,成立了一支消防隊,練習爬牆上房,而且按軍隊的模式,每天按時出操,裝備新式洋槍。善耆跟親信說萬一有事,立即以救火為名前往瀛台,救出皇帝。當然,有人提醒他,等到老佛爺嚥氣再動手恐怕已經晚了。善耆既不敢輕舉妄動,又不肯善罷甘休,為此很是苦惱。

然而,就在各方面暗中策劃之際,光緒皇帝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命運逆轉,光緒之死

光緒帝自幼多病。提起光緒帝的病情,還必須考慮到精神因素。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壓抑。尤其是戊戌政變以來,他處於被軟禁狀態,備受凌辱和虐待,孤立無助,坐以待斃,擔驚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潰,這樣一來,就沒有康復的希望了。

據清宮脈案記載,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緒帝病情迅速惡化,御醫和全國各地應召前來的名醫均感束手無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地敷衍著。挨過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緒帝身體機能迅速衰竭。十六日,光緒帝跟慈禧太后最後一次召見大臣,他有氣無力地斜倚在寶座上,身後墊滿了枕頭。據大臣回憶,光緒帝說話聲音極小,只有簡短的幾句,慈禧也是一臉病態。從此,光緒帝再沒有離開病榻,十九日起,已經不進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據清政府官方宣佈: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終年三十八歲。

據《清德宗實錄》記載,在光緒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緒帝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攝政王」的職位,將他的長子溥儀接到宮中教養。光緒帝嚥氣後,慈禧立即宣佈:溥儀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規定:「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這表明溥儀為帝,載灃攝政。實際上他們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脈還是掌握在慈禧手中。可見,直到此時慈禧不僅對自己的生命力依然樂觀,權力慾也沒有絲毫的衰減。

然而,在慈禧做出這一系列決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後,慈禧太后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噩耗公佈,天下震動。為什麼年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過二十個小時相繼去世,世界上有這麼蹊蹺的事兒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清史疑案,死因為何

近百年來,光緒皇帝的死因有兩種說法:一是謀殺說;二是正常死亡說。

長期以來,中國史學界的主流意見傾向光緒帝死於謀殺。其實,光緒帝若死於謀殺,主謀元兇基本可以斷定是慈禧太后,因為按常情推斷,若沒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僅沒有條件,也沒有膽量下這種毒手。但應該強調,謀殺說屬於推斷,並無過硬的證據做支撐,是一種基於情理和既往事實做出的自圓其說的猜測。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謀殺說」被推翻,光緒帝的死因被學者們定論為「正常死亡」。原來,在清宮檔案中,光緒帝的脈案保存得相當完整,史學家會同中醫專家系統深入地研究了這些脈案,認為符合病情演進的規律,未見特殊異常症狀出現,應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併急性感染死亡,並無中毒和其他傷害的徵象。這一說法較為廣泛地被史學界認同。

然而,近年來這一問題的研究又取得了進展,「正常死亡」說似乎被顛覆,「謀殺」說獲得了實質性的支持。中央電視台清史紀錄片攝制組等四家單位的專家歷時數年,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光緒帝遺骨、頭髮、下葬的衣物做了檢測,發現其中附著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此認定光緒死於急性砷中毒,應為他殺。2008年初冬,在北京發佈了這一研究成果。此時恰逢光緒皇帝逝世一百週年,所以,別有一番特殊的意義。雖然兇手是誰不能通過檢測證明,但專家們一致認同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

但也有史學家認為毒殺說也跟情理不合。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處於慈禧的幽禁之中達十年之久,按說慈禧隨時可以將他置於死地,既然光緒帝此時已病入膏肓,不過拖時間而已,慈禧還有必要做這種良心泯滅、天理難容的勾當嗎?至於慈禧怕自己死後光緒帝翻案的判斷也難令人信服,新統治者上台後重翻前朝舊案本是中國古代政治的常規,並不足怪。對年邁的統治者來說,可怕的是死,而不是死後被翻案,既然兩眼一閉,撒手西歸,還管誰如何翻案?況且慈禧立溥儀為帝、命載灃攝政的時候,特意強調「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可見慈禧尚未想到自己的生命也臨近終點,就更沒必要將光緒置於死地了。

有學者對「檢測報告」提出了商榷。無疑,光緒遺體早已腐化,科學家提供的是現在附著在遺骨、遺物上的砷含量,能多大程度上說明當時光緒身體裡的砷含量呢?光緒帝的陵寢曾被盜掘,地宮環境和遺體慘遭破壞,又經文物部門的清理,幾十年之後,還具備檢測的條件嗎?

筆者並非斷定光緒帝肯定是正常死亡,也不抹殺學者們研究成果的價值,而是認為光緒之死的一些環節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其死亡的真相可能在今後的研究中得到最終的證實,也可能永遠是一個謎團。

據太監回憶,慈禧得知光緒帝病危,曾哭著說:「他的後事多未準備,他還沒有地呢!」這指的是光緒生前未營建陵寢。其實,慈禧流下的是鱷魚的眼淚,不論光緒到底死於什麼原因,都是慈禧迫害的結果。他一生三十八歲,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記事起就君臨天下,但始終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不僅沒有體驗過君主的威嚴和權勢,也沒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坎坷命運,蓋棺史評

從帝王的角度來看,光緒皇帝無疑是個失敗者,他的失敗源自慈禧太后的迫害,但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他沒有處理好跟慈禧太后的關係。其實,他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和叔叔恭親王奕?對他都有告誡。奕?臨終上遺折指出:「伏願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養慈闈,以隆聖治。」光緒帝若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對王朝命運和自己的境遇來說,都可以避免很多悲劇。

針對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的矛盾,在晚清擔任過御史的胡思敬說過這樣一句沉痛的話:「自古國家之敗多起於倫理,家齊而後國治。」這道出了母子矛盾對王朝命運的深遠影響。由於矛盾的一方是掌握中國命運的慈禧皇太后,另一方是萬乘之尊的光緒皇帝,這二人的矛盾絕非家務之爭那樣簡單,說到底還是權力分配的問題。換句話說,他們之間的一切矛盾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光緒要權,而慈禧不放權。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女子沒有政治權利,慈禧太后把持國家政權缺乏合法依據。此前慈禧垂簾聽政,前提是皇帝幼小,她以兒子監護人的身份代行皇權,是一種臨時和權宜的辦法。等孩子成了大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行事的時候,就不需要母親的監護了,垂簾聽政自然就要結束,慈禧並不否認這一點。所以,當光緒帝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慈禧就兌現諾言,歸政退休。然而,她不甘心徹底放棄權力,依然用各種辦法暗中操縱政權,這樣一來,慈禧就顯得言而無信、貪得無厭了。不僅光緒帝對她心懷不滿,朝野輿論也憤憤不平。長期以來,史學家提起慈禧永不滿足的權力慾,都一概持否定的立場。

今天看來,光緒帝要權,辦法也有很多,不能直接達到目的,還有迂迴、曲折的辦法。光緒帝自小長在深宮,並不熟知人情世故,本人又個性張揚,十多年教育和宮廷環境的熏陶使他具備了帝王的派頭,他不甘心被愚弄、被操縱,也屬人之常情。這樣一來,光緒帝注定被推到了慈禧獨裁的對立面上,他的命運就危險了。

光緒帝命運的悲劇還源於戊戌變法的失敗。然而,光緒皇帝在明知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毅然邁出了變法維新的第一步,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因為這體現著一種獻身精神、一種奮鬥品格和一種為國家負責任的態度。儘管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從此,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開始成為時代的潮流,中國百年變革的號角吹響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了,封建的基礎被動搖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光緒遠遠超越了一個王朝皇帝的局限,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先驅者和獨立富強大業的獻身者。

光緒是一個失敗的皇帝,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他是黑暗時代的一抹亮色,是值得人們敬仰的一位帝王。

《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