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的珍妃是自殺的嗎?珍妃並非慈禧太后所殺

慈禧和珍妃間的矛盾——都說是照相和易裝讓慈禧和珍妃婆媳鬧矛盾,其實只是一件事情,讓兩個人鬧得比較僵,就是慈禧說珍妃不守婦道。因為珍妃當時通過關係從外國人的手裡買了相機,在宮裡隨便照相,並且穿的衣服在當時來說是失了體面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慈禧還沒有認識到照相機的作用,認為是妖術、邪術,所以就很反對這些東西在皇族中使用。但即使是這樣,在當時的一些大臣家裡還是藏有相機。

再一個讓慈禧比較反感的事情就是珍妃喜歡穿著男服在宮裡走動,這讓慈禧非常不能理解,認為給皇家丟了臉面。其實珍妃是一個很開朗大方的女人,有點大大咧咧的。但是當時的宮廷是非常嚴謹的,從來沒出現過這種情況。也由於這樣,慈禧與珍妃還是產生了隔閡。

隆裕太后說:「很多人都說是我嫉妒告她黑狀,所以老太后派人把她推到井裡去了。其實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被八國聯軍打敗後,洋人軍隊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沒有取勝希望的情況下,老太后西行。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因為誰也不清楚這幫洋人最後會幹什麼、會不會像燒圓明園那樣,把紫禁城也燒了?

當然西行帶不了那麼多人,因為人多了就會成為負擔。但是因為當時光緒是皇帝,而我是皇后,同時又是老太后的親侄女,要帶也只能帶我和皇上走。而其他的一些親屬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們也不例外。可是當時的珍妃非常氣盛,不服從老太后的指揮,並當場頂撞了老太后。

在那個緊急時刻,珍妃一直對老太后說:『我是光緒的妻子,我要跟著去。您有偏見,皇后是您的侄女,所以您帶她走。我也請求你帶我走。』這就讓老太后非常難堪。」

「從另外一層上講,本來老太后就對珍妃平日的作為有點不高興,再加上這些緊急時刻的頂撞,老太后氣得臉色發白,直打哆嗦。在皇宮裡,大清朝幾百年來從來沒有人敢於這麼頂撞太后,即便是皇上都從來沒有過,何況一個珍妃。

老太后也是一個非常要臉面的人,所以氣得當時抬腳就走,珍妃一直跟著老太后說自己的理由,於是就來到了距離珍妃住所不遠處。珍妃這時候還不死心,對太后說:『我是光緒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寧願死。活著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

老太后一聽,就更加生氣,本來火燒眉毛的事情,哪還有時間吵架啊,於是就對珍妃說:『你願意死就死去吧。』當時離說話的地方不遠處就有一眼井,於是珍妃緊走兩步,說:『那既然這樣,我就死給你看。』於是直接就奔井口去了。

老太后一看情況不對,這孩子跟我頂撞兩句,怎麼還真的去死啊,於是對崔玉貴說:『趕緊去拉住她。』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當崔玉貴跑過去的時候,珍妃已經跳下去了。老太后一看沒辦法了,內憂外患啊,於是沒來得及管她,就走了。」

「這就是出逃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一年以後,老太后和我們重新回到宮裡,想起珍妃來,還是覺得非常惋惜。這一點我們都能看得出來。而且人人都傳言珍妃就是老太后派人害死的,老太后也覺得自己很冤枉。

雖然大伙沒當自己的面說,但是這事情落在自己頭上了,總得有個結果,有個說法,皇家是不能隨便損失一個妃子的。於是老太后思來想去,就把罪責推到崔玉貴頭上了。當時老太后說:『崔玉貴,讓你拉住珍妃你沒拉住,等於是你把珍妃害死的。沒拉住就等於是你害死的。』當時老太后就給自己找了這麼一個台階。」隆裕太后後來說。

「老太后因為要找一個台階,所以就揚言要殺崔玉貴,當然也是為了讓大伙能平息一下怨氣。但崔玉貴是父親桂祥的乾兒子啊,跟我們家關係又非常好,每年父親過生日都要送好多東西過來。這一聽要殺自己,馬上就跑到父親那裡,跟父親說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

於是父親就找到老太后通融了一下,死罪沒有了,責罰當然還是需要的,於是就把崔玉貴攆出宮了。崔玉貴出宮,大概有兩年的時間就在咱們家住著,這件事情我不說你也看到了。但是太監出宮哪那麼容易啊,崔玉貴一直想著再回到宮裡,也通過人找我說過這件事情,但是當時我是不能做主的。

作為太監在外邊,臉面上沒地方擱,而這兩年基本上就是在咱們家,幫幫忙,打打雜。等過了這兩年,父親又找到老太后讓崔玉貴回宮裡,這樣崔玉貴就又回來了。」

珍妃後輩人寫的《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珍妃聰明伶俐,宮廷禮儀一學就會,因此替皇后主持繼嗣典禮。其實這和該文作者所要說的慈禧討厭珍妃是相違背的。

試想,在慈禧操縱政府的當時,她不點頭,珍妃如何能主持這樣一個大典?所以,只可能是慈禧開始十分喜歡珍妃,後來珍妃的所作所為讓慈禧產生了厭惡。珍妃被很多人傳言是慈禧西行之前把她殺害了,就連慈安太后的死也被推到了慈禧的頭上,其實不是這樣的。

珍妃不是慈禧殺的,那些傳言都是錯誤的,其實事情遠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因為慈禧和珍妃都死了,所以人們就隨意把一些屎盆子尿盆子都扣到了慈禧的腦袋上。

而慈禧喜歡珍妃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為珍妃非常有才幹,又非常聰明漂亮。在慈禧看來,珍妃就是一個年輕的慈禧,這些都讓慈禧對珍妃有著一種別樣的感情。——《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

《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