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慈禧之死: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突然「駕崩」於北京中南海,死時年僅次38歲。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宮,嗚呼哀哉,魂歸西天,死時年有73歲。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後死亡,相隔不到20小時,轟動北京,震動中國。特別是光緒皇帝的死亡很不尋常,他年僅38歲,正當盛年,並且恰恰死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緒皇帝的死引起許多猜測,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
第一種:慈禧知道自已即將歸西天,不願意在他死後,光緒皇帝重新掌權,派人毒死了光緒帝。主要依據有清末給光緒看病的名醫屈桂庭他的回憶錄中說:「光緒在臨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滾,並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臉色發暗,舌頭又黃又黑,明顯是中毒症狀。』」根據這種說法,光緒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為她是當時最有權勢、又嚴密控制光緒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種:袁世凱見慈禧一病難起,怕慈禧死後,光緒掌握實權,報復自已在戊戌變法出賣皇帝的行為,於是賄賂宮廷宦官,用劇毒藥物害死光緒帝。這種說法最有權威的依據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說法,溥儀說:「我親耳聽到一個侍候光緒帝的老太監講:『光緒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劑藥,才變壞的。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送的。』」
第三種:太監李蓮英得悉光緒帝的日記中載有西太后死後將誅袁世凱和他的消息,與慈禧一起陰謀將毒藥投入光緒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緒帝中毒身亡。
第四種:這幾年來有專家根據光緒帝生前的病歷,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代中醫學理論,推斷是光緒帝因為嚴重肺結核病加上其它併發症,導致死亡的。
第五種:光緒帝有嚴重的腎虧,加上光緒帝從小身體虛弱,從幾歲起就受慈禧的壓制,長期處在緊張之中,後來又在做皇帝時更是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和打擊,病情逐漸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並發病症,最後病亡。這一說法主要依據是光緒生前的病歷和光緒生前自已的一段回憶。
光緒是病死的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后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游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沒有愛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著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簾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迴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於是預作佈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后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這個皇后容貌醜陋,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后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后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向光緒推薦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後,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慾望。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鬆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慾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制光緒帝的初衷才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后。然而強制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
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后,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與皇后不睦,即等於開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於人。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后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罵皇后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後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後,五十三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決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利,國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匯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著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
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於政務,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藥。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
光緒帝違背母后之意,決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制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強調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
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
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回音,急不擇路,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後也覺得只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向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后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台,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后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台島。
瀛台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裡,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鬱,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冬天三海結冰,從瀛台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台,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著「斬袁」兩字。
涵元門內東向為慶雲殿,殿內掛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斗方之類,下款都寫著「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后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后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后又怎麼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致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著直接的關係。光緒被囚禁在瀛台後,慈禧太后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歎:我還不如漢獻帝啊!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
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繫。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麼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