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什麼留不住郭靖

成吉思汗將女兒許配給他,招其為金刀駙馬,還封他為威權赫赫的萬夫長。可以說,成吉思汗幾乎窮盡了所有可能的激勵手段,而郭靖也得到了一個普通人通過自我奮鬥所能夠獲得的一切功名利祿,但為什麼這一切還是留不住郭靖呢?

一個人願不願意長久地為一個組織效力,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決定。

第一,組織是不是擁有一個有能力,有魅力的領導者。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有具備卓越領導能力的領導者,才能帶領組織成長壯大。也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讓下屬心服口服,死心塌地地為組織效力。

第二,組織是不是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一個欣欣向榮的組織,置身其中,個人的發展當然也是“水漲船高”了。反過來,如果一個組織前景黯淡,根本不可能發展壯大,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維持,朝不保夕,即將分崩離析,怎麼還可能留住人心呢?所謂“樹倒猢猻散”,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個人是否在組織中擁有施展才能的平台。這一點十分重要,如果個人卻沒有合適的崗位,那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組織飛速發展,同事們奮勇爭先,建功立業。那不是一般的無奈,沒有人甘於只當一個旁觀者。更何況,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呢。

第四,與團隊成員的關係是否融洽。這種關係包含上司、平級同僚、下級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的關係不夠融洽,或者各個方面綜合起來不夠融洽,都可能讓人心生去意。接下來,我們對照這四個因素,來一一分析郭靖所處的狀況。郭靖自幼隨母親來到蒙古草原,親眼看著鐵木真的部落由小變大,由弱轉強,逐漸統一了蒙古,而且對強敵--金朝和宋朝也逐漸佔據了戰略優勢。這樣一個蓬勃發展的組織,顯然擁有美好的遠景。這種發展的趨勢,即便是戰略感覺不很敏銳的人,也能比較容易地看出來。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蒙古最終滅金吞宋,成就了一統天下的霸業。

所以,郭靖所處的組織,可以說是任何人夢寐以求的處在上行通道的組織。組織的領導者鐵木真從底層起步,歷盡千難,聚攏人才,日趨強大,成為萬眾歸心的成吉思汗。在這個過程中,鐵木真過人的領導天賦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哲別本是敵對部落的一員猛將。在雙方激戰中,曾射殺多名成吉思汗的部屬,甚至連成吉思汗本人也被射中頸部,差點成為哲別箭下之鬼。成吉思汗的部下恨不得將哲別碎屍萬段。但成吉思汗精通激勵之道,以博大的胸懷收服了哲別。後來,哲別屢立戰功,成為成吉思汗部下獨當一面的萬夫長。連敵對者都能收服,為己所用,所以,把成吉思汗歸結為有能力、有魅力的領導應該是毫無異議的。郭靖為人忠厚仁義,再加上武藝超群,深得眾人景仰;郭靖的師父哲別在成吉思汗帳下深得重用,一直對他照顧有加;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自小是玩伴,也是生死之交的安答;成吉思汗的愛女華箏對郭靖一往情深,也是多方維護,關愛綿綿

成吉思汗本人對郭靖恩遇之隆,即便是土生土長的蒙古人也難忘其項背。他不但將愛女華箏許配給他,封他為金刀駙馬。當然,郭靖在組織中也不是沒有對頭。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就對他極不友好。但綜合比較而言,郭靖在整個組織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從以上幾個因素來看,郭靖所處的組織遠景美好,領導者英武無雙,人際關係和諧,個人也獲得了非常有利的位置,擁有廣闊的平台,能夠盡情施展自己的才學。郭靖雖然是漢人,卻自小在草原長大,能夠為這樣的組織和領導者效力,應該是不可多得的良好際遇,但成吉思汗卻終究留不住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成為自己征服宋朝路途上的攔路強敵。

成吉思汗精通激勵之道,能夠收服本是敵人的哲別,卻留不住自小在本部落長大的郭靖,這是為什麼呢?

郭靖絕對不是個見異思遷的不義之徒。這從他在黃蓉和華箏之間的痛苦掙扎中可見一斑。儘管他與黃蓉真心相愛,但卻和華箏有婚約在先。郭靖為了重義守信,寧願委屈自己的真實情感,寧願深深傷害黃蓉,也要信守這份婚約。可見他離開成吉思汗,也不是背信棄義之舉。而且,郭靖回到大宋,不過是一介平民。大宋根本不可能給他任何的平台和待遇,遠不是成吉思汗的高官厚祿、遠大前景所能比擬的。唯一的解釋就是價值觀的衝突,個人和組織的價值觀的衝突。對於蒙古人來說,吞併宋朝是天經地義的,和攻佔金朝、花剌子模沒有任何區別。蒙古人和蒙古汗國之間個人和組織的價值觀是高度一致的。但郭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宋之人。他可以為成吉思汗進攻金朝、花剌子模效犬馬之勞,卻不能進攻自己的父母之邦。這就是郭靖的個人價值觀和成吉思汗組織的價值觀的衝突之處。

英明過人的成吉思汗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他一方面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對郭靖的恩寵可以讓郭靖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他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予以防範。他假借滅金之名,卻行攻宋之實,就是為了欺瞞郭靖。等到大軍兵臨宋朝城下,成為既成事實,郭靖就是一身萬死也難以挽回了。另外,成吉思汗還扣押了郭靖之母作為人質。一旦郭靖反水,勢必害了母親性命。成吉思汗這兩手確實厲害,郭靖差點中計。幸得郭靖之母李萍拆開錦囊,偷看密令,才獲悉成吉思汗的陰謀。李萍為了不拖累兒子,自殺身亡,郭靖傷痛之餘,更是少了牽絆,也更堅定了離去之心。

再好的待遇,再好的激勵也不能消除價值觀衝突帶來的對立、對抗。個人和組織價值觀的一致,是個人和組織能夠良性互動,互促發展的根本性前提條件。這是每個領導者必須牢牢記住的鐵律。反過來說,領導者只有深入瞭解下屬個人的價值觀後,才能決定是否委以重任,重點培養,否則就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成吉思汗的教訓是:只有個人價值觀和組織價值觀一致的人,才是組織真正能夠長久依賴,委以重托的人。而忽略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想要強行抹滅價值觀的行為只能是適得其反。

科學界的泰斗錢學森就是現實版的郭靖。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遠在美國的遊子錢學森頓起報效國家之心。儘管美國所能給錢學森的優渥的平台、良好的待遇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所不能提供的。美國政府深知錢學森的價值,百般阻擾,但終究留不住錢學森的思歸之心。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擾,也深深傷害了錢學森。此後,錢學森再未踏上美國的國土。由此可見,價值觀衝突帶來的後果是何等的嚴重。

《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