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外物 直覓本來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殘篇斷簡:把書寫在竹片上叫簡,指古代遺留下來殘缺不全的書籍。此處指物慾雜念。

鼓吹:古代用鼓、鉦、簫、笳等合奏的樂曲,泛指音樂。

真受用:真正的好處。

人們的心中本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卻被物慾雜念給封閉了,人的心靈深處本有一首最美妙的樂曲,可惜卻被一些妖邪的歌聲和艷麗的舞蹈給迷惑了。所以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必須排除一切外來物慾的引誘,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尋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盡的真正學問。

《論語》說:興趣廣泛,學習多種多樣的知識,同時又要堅守自己的志向,認定目標百折不撓地努力。又說:人的追求不宏大,或信念不堅篤,都不行。為什麼?朱熹解釋說:人學有所得但眼界太狹隘,就會固執一孔之見;相反廣聞博見而守不住自己的志向,則會一事無成。

《論語》所謂:「博學而篤志」,所謂「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有為,焉能無為」。就是一種最科學的讀書治學的原則和鑒戒。尤其在現代社會,信息流通量大,新知識層出不窮,各門學科經典林立,發展很快,我們既要抬高手眼,廣博地吸收有關的新知識、新成果,以期追隨現代科學發展的步伐;又要認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把握住一定的主題和中心,一以貫之,鍥而不捨,使自己學有專長。

《莊子·天下》篇中悲歎道術受到諸家學派的分割與破壞,莊子說;「天下大亂了,聖人賢人不得重用,關於道德說法不一,天下大都各自抓住一孔之見來自以為是。就像耳目鼻口,都懂得某一方面,卻不能互相貫通。又像諸子百家、各種工匠,都有自己的特長,時不時就能派上用場。不過,他們都不完備、不全面,是些只知某個局部的人士。他們割裂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的道理。我們看那非常全面的古人,還很少能具備那天地的完美,也很少能和那神明的容貌舉止相稱。所以使人內心聖明,對外成就王業的大道,就暗淡無光,被壓制而不能發揚。天下的人們,隨心所欲,各立主張。可悲啊!諸子百家,各走各的道而不回頭,必然合不起來。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精華,古人的全貌、道術就要被天下的人們割裂了!」

由此可見,人間真理和真學問無待他求,只有直接向自己心靈深處尋找,因為自己內心一定有一個屬於本然之性的真理和真學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良知。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