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合宜 道之真體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

嗜寂者:特別好靜的人。

死灰槁木:死灰是指熄滅後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西。據《莊子·齊物論》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比喻極為寧靜的心境。

鳶飛魚躍:鳶,形狀如鷹。指極為寧靜中的動態。

心體:心就是體,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

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霎時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又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搖擺不定,忽暗忽明。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就像已經熄滅了的灰燼,已經喪失了生機的樹木。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觀,只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出現鷂鷹飛舞和魚兒跳躍景觀,用這兩種心態來觀察萬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

「靜」與「動」是矛盾的,對此老子有很多十分獨到而精闢的見解。老子認為世界上的「有」(萬事萬物)來源於「無」,「動」來源於「靜」,萬事萬物的源頭是「虛靜」,通過發生、發展又回到原來的「靜」,萬物都靜靜地守著自己的本性,默默地吸取大地的雨露,安享著各自天然的壽命,春榮冬枯,最後又回到天然的寂靜。因而「靜」是主宰和根本,「動」是現象或表象。一個人如果老是躁動不安,不僅一事無成,甚至不能盡自己的天年;一個國家如果老是動盪不安,政局長期不穩定,就會迅速走向滅亡。老子強調「靜」的思想給我們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從讀書、修養、武功到治國,我們都講究「以靜制動」、「寧靜致遠」。但在靜中又要看到動的一面,靜中隨時準備著順應向動一面的轉變而在動中不失其靜的本象。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