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

【三通之書】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綜合性的書,但是專門講某一個領域的書不多。在政治上,有一套「三通」,是歷來學習古代政治制度必不可少的參考。到底是哪三通呢?

「三通」指的是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和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通典》記載自上古至唐代宗時期歷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八門。這本書的內容豐富,對唐代的制度敘述尤為詳荊

《通志》是南宋鄭樵獨自編撰的,從上古到隋唐的紀傳體通史,包括帝紀、后妃傳、年譜、略、列傳五部分。他在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本五略上有很大的創造,使他的書獨樹一幟。

《文獻通考》為元代馬端臨撰,從上古至宋寧宗時期歷代典制沿革,內容詳細全面,有田賦、錢幣、戶口、選舉、學校、宗廟、樂、兵、刑等二十四門。除承接《通典》外,並採取當時人的論議和其他文獻等,內容比《通典》豐富,所記宋朝制度更加詳備。

【三通名句】

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

解讀:要以富強國家、安頓民生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是杜佑寫《通典》的原因,他不希望再發生安史之亂的事情,於是著書立說,以警後世。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有心人,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聯繫在一起,所以人們崇拜正直的人,厭惡卑鄙的人。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解讀:要想讓國家變得合乎禮治,就要先進行教化,但是教育要有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解決人民的溫飽。杜佑的《通典》序篇中,把政治建立在人民能夠溫飽的基礎上。杜佑希望皇帝要從富足人民的生活上下工夫,只有讓普通老百姓沒有基本生活的憂慮,才能進一步提高素質。

有志於經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解讀:想要治理國家或者研究文獻的人,或許可以拿來參考。這是馬端臨寫《文獻通考》的原因,平民百姓也能成為經邦稽古的人。

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楊雄。

解讀:鄭樵喜歡寫文章,但是不講究華麗的辭藻,自認為不比西漢的劉向、楊雄這些大學問家差。鄭樵是一個很孤傲的人,但是他也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花了20年的時間才寫完《通志》,梁啟超也稱讚他是難得的博學之人。

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解讀:錄取讀書人不問他的家庭情況,婚嫁聯姻不問對方的門第背景。這是鄭樵記錄的宋代人的社會習俗,可見當時的風氣已經很開闊,如同現在的自由考試、自由戀愛一樣。很多寶貴的歷史資料,就是在這些隻言片語中流露出來的。

【三通故事】

厚積薄發

《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這三本書,都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才醞釀成熟的。

《通典》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時間,由於杜佑是一個地方官,他對政治有更深刻的體會,但是這並沒有使他急於求成,反而讓他更加細心體會歷史上政治、經濟制度的得失,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政策提供指導。

《通志》的作者鄭樵,從16歲開始謝絕人事閉門讀書,他沒有參加過科舉,無心於官場,自己一個人住在深深的夾漈山中讀書、講學30年,所以人稱他為夾漈先生。鄭樵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代表,他堅持了50年,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血之作。

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從他34歲一直寫到54歲,是一部凝聚了20年心血的作品。

十通

唐代杜佑編寫了《通典》一書之後,歷代學者也開始效仿他專門寫政治制度方面的書。此後宋鄭樵撰《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三本書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合稱為「三通」。清乾隆時,政府又組織修撰了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合稱「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續文獻通考》,總稱為「十通」。其中最有價值的還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讀盡天下八分書

《通志》的作者鄭樵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他從小就想要讀盡古今書,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16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家貧無書可讀的時候,他就和哥哥鄭厚背著包袱,去四方的藏書人家中求借書讀,讀完了就離開。

鄭樵也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為師,在他的書中,就有專門講植物和動物的部分。

夾漈山上鄭樵碑文

鄭樵年輕的時候經歷了「靖康之恥」,當他看到宋朝受到北方金兵的侵犯,國家危在旦夕的時候,立即和鄭厚一起聯名上書,希望他們能為國家效力。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願望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視。

南宋時期,剩下的半壁江山也搖搖欲墜,哥哥鄭厚在悲觀失望的同時,參加科舉,走上了仕途。而鄭樵不願下山應試,留在夾漈山中著書,研究國家存亡的根本。

但是朝廷是不允許私人修史,鄭樵著《通志》屬於違法行為,也成了他的生活負擔,沒有朝廷的資助,這部書很難成功。鄭樵獨自一個前往東南各地借書。三年之後,就有人稱頌他「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