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其派】
「名家」作為一個思想流派,它的含義與現代的漢語所說的「名家」不同。這裡的「名」不是有名、出名,而指事物的名稱、概念。孔子說:名正則言順。雖然一般人在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往往忽略這個流派,但在當時,這是一個善於分析、異常活躍的群體。
漢代的學者司馬炎在《論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諸子一分為六,其中就有「名家」。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不像其他學派一樣有共同的主張,而是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但是各有差異。名家的代表人物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龍子等。
【名家名句】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解讀: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是惠施的觀點,「睨」是側斜的意思。這是名家對一件事物的兩種認識,可以說與現在的辯證哲學相通。
白馬非馬。
解讀:白馬不是馬。
這是名家中的公孫龍的名言,直到今天仍被人爭論不休。為什麼白馬就不是馬了呢?公孫龍有他的說法。第一,因為「馬」只是一個動物的名稱,不是說它的顏色,但是這又不是說馬沒有顏色;「白馬」是既有形又有色,而且確定是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所以說「白馬非馬」。另外,「非」也不是說完全相反,而是「不全是」。所以可以說「白馬非馬」。
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員白黑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
解讀: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給事物命名,比如方、圓、黑、白;二是讚揚或者貶低的說法,比如善、惡、貴、賤;三是對人的感受的命名,比如賢、愚、愛、憎。這是尹文子對名的概括,在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未免簡單了一點,但也是後人發展的基礎學說。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
解讀:有形象的東西必定有名稱,但是也有有名稱的東西沒有形象。比如善惡好惡,是有固定的說法的,但是卻無形。
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
解讀:瞭解了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那麼無論是外在的現象還是內在的本質,都能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邏輯思維猶如一種探險,等我們解開了謎底,先前幽暗的城堡就會變得光明起來。
名分不可相亂也。
解讀:所有事物的名稱是不能亂叫的。就像一種動物,這邊叫熊貓,那邊叫貓熊,這樣就不利於交流了。所以在統一的環境下,也要盡量統一名稱。
【名家故事】
巧舌如簧的公孫龍
大約在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曾帶領弟子,從趙國趕到燕國,力圖說服燕昭王「偃兵」。燕王表示同意,但是公孫龍卻當面說穿了燕昭王不會放棄武力,因為燕昭王從天下招募的名士都善於用兵,能實現燕國的宏圖,所以燕昭王不會放棄的,這樣一說,燕昭王無言以對。
公孫龍還曾游於魏國,與公子牟論學。後來又到了趙國,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說:「我都十年沒打仗了,怎麼能說我好戰呢?」公孫龍回答說:「趙國還有兩塊地在秦國手裡,您穿著喪國的服裝以示明恥;您東面打了勝仗,就設下國宴來慶祝。您怎能會偃兵?」
還有一次,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相互幫助。過了不久,秦攻魏,但是趙又欲救魏。秦王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幫他消滅魏,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國幹嗎不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國不幫助他們救魏呢?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