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其派】
在中華歷史上,文有孔子,武有孫子。孫子名孫武,孫武與孔子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面對諸侯紛爭,一個選擇從內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思想教化民眾;一個選擇從外強大自身的實力,用謀略戰勝敵手。因此後人說為人學孔子,處事學孫子。
孫子是兵家的代表,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好戰的人,相反,他認為最好的兵法就是盡一切力量避免戰爭流血,不戰而全勝。可以說,孫子是一個有大愛的人,他比普通人更懂得珍惜生活和生命。
孫子的智慧主要表現在謀略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謀略讓我們掌握未來的不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謀略讓我們將損失減到最小;「故善戰者,致人而不治於人」,謀略讓我們隨時把握主動……
如今很多商業人士開始重視孫子處理戰爭的智慧,創造了商業上的奇跡。將《孫子兵法》用在處理人生的各種困難上,更加游刃有餘。拿破侖在滑鐵盧失敗後,無意看到傳教士翻譯的《孫子兵法》,痛心地說:「如果20年前就能讀到這本書,歷史將被改寫!」
【孫子名句】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讀:不發動戰爭就能讓對方屈服,這才是上等的智慧。孫武認為戰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對方屈服,如果能夠不讓士兵流血、生靈塗炭,那為什麼還要流血犧牲呢。戰爭只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但是並不是唯一的方式。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解讀:所以說能打贏仗的軍隊是先贏得了勝利的機會和因素,再投入作戰;而失敗的軍隊,總是先投入到作戰中,再尋找勝機。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經說:「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計劃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計劃的人。」計劃對於人生來說,如同陽光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
兵貴勝,不貴久。
解讀: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在於持續了多久。因為越久就越容易有傷亡,只要能戰勝,就要盡最大的可能減少傷亡。明確目的,才能少走彎路。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
解讀:假裝失敗的軍隊不要追趕,實力雄厚的隊伍不要主動進攻。打仗的時候有很多假象,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所以一定要弄清楚情況再行動。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解讀:善於用兵的人,先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能不失掉打敗對方的機會。如果只是防守而沒有進攻,就很難速戰速決,所以把握最佳進攻時機,是兵家的關鍵。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解讀: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在對方沒有預料的情況下出擊。這種思想也常常被用於競爭,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旗開得勝。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解讀:善於用兵取勝的人,並不是靠機智,也不是靠勇敢,而是不給敵人製造機會,如此而已。孫子認為,只要不失誤,就能把握住勝利的機會。製造失誤,就是在給對手勝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讀:用兵的上策是從謀略上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爭取敵人,其次是在進攻的方式上勝過敵人,最下才是大開殺戒攻打城池。這也體現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兵家故事】
君命有所不受
在《孫子兵法》中,孫武說「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就是說,有時候哪怕是君王的話,也不能聽。孫武自己就曾「抗旨不遵」過。
吳國公子光即是歷史上的闔閭。闔閭當政之後,禮賢下士,任用了一批賢臣,其中就有伍子胥。闔閭體恤民情,注重農業生產,積蓄糧食,修路築城,訓練軍隊,一時間吳國民心振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立志要強盛吳國,滅楚稱雄。這一切都被孫武看在眼裡,因此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
有一次,吳王向伍子胥打聽戰事方面的人才,伍子胥藉機向吳王推薦了孫武。由於孫武在吳國毫無名氣,很難被吳王信任。於是吳王就給孫武出了一道難題,想看看他的本事。
吳王讓孫武操練後宮嬪妃,只要她們聽從調遣,孫武就可以被「錄用」。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並讓吳王最疼愛的兩位妃子分別擔任隊長。孫武命眾妃子聽命,排成兩隊從兩邊向中間靠攏,但是妃子們只顧打鬧和嬉笑,全無章法。於是,孫武要處決兩隊的隊長,吳王懇請孫武不要太講規矩了,警告一下就可以了。但壞武不聽,堅持殺了兩個妃子。這樣宮女們就乖乖地聽從調令,孫武也被正式「錄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