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

【傳統農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古國。13億的人一日三餐的食物,是一個很龐大的消耗數字。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的糧食問題,但在雜交水稻之前,我國的農業情況如何呢?這就是今天的特別欄目,回顧中國的農業之路。

我國的農業歷史悠久,從刀耕火種到一年可以種兩三季水稻,這不僅是作物品種上的進步和技術的進步,更是我們對自然認識的進步。從整體上看,我國的農業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原始時期

農業生產開始於距今一萬年前,人類用石斧、石錘砍伐樹木,用竹木棒來播種,用石刀、石鐮來收割。這一時期的農業完全依靠手工勞動,耕地也完全依賴大自然的天然條件,從山地向江河兩岸的平原發展。在這一時期,人類開始把野生的植物和動物圈起來培養、馴化、栽培。人們不再完全吃野生的食物,有了真正的莊稼和家畜了。

這個時代人們吃的植物比現在要多得多,今天我們所說的「五穀」,即粟、黍、稻、麥、菽,這只是當時很小的一部分。那時候北方多種粟,南方多種稻。衣服的材料主要是麻葛和蠶絲。人們從這個時候起就開始吃豬肉了,還有牛、羊、犬、馬、雞等家畜。

第二步:溝洫時期

這裡主要是指諸子百家出現的先秦時期。這時除了使用木器和石器,人們還用青銅器。現在有的地方還在使用的耕牛和犁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它們這對搭檔有了三千年歷史了。耕地主要在華北大平原和其他江河兩岸比較低平地區,產生了很多溝渠,所以叫做「溝洫時期」。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記載的就是這種農業形式。不過溝洫的作用在於排水而不在於灌溉。

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增加,總結出了新的天文歷,比以前的曆法更好用了,飼養家畜也更加游刃有餘,掌握了飼料、Yan割、交配和照顧幼仔的技巧。

第三階段:精耕時期

這段時間是從秦朝到唐朝之前,鐵犁和牛耕成為最普通的勞動工具。鐵器代替了笨重的青銅器,人們不僅使用鐵鏵犁、耙、耬車,還學會了用牲畜和水力、風力,這樣就減輕了勞作負擔。拉糧食、澆水這些活人們都可以不用自己幹了。

這時水田開始出現。不過北方水脈少,還是以旱地為主,直到今天也是北方旱地多,南方水田多。人畜糞尿、綠肥作物等被用作肥料。農民選出優良的種子,防止病蟲害和其他自然災害。出現了像《齊民要術》這樣的名著,代表了當時世界農學的最高水平,黃河兩岸是主要的糧倉。

第四階段:精耕擴展期

包括隋、唐、宋、元諸代。這時人們使用輕便的曲轅犁,還有用於深耕的鐵搭,適應南方水田的龍骨車、秧馬和水轉連磨等。這一時期的傳統農業已達到完善的地步。王禎的《農書》對這一時期進行了總結。

由於人口增加,耕地不夠用,這時出現了「梯田」。稻米也變成一年兩熟,增加了糧食的產量。北方開始大面積種植小麥,磨成麵粉,所以北方人主要吃麵食;南方的水稻取代了粟而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草棉和木棉取代了蠶絲和麻類,成為織布的主要原料。茶葉、甘蔗、果樹、蔬菜、花卉都興盛起來了。

第五階段:全盛時期

這主要是指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在清朝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超過了四億。人多地少,就必須提高糧食的產量才能滿足需求。

江南地區出現雙季稻,在沿海和台灣,出現了一年三熟的稻米,人們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把各種作物混合在一起種植,比如細高的玉米和矮小的黃豆夾雜著種,讓它們同時生長,土地的利用率就提高了。玉米、甘薯、馬鈴薯這些耐旱耐瘠的高產作物被迅速推廣,煙草、花生、番茄、向日葵等經濟作物也大規模種植了。

一些邊疆地區的土地也被開發,比如東北就從「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但是在這一時期,森林被破壞,草場縮小,農業發展超過了畜牧業。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