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

【《淮南子》其書】

《淮南子》是西漢初年的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共同編寫的一部論文集,原名叫做《淮南鴻烈》,「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從這個書名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道理。從思想來看,這本書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

這本書的發起者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活動於漢景帝和漢武帝之間。劉安廣招門客,手下不乏飽學之士,於是他們一同編寫了《淮南子》。這本書一共21篇,全書的跋《要略》放在最後。從《要略》來看,全書的創作寫作有統一的計劃和安排,但在內容上,並未完全統一。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采眾家」,仍表現出一定的融合傾向。

除了討論一些哲學思想之外,《淮南子》還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都是靠這本書才得以流傳的。

【《淮南子》名言】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

解讀:馬要先馴服,然後才能鍛煉成好馬;人要先講信義,然後才能追求各種技能。一匹千里馬,但不聽管教,脾氣暴烈,也是不能有用的。先培養最基本的道德,然後加以能力上的提高,這樣的人才不會犯錯誤。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解讀:賽翁的馬丟了,又怎能說這未嘗不是一種福氣呢?一件事情並不一定是簡單的好與壞,可能會引發其他的一連串的效應。能夠看多遠,就要憑一個人的推斷力,總之是不能盲目樂觀和悲觀的。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解讀:不要把池裡的水放干了再捕魚,不要把樹林燒光了再打獵。做事情要想到以後,涸澤而漁,將來就不會再有魚,我們如果為了一時的好處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將來就會因為沒有做人原則而悔恨,這是一個道理。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

解讀:船順流而下就會很容易到達目的地,馬順風而馳就很容易跑得遠,要學會利用身邊的條件。如果逆流而上、逆風而馳,不僅事倍功半,也讓自己的信心大受打擊,這是不明智的。

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

解讀: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賤為羞恥,而以道義不能推行為恥辱;不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憂慮,而為百姓的窮苦而憂傷。一個人心懷天下,才能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解讀:不清心寡慾就不能體會高尚的道德,內心不安寧就無法達到豁達的境界。淡泊名利、心安理得,這樣才能接近世間的真理。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

解讀:與其得到隋侯珠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如明白事理可貴。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知識。

多聞博辯,守之以陋。

解讀:雖然是博學多識的人,但也要認為自己是孤陋寡聞的。因為山外有山,只有虛心才能進步。

【《淮南子》故事】

一本被血染紅的書

《淮南子》的編寫與一場政治鬥爭有關。淮南王劉安的父親淮南厲王犯了罪,在流徙的途中絕食而死。後來這位淮南厲王的封地被一分為三,兒子劉安被冊封為淮南王。

景帝死後,武帝劉徹登基。劉徹一登基,就重用那些主張加強王權的儒士,準備削弱諸侯、加強中央、抗禦匈奴。這種情況下,淮南王劉安的勢力就會被大大削弱。

作為回擊,劉安組織編撰了《淮南子》。漢武帝志在尊王攘夷,削諸藩,破匈奴,實施「大有為」的政治,但是在《淮南子》中,劉安則主張因循舊范,無為而治。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實力。

在年幼的漢武帝背後,還有喜歡黃老之道的竇太后以及竇家、劉家的列王貴威。竇太后也不喜歡劉徹的新主張,就罷免了皇帝的將相,否定劉徹削弱諸侯的政策。

後來竇太后病危,在她死前,傳說天上出現彗星。劉安認為,這種天象正是上天在告訴他要趁機起兵。於是他「治軍械,積金錢」,準備武裝起事,而《淮南子》這本書就是他的一個輿論武器。但是,太后死後,劉徹掌握了大權,在董仲舒等人的輔佐下,除掉了劉安。

《國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