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其書】
《說苑》是西漢的文獻專家劉向所著。他在為政府編書的時候,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分類編輯故事、傳說,然後再對這些故事加以議論,告訴讀者一個道理。這本書中的故事主要來自先秦至西漢時期,劉向在故事之後或者之前,借題宣傳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帶有一定的哲理性。所以,可以看成是一本用故事說道理的書。
《說苑》原本有二十卷,但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丟失了,直到宋代的文學家曾鞏,他著手整理之後,又再次成為二十卷。
《說苑》在說理的同時,也富有文學意味,其中有很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以對話體為主。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
【《說苑》名句】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解讀:經常聽到好的勸說,那麼不好的東西就沒辦法影響你;經常聽一些不好的建議,好的勸導就無法接近你了。人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正直的人,那麼他自己也就會變得正直優秀,那些懶散的習慣就不會養成;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身邊朋友都邋遢散漫、不學無術,那積極向上的思想也影響不了他了。
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解讀:君子學識淵博,但是就怕他不能反覆溫習;就算溫習過了,也擔心他不能真正去行動;就算有行動,就怕他自恃才高,不知道謙讓。仁義、恭敬這些我們從書中學到的思想,需要我們在對長輩、對朋友的行動中才能體現出來,只有這些都做到了,才算學有所用。正如劉向總結的另一句名言: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
解讀:能夠忍住一時之羞的人才能立身,能夠忍住一時之辱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只有懂得忍耐的人,才能堅持到最後,實現自己的理想。
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
解讀:財富不如有高尚的義氣,權勢不如尊貴的品德。
在司馬光生活的時代,他雖然為國家編書,但是生活很清苦。一到夏天熱得受不了,就待在他自己挖的地窖裡面整天不出來,寫書的時候揮汗如雨。與此同時,旁邊一個姓羅的大戶人家,家裡建了高高的塔樓,以此來誇耀自己的財富。人們都說司馬光是受人尊敬的大學者,而那羅家的富人,早就被人遺忘了,這正闡釋了財勢不如德高望重這個道理。
怒則思理,危不忘義。
解讀:憤怒的時候要去思考道理,危險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道義。關鍵的時候,要把握住珍貴的東西,越是危險的時刻,越是考驗一個人的原則和能力。
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
解讀:一個人身份低賤沒有錢財,這並不是他的恥辱。真正的恥辱是不明白道理,自高自大或者妄自菲保
出言不當,反自傷也。
解讀:說的話不恰當,反而會讓自己受到損傷。說話得體,讓雙方都能感到愉快。說話不經過思考,傷害了別人,將來也會受到同樣的傷害。
【《說苑》故事】
東海孝婦
《說苑》中在講到人要懂得孝順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朝時候,東海有一個孝婦,年紀輕輕的時候丈夫就死了,也沒有孩子。照理說她可以改嫁,但她不忍心丟下婆婆不管,贍養婆婆非常盡心,婆婆也勸她改嫁,她始終不肯。
婆婆對鄰居說:「這個媳婦對我太好了,她自己過得這麼清苦,又是無子守寡,這樣下去她也會變成一個孤零零的老太婆,我可不能拖累了她。我說了她也不聽,該怎麼辦呢?」後來,婆婆想了一個最壞的辦法,自縊而死,想讓媳婦安心嫁人。但是不知情的小姑狀告孝婦,說她殺了自己的母親。
獄吏逮捕了孝婦,孝婦不承認自己有罪。獄吏嚴加考打,孝婦沒有辦法就認了罪。但是這個案子呈報上去後,法官認為這個孝婦贍養婆婆十餘年,以孝遠近聞名,一定不會殺了她。但是辦案的太守不聽這樣的話,法官努力爭辯,也沒有什麼結果,於是痛哭之後,離開了官府。
太守最終判定孝婦死刑。但是在孝婦死後,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後,得知了這件事情,心想這樣的大旱肯定是有冤情的,於是親自祭祀孝婦塚,並借此表障其孝,傳說當天就立刻下起了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