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黃帝畫野(01),始分都邑(02);夏禹治水(03),初奠山川。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 北京原屬幽燕,金台(04)是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是武林(05)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06)之地,又曰吳皋。 福建省屬閩中(07),湖廣(08)地名三楚(09)。
【註釋】 (01)黃帝畫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於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難以管理,黃帝就畫野分州,有百里之國萬餘。 (02)都邑:古代行政區劃的名稱,各代劃分標準不同,後以都邑指代城市。 (03)夏禹治水:相傳在堯時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擾,堯命鯀治水,九年無功。後來舜代天子之責,將鯀流放到羽山,並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不顧勞累,身先士卒,傳說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採用疏導的策略,鑿山導河,開挖溝梁,引導洪水流向大海,解決了水患。 (04)金台:又稱燕台、黃金台。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築建土台,上置黃金千兩,禮聘天下名士。 (05)武林:杭州西邊有武林山(靈隱山),因此古代又稱武林。 (06)豫章:古代郡名,漢初設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帶,後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吳皋:這裡指吳國的邊界。皋,岸,水邊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戰國時曾是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區,所以用吳皋來指代江西。 (07)閩中:古代的郡名,轄區相當於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08)湖廣:元朝時曾置湖廣行省,轄區相當於今湖北省和湖南省。 (09)三楚:湖南、湖北舊屬楚地,楚地分為東楚、西楚、南楚,合稱「三楚」。
【譯文】 黃帝劃分了中國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間的山川河脈雖然不曾更改,自古以來它們的稱呼卻各有不同。 北京古時稱幽州或稱燕國,別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業,別名又叫金陵。 浙江從前稱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國;豫章、吳皋都是舊時江西的稱呼。 福建一省古時統稱七閩,湖廣地方舊名叫做三楚;
【原文】 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四川為西蜀(10),雲南為古滇(11)。 貴州省近蠻(12)方,自古名為黔地(13)。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此為天下之五嶽; 饒州之鄱陽,岳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65)。
【註釋】 (10)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國,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因此簡稱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稱西蜀。 (11)滇:雲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12)蠻:中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 (13)黔地:秦時曾在貴州一帶置黔中郡,因此貴州又稱黔地。 (65)五湖:其中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現仍在。青草湖已與洞庭湖連在一起,丹陽湖逐漸淤塞。
【譯文】 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 河南位於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稱為中州;長安為陝西首府,古代是秦國的轄地。 四川就是西蜀,雲南漢朝時建置滇池;貴州地處南蠻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時黔中之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高山。饒州的鄱陽湖、湘陰的青草湖、潤州的丹陽湖、巴陵的洞庭湖、蘇州的太湖,這是中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原文】 金城湯池(14),謂城池之鞏固;礪山帶河(15),乃封建之誓盟。 帝都曰京師,故鄉曰梓里(16)。 蓬萊(17)弱水(18),惟飛仙可渡;方壺(17)員嶠(17),乃仙子所居。 滄海桑田,謂世事之多變;河(66)清海晏(67),兆天下之昇平。 水神曰馮夷(19),又曰陽侯(20),火神曰祝融(21),又曰回祿(22)。
【註釋】 (14)金城湯池:城牆像是用金屬築就的,護城河裡的水像是開水。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 (15)礪山帶河: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漢高祖分封功臣時曾盟誓說:「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16)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或梓樹,後來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鄉。 (17)蓬萊、方壺、員嶠:傳說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 (66)河:指黃河。 (67)晏:安寧。 (18)弱水: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過,古人認為是由於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 (19)馮夷:傳說為軒轅之子,生前為水官,死後為水神。 (20)陽侯:殷紂王末年,周武王會諸侯八百渡陵陽(今河南孟津)伐紂,陵陽國的陽侯率軍迎戰,兵敗後溺水身亡,後人為懷念陽侯,奉其為「水神」。 (21)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 (22)回祿:傳說中的火神,後用做火災的代稱。
【譯文】 金城湯池形容城牆和護城河堅固、牢不可破,如金鑄成的城,如湯沸熱的池。黃河像衣帶萬古流長,泰山像礪石與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時的誓盟之辭,祝他永久存在,並誓立永久和好的盟書。 皇帝居住的都城稱為京師,旅居在外的人,稱自己的故鄉為梓里。 蓬萊和弱水路途遙遠艱險,只有神仙才能飛渡到那裡,十洲和三島山高路遠,只有虔誠修養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裡。 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徵兆。 掌管河水的神稱為馮夷又叫做陽侯;管理火的神稱為祝融又叫回祿。
【原文】 海神曰海若(23),海眼(24)曰尾閭。 望人包容,曰海涵(25);謝人恩澤,曰河潤(26)。 無係累者,曰江湖散人(27);負豪氣者,曰湖海之士(28)。 問捨求田(29),原無大志;掀天揭地(30),方是奇才。
【註釋】 (23)海若:傳說中海神的名字。 (24)海眼:《十洲記》記載,海中叫尾閭的地方,有一塊石頭方圓四萬里,海水全部從下面流走。 (25)海涵:像海水容納江河那樣無所不包。 (26)河潤:像河水滋潤土地那樣幫助別人。 (27)江湖散人:唐代文學家陸龜蒙舉進士不中,居松江甫裡,經營茶園,常泛舟於太湖,自稱江湖散人,曾作詩《江湖散人歌》。 (28)湖海之士:漢末人陳登,字符龍,狂傲有豪氣。一次,友人許汜去看望他,他並不以客禮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讓許汜睡下床。後來許汜跟劉備談起這件事時,說陳登「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則批評許汜胸無大志,只問些求田問捨之類的小事,難怪被陳登冷落,並說:「要是我,就要高臥百尺高樓之上,讓你睡到地下,豈止是上下床之分呢!」見《三國誌·魏志·陳登傳》。 (29)問捨求田:即求田問捨,原為劉備責備許汜之語。許汜為國士,處紛亂之世,而無效主之志,只知道買田置屋,為個人利益打算,沒有遠大志向。後以求田問捨形容專營私利而胸無大志之士。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30)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開,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譯文】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洩水的洞孔,又稱為尾閭。 希望得到別人的包容,說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謝他的恩澤,就說像受到河水一樣的滋潤。 沒有責任牽絆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負豪氣的人叫做湖海之士。 一個人只會尋問屋舍講求田畝,那就表示胸無大志;能夠掀天揭地做大事業的人,才能稱為有才能的奇人。
【原文】 憑空起事,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31)。 黑子(32)彈丸(33),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區。 獨立難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廈;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關(34)。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35);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38)。
【註釋】 (31)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獨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島,在今河南省三門峽的黃河中。 (32)黑子:指黑痣。 (33)彈丸:彈弓所用的泥丸。 (34)函關:即函谷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北十五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 (35)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漢劉秀即位後,派馮異率軍攻打赤眉軍,開始階段,因鄧禹、鄧弘不接受馮異的意見,連吃敗仗,後來馮異改變策略,終於在崤底大破赤眉軍。事後,光武帝劉秀寫信慰勞馮異,中有「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見《後漢書·馮異傳》。東隅:太陽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樹和榆樹,太陽落山後餘光照在樹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 (38)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九仞是個虛數,言其高。簣,盛土的筐。
【譯文】 爭端憑空而起,而產生了意外糾紛,好像平地生了風波。有自己的主張能擔當大任,遇事毫不動搖者,可稱為中流砥柱。 黑子和彈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體上重要的部位。 勢單力孤難以完成大事業,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麼撐得住即將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漢誇耀自己的膽識本領,說一丸泥團可以封得住函谷關。 做事先失敗,後來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事情將要成功,只差最後一點點,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稱為「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原文】 以蠡測海(39),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40),比人之徒勞。 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 磽地(41)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42)之田。 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43);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44)。
【註釋】 (39)以蠡測海:用貝殼做的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瞭解很片面。蠡,用貝殼做的瓢。《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間聲哉!」 (40)精衛銜石:相傳遠古時候,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遊玩時淹死在海裡,她的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見《山海經·北山經》。後以「精衛填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41)磽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磽,堅硬的石頭。 (42)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43)石田:佈滿石頭的田地,借指沒什麼用處的東西。 (44)道岸:指學問、真理的彼岸。
【譯文】 拿瓠瓢來測量海水,比喻人的見識太淺;精衛的銜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勞無功。跋涉是說行路非常艱難,康莊大道是說道路極為平坦寬廣。 土壤貧瘠,地面長不出五穀草木的,稱為不毛之地。肥沃豐饒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卻一無所用,就如同獲得長不出農作物的石頭地,做學問而有了成就,則可用誕登道岸來形容。
【原文】 淄澠(45)之滋味可辨,涇渭(46)之清濁當分。 泌水(47)樂饑,隱居不仕;東山高臥(48),謝職求安。 聖人出則黃河清(49),太守廉則越石見(50)。 美俗曰仁裡(51),惡俗曰互鄉(52)。 裡名勝母(53),曾子(54)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55)。
【註釋】 (45)淄澠:指淄水和澠水,都流經山東。傳說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長於調味,能夠分辨出淄水和澠水的不同味道。 (46)涇渭:指涇河和渭河,都流經陝西。傳說古時涇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濁,兩河在交匯處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47)泌水:湧出的泉水。《詩經·陳鳳·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後以衡門泌水指隱居之地。 (48)東山高臥:東晉謝安,字安石,少時隱逸東山,朝廷屢加徵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稱其高臥東山。謝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挾妓以從。簡文帝知道這事後,說道:「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後來他果然東山再起,引領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 (49)黃河清: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也有說一千年才會變清一次。《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50)越石見:傳說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隱沒在雲霧裡,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時晉安太守虞願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無隱蔽。 (51)仁裡:有淳厚風俗的鄉里。《論語·裡仁》:「里仁為美。」 (52)互鄉:交相為惡之鄉。 (53)裡名勝母:《淮南子》及《鹽鐵論》並云:「裡名勝母,曾子不入,蓋以名不順故也。」勝母,古地名。 (54)曾子:曾參,古代孝子,孔子的學生。 (55)墨翟回車:墨翟,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視吃苦為高尚品行。墨翟帶著學生到各國遊說,經過衛國時,聽說前方來到朝歌,他大驚失色說這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新聲靡樂」、「鄭衛之聲」的地方,是不祥之地,於是掉轉車頭而去。
【譯文】 淄水和澠水都位於山東境內,淄水甘甜,澠水苦味,淄水和澠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來,涇水和渭水有清有濁,當二水合流後,依然清濁分明。 拿湧出的泉水來充飢,也覺得很快樂,是讚美人安貧樂道,隱居在家不肯出來做官;情願在清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是說辭去官職以求輕鬆悠閒,由此可見他清高的節操可以風世。 聖人降臨世間,黃河的水也會呈現清澈,太守清廉愛民,越王石才會顯現於世。 風俗淳樸的鄉里稱為仁裡,風俗惡劣的地方叫做互鄉;孝順父母的曾子,不願進入裡名叫勝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張非樂的墨子,車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時,就掉頭而返,是嫌它失時。
【原文】 擊壤而歌(56),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57),文王百姓之相推。 費長房有縮地(58)之方,秦始皇有鞭石(59)之法。 堯有九年之水患,湯(60)有七年之旱災。 商鞅不仁而阡陌開(61),夏桀無道而伊洛(62)竭。 道不拾遺(63),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64),知中國有聖人。
【註釋】 (56)擊壤而歌:相傳堯帝時,有一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三《擊壤歌》。據宋王應麟《因學紀聞·雜識下》記載,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壤用木塊製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勞動、生活,說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 (57)讓畔而耕:傳說文王治理的地區,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指田界。見《史記·周本紀》。 (58)縮地:東漢方士費長房向壺公學習道術,壺公問他想學什麼,他說,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他一根縮地鞭,他想到哪裡,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見晉代葛洪《神仙傳·壺公》。 (59)鞭石:傳說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見山距陸地太遠,想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還留有赤石。見《太平寰宇記·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60)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61)阡陌開: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國因此強大起來。阡陌,田地之間的道路和地界。 (62)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傳說夏桀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乾枯以警告他。 (63)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別人遺失的東西,也不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64)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都爭相朝貢。越裳國來獻野雞,進獻的使臣對周公說:「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發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三年了。看來中原肯定有聖人治理,為什麼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於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於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見《尚書大傳》。
【譯文】 堯帝時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著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 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天災。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裡揚不起大波浪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內有了聖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