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很同情喬治,她不顧諾姆的反對,邀請他過來吃晚飯。可瑪莎說得對,喬治離了她就沒法好好生活。他過來吃飯,喝多了,不停地哭訴。他曾去看過心理醫生。他在辦公室附近租了一間破舊的小屋。他沒有生活,也沒有錢,他很可憐。米拉請了他兩次,便再沒請他。喬治不再給瑪莎那麼多錢了,他說他也要生活。瑪莎付不起房子的按揭,買不起孩子的鞋。生活就這樣繼續。瑪莎還是很快樂。現在,大衛可以到家裡來了,他們可以整晚待在一起,可以在她的房間裡睡覺,這曾是多麼奢侈的事啊。她向孩子們介紹他,迷戀而又充滿愛意地看著他們盡力和大衛好好相處。
「他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比喬治多了十倍。米拉,他肯和他們交流,聽他們說話!」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大衛並沒有離開他的妻子,而現在瑪莎很在意這點。是大衛把這件事變成了考驗——愛的考驗。她通過了,她和喬治分開了,和她愛的人分開了,還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大衛解釋說,他在經濟上有點兒問題。他的妻子不會為難他的,不是嗎?她是那樣一個無助的小女人,如果他離開了,她就會崩潰。他得等到……
這句話的結尾很含糊,可瑪莎仍然相信他。米拉坐在那裡,苦澀地想著,女人真好騙,可是瑪莎對她的暗示沒有在意。大衛確實和她生活在一起,他幾乎每天都待在她家裡。米拉也承認,他們在一起時,能看出大衛是真的愛著瑪莎的。可那又能怎樣呢?還不是老一套。米拉已經厭倦了。女人和男人的遊戲。他們以不同的規則進行遊戲,只因為他們各自遵從的規則是不同的。一切顯而易見,只有女人會懷孕,也只有女人需要帶孩子。其餘的規則都是從這一規則派生的。所以,女人不得不學會保護自己,不得不謹小慎微。一切規則的建立都是對她們不利的。瑪莎勇敢、真誠、癡情,但她也蠢得可憐。
米拉端著白蘭地坐在黑暗中,這樣告訴自己。她預見了瑪莎的悲劇,心裡感到難過,覺得自己刻薄又渺小。如果大衛拋棄了瑪莎,那也將成為一場悲劇。她對他的情感太強烈,足以吞噬一切。或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她又對自己說,或許他說的是實話。畢竟,瑪莎相信他,而她天生是個測謊儀。或許一切都會變好,他們從此以後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大衛在波士頓的大學申請到一份工作,工資比現在高,如果得到這份工作,他和瑪莎就可以結婚,然後搬到波士頓,同時可以繼續付給他的妻子贍養費。他是這麼說的。也許是真的。可米拉內心深處仍有疑問:為什麼他自己沒有準備好,卻要逼著瑪莎先離婚呢?
當米拉想到自己的時候,這兩種想法混雜在一起。她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而且她選擇了正確的路。她在兩方面都下了賭注。剛開始玩的時候,她不知道規則,可她還是碰對了。這一定是憑直覺。她的聰明才智後來用於給家務活提醒卡分類,那種學識和智慧並沒有白白浪費。在一個女人作為犧牲者的世界,她生存下來,成為贏家。她有一座漂亮的房子,有兩個聽話的兒子,還有錦衣華服。她和她的丈夫一周至少會去俱樂部吃一次晚餐,如果她願意,還可以每天下午去那兒打高爾夫球。做家務是出於自願,而非必須。這不就是勝利嗎?看看薩曼莎、莉莉,還有瑪莎——她現在不得不向大衛要錢。
她坐在那兒,緊張得抿著唇,忽然聽到車庫門打開了,諾姆走了進來。他被門檻絆了一下,嘴裡罵罵咧咧:「媽的!」然後走進她待著的這間屋。「回來了?」她問。「回來了。」他答,去廚房給自己倒了杯酒,但沒有開燈。
她什麼也沒說,可她全身的皮膚都緊繃起來。終於到了這一刻。天知道她曾想像了多少次。總會有一天晚上,他回家來,看到她靠在窗邊的身影,會想起尚且尊重她的那些日子,會在她腳邊的蒲團上坐下來,一邊喝酒,一邊看著她在黑暗中的輪廓。她看不清他的臉,但仍能想起他向她求婚時那渴望的神情和朝氣,現在他一定是那個樣子。他會說:「我明白你為什麼要坐在黑暗中,我也想,或許我們可以坐在一起,輕觸彼此的手。我會問你昨晚夢到了什麼。會問你,為什麼當月亮躲進雲後時,你會害怕地看著它,等著它再鑽出來。每當我俯身看克拉克玩遊戲,伸手去摸他那可愛的小腦袋時,為什麼總會忍不住拍他一下,不是真的打他,只是輕輕一拍,然後說:『這招怎麼樣,小伙子?』他會回過頭看著我,覺得我好煩,就像他最煩洗澡,需要被哄著才不情不願應付了事。還有諾米,我討厭那個孩子。為什麼呢?米拉,我明明是愛他的。可是,當他像我小時候一樣搖搖晃晃地在走廊裡跑來跑去時,我真想殺了他……一部分的我想要跑過去扶住他,別讓他摔傷自己,想要抱著他,一直抱著他,這樣他就永遠不會受傷;可是,另一部分的我想衝過去,一掌把他打倒在牆邊,因為他居然會笨到讓自己受傷。但最後,我什麼也沒做,只是啪啪地拍著手。他轉過頭憤恨地看著我,我心裡一驚,因為不是這樣的,我也不想對他這樣,那我到底為什麼還要那樣做呢?米拉,你知道嗎?你也有這種想法嗎?我還想告訴你,昨晚我做了一個夢,一個噩夢。我告訴你好嗎?」
誰知道呢?也許諾姆是這樣想的。這很可能。
所以,當他坐下來,一聲不響時,她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她知道有些事就要發生了,她的願望就要實現了。她試著調節氣氛,又不想過分影響這種氣氛,這種分寸很難把握。她不想逼他,不想讓他生氣,只想歡迎他進入她的黑暗世界。在那裡,他們可以一起望著黑夜,與它融為一體。於是她小聲說:「今晚的月色真美。」
他沒有回答,她聽到這句蠢話在她腦海中迴盪,「今晚的月色真美」,一遍又一遍,好像一個熱情過頭的傻瓜,就像意大利歌劇中的一幕。幸虧是用意大利語唱的,因為當情侶們開始二重唱時,正因聽不懂,你會相信他們唱的都是真心話。她覺得自己很蠢,覺得自己被否定了,所以她又張嘴想問:「今天過得好嗎?」就跟平常一樣,卻說不出口。
「到了冬天,我喜歡從這個角度看月亮。」她最終這麼說,「樹枝投下陰影,交錯在一起,真好看。只是一棵樹。你看,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只是一棵樹,但如此複雜交錯,就像最精美的花邊。想像一下,它的根該是什麼樣子?」
他啜了一口酒。她聽到冰塊碰撞玻璃杯的響聲。他清了清嗓子。她覺得心裡很柔軟,像是什麼東西要溢出來。這對他來說卻那麼難。她想伸手觸碰他,可又克制住了。
「米拉,」他終於開口了,「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指望你能理解,我自己都不明白,這事並不怨你,只是因為我……」
她向他轉過臉去,迷惑地看著他,額頭上顯出一道深深的皺紋。
「哦,我想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最近不經常回家,那是因為……唉,算了,說出來又有什麼用!米拉,我想離婚。」
註釋
[1]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當時的美國國務卿。
[2]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08——1973),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
[3]意大利語「是的」。
[4]法語「是的」。
[5]彼得·斯捷潘諾維奇(Pyotr Stepanovich,1782——1852),1991——1992年間任蘇聯空軍總司令兼蘇聯國防部副部長。
[6]1066,是指1066年發生的諾曼征服,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王位進而征服英國而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珍·亞瑟(Jean Arthur,1900——1991),美國女演員,她從20世紀20年代拍攝無聲片一直到1953年拍攝最後一部影片為止,一共拍攝了近百部電影。
[8]比阿特麗斯·波爾蒂納裡(Beatrice Portinari),但丁的夢中情人,但丁在《神曲》中就是以她為線索,開啟了天堂之行。
[9]均為瓦格納歌劇《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中的人物。
[10]安提戈涅(Antigone),俄狄浦斯與其母親的女兒,她不顧舅父的禁令埋葬陣亡的兄長而被囚入巖洞墓穴,後自縊而死。
[11]赫斯特·普林(Hester Prynne),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紅字》一書中的主人公,因婚外戀生下一女,被罰以戴上標誌「通姦」的「紅色A字」示眾。
[12]多蘿西婭·布魯克(Dorothea Brooke),英國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一書中的人物,她在丈夫去世後,最終與丈夫的侄子在一起。
[13]吉恩·蒂爾妮(Gene Tierney,1920——1991),美國演員,公認的美女。
[14]彭忒西勒亞(Penthesilea),希臘神話中美麗而強健的亞馬孫女王,曾身披鎧甲,率領十二個女戰士幫助特洛伊作戰,在戰場上死於阿喀琉斯手下。
[15]原文是德語,Was will das Weib?出自弗洛伊德的一句話:「儘管我對女性心靈做了三十年的研究,但是,還沒有回答而且始終也無法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女人到底想要什麼?』」之後巴黎學派學者塞爾日·安德烈在他的著作《女人需要什麼》一書中也提及了弗洛伊德的有關論斷。
[16]4-F,指美國選拔徵兵不合格者,可免除兵役。
[17]卡巴拉(Kabbalah),猶太教的神秘哲學,全稱「卡巴拉生命樹」。它被視為神創造宇宙的藍圖,或者神體的構造圖。
[18]吠陀經(Vedas),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的經典。「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19]迪娜(Dina),傑拉爾丁(Geraldine)的暱稱。
[20]引自《創世記》,原文: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 in the sure and certain hope of the resurrection unto eternal life…在中文版《聖經》裡譯作: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
[21]馬裡帝國(Mari Empire),是中世紀時期西非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
[22]《貝奧武夫》(Beowulf),一首講述斯堪的納維亞的英雄貝奧武夫的英勇事跡的敘事長詩。是迄今為止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古老、最長的一部較完整的文學作品,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並稱為歐洲文學的三大英雄史詩。
[23]此處暗喻卡夫卡《變形記》中的情節。
[24]《奇人艷遇》(The Good Humor Man),1950年上映的美國電影。
[25]施韋爾納和古德曼是白人,錢尼是黑人,三人在密西西比州為爭取黑人的選舉權而被殺害。他們的死推動了全面反歧視法的通過。
[26]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美國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劇作家和散文家,被一致認為是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一個美國人》《一位女士的畫像》等。
[27]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是一個成立於1865年,以軍隊形式作為其架構和行政方針,並以基督教作為基本信仰的國際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以街頭布道和慈善活動、社會服務著稱。
[28]柯裡爾與艾夫斯(Currier and Ives),是在1834年至1907年間經營的一家美國版畫公司,主要生產描繪19世紀美國風土人情和重大事件的版畫。1920年以後,柯裡爾與艾夫斯的產品變得像古董一樣值錢。
[29]法國著名歌手伊迪絲·琵雅芙(dith Piaf,1915——1963)與美國女演員朱迪·嘉蘭(Judy Garland,1922——1969)一生中的婚姻與情感生活都非常不幸。
[30]埃裡克·H. 埃裡克松(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代表作有《童年與社會》《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
[31]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至今),美國當今文壇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再見,哥倫布》《美國牧歌》。
[32]蓋亞(Gaea)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特勒斯(Tellus)是羅馬神話中的大地女神。
[33]莉莉絲(Lilith)最早出現於蘇美爾神話。在猶太教的拉比文學中,她被指是《舊約》中的人類祖先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因不滿亞當而離開伊甸園。她也被記載為撒旦的情人,夜之魔女。
[34]賽尼卡人(Seneca),北美印第安部落,是易洛魁聯盟六個原有成員中最大的部落,也是最重要部落之一。
[35]馬庫斯·波爾基烏斯·加圖(Marcus Porcius Cato,前234——前149),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政治家、國務活動家、演說家,也是羅馬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拉丁語散文作家。他在執政期間曾大力反對廢除《奧庇烏斯法》。該法禁止婦女擁有超過半盎司的黃金,也不得穿著鮮艷的衣物或在羅馬乘坐兩匹馬拉的馬車。
[36]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37]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一生中有過五段婚姻。他所塑造的是一個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和猶太民族特色的文學世界,體現出主人公對自身命運的主動探求和思考。代表作有《奧吉·馬奇歷險記》《洪堡的禮物》。
[38]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國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斥著在當時被視為文學禁忌的性描寫,代表作有「兔子四部曲」「貝克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