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
民間傳說中,孟姜女與萬喜良的故事是這樣的:
說秦朝的時候,山東臨淄有兩戶人家,一戶孟老漢,一戶姜老漢。孟姜兩家是鄰居,僅一牆之隔,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兩家關係很好。
有一年,孟老漢在自家的院牆底下種了一顆葫蘆籽。誰知道,很快就發芽了,而且沿著牆壁爬到了姜家的院子那邊。後來姜家這邊結了一個大葫蘆。這個葫蘆見風就長,和動畫片《葫蘆娃》裡頭一樣,我估計動畫片《葫蘆娃》的創作靈感有可能就來源於孟姜女故事的民間傳說。
後來,葫蘆大得出奇。有一天葫蘆落下來,掉地上裂開,裡面躺著一個美麗的女嬰。姜老漢叫來老婆,兩口子高興得不得了,急忙把孩子用棉布包好。而姜老漢的老婆剛好還有個小兒子,奶水沒斷,就喂起這個女嬰。
姜老漢這邊一驚一乍,驚動了隔壁的孟老漢。孟老漢便過來看看,一問清楚之後孟老漢不幹了,說這個葫蘆是我種的啊,這娃應該歸我啊。這姜老漢也不肯,兩人就爭上了,後來還是倆老漢的老婆們比較明智,這個男人爭起來的時候,女人往往比較明智;這個女人爭起來的時候,男人則喜歡裝糊塗。她們就說你們也別爭了,不行的話這孩子我們就一起養吧。於是這個女嬰就有了一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兩戶人家的女兒。這孟姜女一下子就有了兩個爹,兩個媽。
轉眼間,孟姜女已經長大成人了。長得這個漂亮,簡直就是個「植物人」!怎麼說啊?櫻桃小口瓜子臉,杏仁眼來柳葉眉,胳膊是蓮藕臂,身姿是楊柳腰,你看渾身上下都長得跟植物一樣,不是「植物」人是什麼?當時這個漂亮就名聞了四鄉八里。
可是後來我們回憶這個故事的時候,多數人都忽視了孟姜女的漂亮,為什麼呢?被她萬里尋夫、哭長城的事跡給遮掩了。也就是說,在萬里尋夫、哭長城的感人事跡下,漂不漂亮已經不重要了。請注意,這很關鍵,事實上這也是這個傳說故事的意義所在。
但為什麼在萬里尋夫、哭長城的背景下,孟姜女的漂亮不漂亮會變得不重要?這一點,我們會在後面講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然後廣徵民役、修築長城,孟姜女的哥哥也被抓去修長城了。這時候,孟姜二老為孟姜女選了個丈夫叫萬喜良。根據一些細節可以知道萬喜良是招贅到孟姜女家的。其實也不能說是招贅,是萬喜良為了逃征役,誤入孟家的院子,被孟姜女救了,然後就在孟家住下了,兩個人患難相交,產生了感情,於是就結了婚。這婚後不過才三天,官府就知道了消息,最後還是把萬喜良給抓走了。
自從丈夫被抓走之後,孟姜女整日以淚洗面。眼看著冬天快到了,她實在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四個爹媽看看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這孟姜女就開始了萬里送寒衣的艱苦歷程。其間的辛苦難以一一道來,但辛苦的模式卻被後人繼承了下來,後來秦香蓮的萬里尋夫,明代戲曲《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的萬里尋夫,甚至電影《太極張三豐》裡楊紫瓊演的那個秋雪的萬里尋夫,那都是從這兒抄來的。
歷經數月後,孟姜女終於尋到了長城邊上。她打聽來打聽去,好不容易才打聽到萬喜良的消息,找到了一個認識萬喜良的鄰村的民工,這人哭著告訴她:「一月前,我們在修西邊山樑上的長城,正好下暴雨,修好的城牆,總是塌毀。官兵下令所有築城民工必須用肩膀扛住,等牆上的泥土干了才能離開。誰知雨越下越大,嘩的一聲,城牆轟然倒塌,所有民工都被壓在了底下。我因站在最邊上僥倖逃生。建好的長城,下面全是纍纍白骨,你丈夫也壓在這萬里長城之下啊。」
孟姜女聽說自己丈夫早已和自己陰陽相隔,不由得一陣撕心裂肺,趴在長城腳下就痛哭起來。那哭聲傳遍霄漢,風雲含悲,樹木蕭瑟。連宏偉堅實的長城也抵抗不住這揪心的哭聲,顫慄起來。孟姜女哭了七天七夜,就在第七天夜裡,那長城嘩啦倒了幾千里。一具具白骨都露了出來。但是到底哪具才是萬喜良的呢?
她突然想起了小時聽母親說過: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孟姜女就這樣在一具具白骨滴血,一邊滴一邊哭,血滴在白骨上,都向外流。孟姜女不知道滴了多少具屍骨,淚都流乾了,忽然滴到一根骨頭上,血不向外流,一滴一滴地滲進骨中。
「這就是我的丈夫啊!」孟姜女一下抱住,放聲痛哭,直至昏迷過去。
故事到這兒還沒完,一般的傳說中還有個善惡終有報式的結尾。說秦始皇貪戀孟姜女的美色,要納她為妃,孟姜女假意應允,在羞辱並控訴了秦始皇之後,她毅然跳海自盡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事實上,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故事基本上是杜撰,是根據良好的願望加工出來的。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考證過孟姜女的故事,他認為這個故事的原型根本就不是發生在秦代的。
據顧頡剛先生考證,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出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攻伐莒國,大將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這段話是說,杞梁之妻義正詞嚴地譴責齊侯在城外弔唁杞梁,不合禮節。
漢代劉向編著的《列女傳》在這個基礎上又增添了「哭城」的情節,說「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而她最後亦「赴淄水而死」。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杞梁之妻在丈夫死後,舉目無親了,她在城下撫著丈夫的屍體放聲大哭,因為她哭得太傷心,太感人了,路過的人也無不為之落淚。哭到第十天上,城牆居然也被哭得崩塌了。
我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確實發現其中是有著脈絡聯繫的,你看孟姜女的丈夫叫萬喜良,「喜良」就是「杞梁」的諧音嘛。有些孟姜女故事的版本裡,她的丈夫就叫萬杞梁,名字是一模一樣的。還有齊國的國姓是什麼啊?姓姜。姜子牙被封於齊地,所以早先齊人多姓姜。「孟」是什麼?我們排行的時候說「孟、仲、叔、季」,「孟」就是排行老大的意思。所以孟姜女,就是齊人的長女啊。而《左傳》講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齊國的。
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顧頡剛先生的觀點,但就現在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情況來看,學術界大多還是認可顧頡剛先生的這種《左傳》源起說的。這種《左傳》源起說的主要觀點當然不是我剛才說的名字上的蛛絲馬跡,那純屬是個人的咬文嚼字。顧先生的主要觀點是前後故事中這個杞梁之妻和孟姜女,她們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讓我們對照著這兩個不同時期的故事再來解讀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這樣。
從杞梁之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故事,最重要的變化產生在哪裡?
我認為最重要的變化有三個地方。第一個是從「原地哭夫」變成了「萬里尋夫」。第二個是從「哭倒城牆」發展為「哭倒長城」。第三個就是將故事的時代背景從春秋時期拉到了秦朝。
先來看第一個,從「原地哭夫」變成了「萬里尋夫」,它的意義是什麼?答案是增加了難度。
春秋故事裡說杞梁之妻是「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是因為見到丈夫的屍體被拉了回來,所以悲從中來,放聲大哭,這是什麼?這是觸景生情。這種事的發生是不可預料的,就像前一段巴西航空公司的空難事件,失事者的家屬誰也料不到自己的親人會遭到飛來橫禍,所以在機場認屍的時候,很多人失聲痛哭,甚至有些家屬並沒辦法找到親人的屍體,但在那種情景下,也只能放聲痛哭,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情境決定論」,也就是古人常說的「此情此景,寧不悲乎?」「此情此景,催人淚下」。當然,這也反映了杞梁之妻和丈夫間的真摯情感,但還嫌普通,還嫌不夠,尤其是在表現中國婦女身上那種堅貞的品格時,這就不夠力度了。
怎麼辦?所謂路遙知馬力,艱難見人心!只有增加難度,才可以突顯出這種堅貞的品格。於是孟姜女的故事裡,我們看到在找到丈夫的過程中增加了送寒衣、行萬里,最後滴血認骨的情節。這送寒衣表現的是對丈夫的關切,尤其是萬里送寒衣,本來是夫妻間的真摯情感就昇華為了一個女子對愛情的堅貞與執著。行萬里的艱難旅途,這說明了什麼啊?那堅貞後面不是總跟著兩個字組成一個成語嗎?叫什麼啊?叫「堅貞不屈」。要表現堅貞,只有愛情還不行,還要有面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所以到滴血認骨就是這種不屈服的最後昇華。
想那孟姜女含著淚滴過數千具屍骨,每一具屍骨的背後也就是說每一個男人的身後都應該有著他自己的「孟姜女」,孟姜女在這個時候,就不再只是萬喜良的那個孟姜女了,她是千千萬萬個孟姜女的化身,她身上的那種對愛情堅貞乃至永遠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就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勞動婦女身上所固有的那種精神和品質。這樣,孟姜女的形象就完成了一個從「小我」到「大我」的昇華,她的形象意義就明確了,就高大了,這也是民間為什麼對這個故事如此津津樂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孟姜女的故事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她讓人津津樂道的原因還在於她哭倒長城的轟動效應。這就是第二個變化,從「哭倒城牆」發展到「哭倒長城」,這有什麼用意呢?答案是增加了強度,也就是增加了震撼力。
這裡要順便說一下這個男主人公萬喜良的尷尬處境。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很少被人說成是「孟姜女與萬喜良」的故事,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說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是因為故事裡的男主人公純粹是個配角,甚至很多時候,他到底是叫「萬喜良」,還是叫「范喜良」,還是叫「萬杞良」都搞不清楚。各種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裡,他的名字是不一樣的。但叫什麼名字又無所謂,這就可以看出他叫什麼不重要,甚至他到底是誰也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讓孟姜女的哭訴有了對象,讓孟姜女的眼淚有了意義。
這就可以看出,為了突出孟姜女這個形象,一切不相干的其他因素都是可以弱化的,反過來,一切相干的因素又都是可以強化的。所以這個最關鍵的相干因素——城牆,就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強化。
中國人喜歡壘牆築城,我估計這跟我們漢字是方塊字有關,你看國家的「國」字,四面都是「城牆」,我們南京的明城牆還申請了世界遺產保護。那最大的城牆就非長城莫屬了。孟姜女放聲一哭而長城傾倒,這個哭就趕得上那個感天動地的竇娥冤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個竇娥只是為自己的冤屈而感天動地的,不像孟姜女,是為了她丈夫,是為了普天下千千萬萬個受奴役的百姓而感天動地的,這就使得孟姜女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整個受壓迫群體的最重要的形象代言人。事實上,中國的民間傳說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傳說中具有正面形象意義的主人公往往是民意的形象代言,這從孟姜女的故事裡看得尤為清楚。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會有第三個變化了,為什麼要把春秋時期的事拉到秦朝來說事兒呢?
秦朝說起來有過兩任皇帝,但秦二世那純屬狗尾續貂,可以忽略不計的。秦朝真正意義上的品牌代言人那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什麼人啊?從政治史上看,他是第一個稱皇帝的人,中國歷史有「皇帝」這個稱呼的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所以他叫始皇帝嘛。從制度史上看,中國後來兩千多年的官僚制度體系,甚至一直到現在,很多制度的確立,都是從他那兒開始的。但是從民生的角度看,秦始皇就是暴政的代名詞,就是殘暴和壓迫的代名詞。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大修長城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而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前一年,蒙恬就已經率三十萬大軍遠擊匈奴,把匈奴趕到了陰山以北,這個地方早已遠離了長城的防禦區域,後來一直到秦朝滅亡,匈奴都沒有能力再跨過陰山以南。這就說明築長城從國家防禦的角度上講,並不是刻不容緩的事,也就是說築長城的首要目的不是軍備競賽,而是對內、對百姓的壓迫手段。因為這樣超大型的「基建」工程可以使百姓徹底疲於奔命,從而不再滋生事端。
這幾乎是所有統治者最愚蠢的地方,秦始皇這樣的初衷,使得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這不是暴政是什麼?它不該被控訴誰該被控訴?所以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最後硬要把秦始皇扯進來,硬要跨越時光的塵埃,從春秋時期回到秦朝的時代裡來,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瞭。
正是以上的三個變化使一個原本簡單的愛情故事具有了沉厚的歷史意義,所以事實上民間看待孟姜女的故事並不是像看牛郎織女、看梁祝那樣,把它當作一個純屬的愛情故事來看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前面說在萬里尋夫以及哭長城的背景下,孟姜女的漂亮不漂亮會變得不重要。要在「梁祝」這個純粹的愛情故事裡,梁山伯的英俊和祝英台的漂亮就是首要的條件,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再比如我們在前面說過西施,我記得當時說過一個觀點,那就是西施的形象意義,也就是這個人物的精神內涵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漂亮給遮掩掉了,所以在這兒,為了要突出孟姜女身上的那種女性的堅貞品質、反抗品格,在萬里尋夫、哭長城的背景下,她的漂亮不漂亮就變得不重要了。
我們講了三個變化,事實上還有一個不變的地方,一個萬變不離其中的地方,從杞梁之妻的故事到孟姜女的故事,有一點始終未變,那就是一個字:哭。
我一直認為,哭是上帝賦與女人的權利,也是戰神賦與女人的武器。拿破侖西征的時候,他老婆約瑟芬跟人瞎搞,給拿破侖戴綠帽子,以為拿破侖會戰死沙場,不會回來了。哪知道拿破侖戰勝回來了。拿破侖聽說了約瑟芬的事就要休了她,堅決不肯見她。約瑟芬就站在門外哭,不僅自己哭,還拉著兩個孩子在門口跟她一起哭,直哭到拿破侖回心轉意。後來拿破侖登基做皇帝的時候,約瑟芬照樣是皇后,可見約瑟芬是掌握了哭的技巧的。但這種哭比起我們的孟姜女來,又「小巫見大巫」了。孟姜女的哭不僅感天動地,而且賦予了長城以新的歷史內涵,也賦予了中國歷史以豐富的人性內涵。
所以女人的眼淚,就像美人魚的眼淚,是一顆顆美麗的珍珠啊!
說到眼淚,也就要說到笑容。女人,用眼淚去打動人心,但卻應該用微笑來改變生活!
請看下回:舉案齊眉的故事——「婚姻與愛情的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