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唐明皇李隆基與那位胖美女楊玉環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是戀人關係?還是情人關係?

但肯定不是夫妻關係!

要知道,他們只是皇帝與妃子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皇帝與皇后之間的關係。即使在楊玉環最得寵的時候,她也只是被封為貴妃;即使在皇后位置空缺的時候,楊玉環也沒有被摸正,還只是貴妃。在古代,對於皇帝而言,只有皇后才擁有和皇帝的夫妻關係,不管你說楊玉環是李隆基的情人也好,戀人也好,但她只是他的一個妾,雖然是最高級的妾,但卻不是妻。

除了這些,他們還有一種關係,那就是他們也曾經是公公與兒媳之間的關係。楊玉環曾經做過李隆基五年的兒媳,在李隆基遇到她之前,也就是楊玉環17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冊封給唐明皇的第18個兒子李瑁為妃,她是在做了五年兒媳之後,竟然頂替了婆婆的崗位。這才叫另類的「多年媳婦熬成了婆」!

不論是哪一種關係,我們看,按道理,按情理,他們之間都不像會有愛情,尤其是真摯的愛情,可世人卻都偏偏說他們有?那麼在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呢?如果有,又是怎麼產生的呢?而且,如果有,一個並非亡國的皇帝為什麼不能保護自己的愛人呢?或者換句更強烈的疑問句,那就是如果是真愛,為什麼李隆基會一手殺害了他的親密愛人呢?

重重謎團,讓我們來層層剝繭!

先來看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算不算得上真愛。如果是真愛,一定是兩情相悅,一定是你有情來我有意,在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是不可能存在著單相思那種愛情的。

既然這樣,我們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來看看,唐明皇對楊玉環算不算得上是真愛呢?我覺得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這樣幾個疑問:

第一,一個公公會不會愛上兒媳?

有一種方言裡有一個詞叫「爬灰」,指的就是公公與兒媳之間的瞎搞,民間還把這個玩笑栽贓到大文豪蘇東坡的身上,大概是因為民間傳說裡太喜歡蘇軾這個人物,所以經常會拿他開玩笑。但是不論怎麼開玩笑,爬灰這個詞都不是指有感情的私情,而是指有色情的私通。那麼唐明皇與兒媳楊玉環之間的這種爬灰會不會是例外呢?

公元737年,唐明皇曾經最寵愛的武惠妃死了,貼身宦官高力士為了安撫聖上的哀思之苦,安排酷似武惠妃但比武惠妃更漂亮的楊玉環與聖上會晤。在驪山華清宮,唐玄宗第一次詔見了兒媳楊玉環。明皇一見之下,立即目瞪口呆,心的話「果然是絕代佳人,胖都胖得這麼有型。」但只可惜,他是自己的兒媳!於是內心展開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也就是很矛盾了。為什麼矛盾啊?就是為了眼前美色,要不要跨越世道倫常的矛盾啊!放在常人,不論是從道德倫理,還是從情感上都肯定過不去這一關。但大唐李家的血統跟漢人不完全一樣,據史學家考證,其中至少有一半可能是胡人的血統。胡人我們都知道,在婚姻上子娶母,兄娶嫂,那是很亂的。所以你看古人說「髒唐臭漢」,唐高宗是娶了父親的老婆武則天,而唐玄宗則是娶了兒子的媳婦楊玉環。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來,李隆基身上的那種一半來自胡人的好色血統。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面之緣裡,決定李隆基個人行為的是好色的遺傳基因,而非愛情的基因。於是他先安排楊玉環出家,所以後世又稱楊玉環為楊太真,然後繞個彎再把楊玉環娶到宮裡,以為這樣就可以掩世人之耳目,純屬是掩耳盜鈴嘛!若是光明正大的真愛,完全不用這種猥瑣的手段嘛。

第二,唐明皇寵愛楊貴妃的時候,如何對待其他的女人?

白居易的《長恨歌》裡說,楊貴妃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真的是這樣嗎?恐怕未必!

就在唐明皇冊封楊玉環為貴妃的第二年,他照樣在全國開展有關選美的唐代版「選秀」活動,規模搞得還挺大。這就說明,他對楊貴妃並不是「我的眼中只有你」。

就在他專寵楊貴妃的同時,唐明皇又和楊玉環的三個姐姐亂搞一氣。特別是對已被封為虢國夫人的楊玉環的三姐,讓她可以隨便出入宮禁與自己幽會。唐明皇與這位個性解放的蕩婦在宮中公然亂倫,一點也不避楊貴妃。這個虢國夫人可不同於楊玉環,她是個死了丈夫的寡婦,曾經和堂兄楊國忠亂搞男女關係,現在又時時出入宮禁和妹妹深宮爭寵。你說在這種情況下,楊貴妃的宮廷生活,能過得舒心、舒暢嗎?頂多不過是物質生活的舒服罷了。而這些事情並不是野史或者道聽途說,那都是在《舊唐書?楊貴妃傳》上有過明確記載的。

第三,唐明皇為什麼要殺楊貴妃?

古往今來不乏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典型,順治帝在董顎妃死後,心灰意冷得出家了;英王愛德華八世,也就是著名的溫莎公爵,為了一個寡婦沃麗絲,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地放棄了王位,這才是真的不愛江山愛美人。不論行為是不是荒唐,但至少稱得上是真愛。而唐明皇為了楊貴妃,連其他的女人都捨不得放棄,更何況是江山呢!

後來安史之亂,唐明皇逃往四川,在走到馬嵬坡這個地方的時候,手下將士嘩變,殺了奸臣楊國忠,因怕將來楊貴妃會報復,所以要求也要殺了楊玉環。這個所謂要跟楊玉環天長地久的男人只是弱弱地替楊玉環問了聲:「能不能不殺?」在得到否定答案之後,立即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將楊貴妃賜死。雖然結局是無可奈何的,但就李隆基這個男人當時的表現來看,他一點也沒盡到對自己女人保護的義務與責任。在危急關頭,李隆基所謂的「犧牲精神」,就是要犧牲楊玉環這個女人的生命,來保存自己苟延殘喘的地位。這難道就是他對楊玉環的愛嗎?

反過來,我們再來看看楊玉環對這個李隆基算不算得上是真愛。同樣也要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第一,一個媳婦兒會不會愛上公公?

因李瑁的生母也就是武惠妃病死,李隆基要選妃,竟看上了兒媳婦楊玉環,這真是「愛你沒商量」、「愛你不商量」了。當李隆基把22歲的兒媳婦楊玉環從兒子身邊搶走時,我們不禁會疑問,李瑁和楊玉環為什麼會逆來順受,沒有絲毫的反抗呢?最起碼李瑁也應該舉手示意,說一聲「我反對」吧!

問題是楊玉環如果不順從,李瑁則有可能性命不保。

歷史上唐朝李氏一家,從唐太宗李世民殺兄李建成、殺弟李元吉算起,父子兄弟骨肉相殘代代有之。唐明皇也是個殺人魔王,為了家庭糾紛的小事,一怒之下,在一天之中殺掉三個親生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我想,是為了保護李瑁也為了自保,楊玉環只好順從,這即使算不上忍辱偷生,總不能說是心甘情願吧。至於楊玉環到李隆基身邊,有沒有怨言,新、舊《唐書》都忽略未記。但樂史的《楊太真外傳》卻說,天寶九年(公元750年)楊玉環第二次被逐出宮的原因是「竊寧王紫玉笛吹」,也就是說唐明皇懷疑楊玉環思念前夫。因為楊玉環的前夫李瑁自幼住在寧王府裡,由寧王之元妃養大。楊悄悄吹「寧王紫玉笛」,思念前夫之情,也就顯而易見了。唐人張祜有詩曰:「梨花深院無人見,閒把寧王玉笛吹。」說的也是這事兒。所以楊玉環雖然屈從了,但心裡那份情緒是不是愛情,可想而知。

第二,一個女人怎樣愛一個花心的男人呢?

《舊唐書》裡記載,楊貴妃有多次被「遣歸」的經歷。也就是她跟李隆基鬧彆扭了。其中有一次大概就是我們剛剛說的「竊寧王玉笛」的原因,但《舊唐書》統統說成是「因妒」,也就是說楊貴妃乃是因為跟別的女人,這其中包括跟她的姐姐爭寵。而且這種行為的結果是觸怒了唐明皇而被「遣歸」。

注意,先不管是事出什麼原因,結果是楊玉環並不是氣得離家出走,而是被那個作皇帝的男人給趕走的,而原因只是她妒忌他跟別的女人瞎搞,尤其是這個女人還是自己的姐姐。

從楊玉環本人來說,這種宮廷生活或許她已經過厭了,所以能夠「遣歸」也可以說是件好事,說不定可以得到解脫呢。但這個時候的她已經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娘家的兄弟姐妹三姑六婆八大爺大都希望沾她的光,從她那兒獲得榮華富貴。現在唯恐她一旦被貶,不僅富貴不保,說不定還會大禍臨頭。這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全家都來說服她、動員她,思想工作做得非常徹底,要她向唐明皇認錯,爭取回宮。楊貴妃這才有一次次地被「遣歸」,又一次次地被詔回。

作為李瑁妃子的楊玉環,自己的家庭被拆散,自己的身體被霸佔,還要眼睜睜地看著唐明皇與三姐亂搞,不許忌妒,她幸福嗎?作為已經被冊封為貴妃的楊玉環,自己的老公跟別的女人瞎搞,還把自己趕出家門,反過來還讓她來向這個花心的男人道歉、認錯,她幸福嗎?身處此種境遇下的女人又能、又會怎樣深愛那樣一個男人呢?這恐怕不是強顏歡笑,握著拳頭像王石那樣說一句「我能」,就真的能夠做到的!

第三,一個女人怎樣愛殺害自己的男人?

《舊唐書》裡記載,馬嵬坡兵變的時候,楊貴妃最終是被「詔,遂縊死於佛室」的。我就奇怪了,唐明皇即使要賜死楊貴妃,也不該讓她在佛室裡自殺吧。要知道,唐代是非常崇佛的,也就是佛教的影響是很大的。在逃亡的路上還要有專設的佛室可見出皇家對禮佛的重視,這樣就更不應該在佛堂裡賜死楊貴妃了,佛家本來就講不殺生,這在佛堂裡殺人,要犯多大的忌啊!

難道是楊貴妃自己選擇在佛室自殺的嗎?

從字面上看不像,「詔,遂縊死於佛室」,也就是一下詔,楊貴妃就死了。形勢所迫,大概楊貴妃根本沒得選擇。事實上關鍵正在形勢所迫上,可見李隆基那個男人在形勢面前露出了政客的本業面目,當機立斷,管楊貴妃正在哪兒,先殺了再說,大概楊貴妃正好在佛室,所以也就賜死於佛室了。

另外,民間大多傳說是楊貴妃自縊於佛室的,但我們從《舊唐書》裡並沒有明確讀到楊貴妃是自縊的。《舊唐書》所說的「詔遂縊死於佛室」,從字面上看倒是讓人勒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要是自殺的,那麼這句話就應該說成是「詔遂自縊於佛室」。原句中的「詔」與「縊」兩個行為動詞的主語,也就是執行這兩個動作的人,明顯有著一定程度的連貫性。

當然,不管最後是自縊,還是讓人給勒死的,其實差別都已不大。因為這時候,那個風流皇帝露出的已不是一個丈夫的溫情面目,而是一個政客的猙獰面目,雖然是偶爾露崢嶸,但這就是這個男人的本質。面對這樣一個為了自身的處境,匆忙殺害自己的男人,試想一個女人又該怎樣去愛他呢?所以我想,楊玉環臨死前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有無限的悲涼。

似乎現在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了,也就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根本就是權力與色相的遊戲,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愛情。但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從白居易的《長恨歌》開始,到白樸的元雜劇《梧桐雨》,到洪升的《長生殿》,都把李楊愛情描繪得那麼真情動人、甚至是美輪美奐呢?

這個問題可以這麼回答,是白居易首先誤導了後人。或者說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誤導了後人。

這就要弄清楚,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實寫李楊愛情,還是虛寫,抑或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加工與創作?

答案首先肯定不是實寫,最簡單的一個證據就是《長恨歌》裡最有名的那幾句結尾,「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雙飛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段話是在篇尾回憶,李、楊二人每年七月到華清宮,這一年的七月七日,在華清宮的長生殿,兩個人海誓山盟,後來卻不能善終,所以「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的名字也據此而來。但是據陳寅恪等人考證,這事壓根兒就不可能存在。據《舊唐書》記載,李、楊每年十月才去華清宮,只在冬季和初春住在那裡,為的是「泡溫泉」,而不是避暑,所以白居易詩裡也說:「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所以看來包含七月七日的長生殿盟誓以及長恨歌中的許多事情,有可能都是白居易的杜撰而已。

事實上,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後來回憶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文,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所以白居易寫的叫《長恨歌》,它是一首詩;而陳鴻寫的叫《長恨傳》,它是一篇文。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了,他們倆都不是在寫史,純粹是一種文人的藝術創作而已。

那麼,回到詩的內容來看,白居易又不是玄宗朝人,又不需要拍皇上的馬屁,幹嘛要美化李楊愛情呢?這裡的答案恐怕與白居易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時候正好35歲,而他是36歲結婚的。也就是說他是在他結婚前一年寫的這首《長恨歌》。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白居易到36歲才結婚呢?即使是在現代,這也絕對算是大齡青年了!說實話,說大齡青年都實在有些勉強!況且在唐代,那可是一個早婚早育的社會呀。

答案是白居易傷心得不肯結婚。白居易年青的時候在徐州符離曾有過一個情投意合的姑娘,由於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會上等級門第觀念的阻隔,使他們終究沒能有情人成為眷屬,這給白居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詩人後來離開符離與這位女友永別後,還一直眷戀著她。白居易的《潛別離》詩裡說:「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 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又說「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說的就是自己的這種心態。白居易飽嘗了相思的苦痛,渴望著真摯的、永不分離的愛情。因此,在創作《長恨歌》的過程中,他很自然地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對這些「希代之事」進行了加工潤色,並按照自己的愛情理想塑造了李楊形象。也就是說白居易在對李楊綿綿不絕的刻骨相思的刻畫中,傾注了自己的願望與苦痛;他描繪李楊愛情忠貞不渝的品質,就是為了把這段愛情昇華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於自己的觀念。所以寫《長恨歌》的時候,白居易也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所以《長恨歌》才那麼成功,那麼感人。

我想,通過《長恨歌》的創作,白居易鬱結在心中的情愛之痛多少得到了宣洩與撫慰,魯迅先生說,「長歌當哭,是必在痛定之後」。對於白居易來說,《長恨歌》創作完成,也就是「痛定之後」了。所以終於可以收拾起舊心情,開始段新生活了。所以,36歲上,白居易結了婚。

好了,現在再加上白居易的這種創作原因,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李、楊之間是談不上什麼愛情的,更不要說什麼真摯的、永恆的愛情了。

但慢著,古訓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別急著下結論,更何況這是對兩個人。回過頭,我們再來看看,李、楊之間是不是就真的一點感情,一點愛情也談不上呢?

這同樣也要問幾個問題:

第一,在白居易之前,就沒人歌頌過李楊之愛了嗎?如果有,那麼白居易也就不是純粹的杜撰了。歷史也就不是純粹被《長恨歌》誤導的了。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李白。李白可比白居易更有說服力。如果說唐代有二白,李白是「太白」,而白居易只是「小白」。李白是與李、楊生活在同一時期的人,而且我們都知道他與唐明皇與楊貴妃都是有過親密接觸的,他在大醉初醒之際,曾經為楊貴妃一揮而就作《清平調》三首,每一首都是名動千古之作。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是說玉環之美;第二首「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說玉環之得寵,、;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其中就有不盡的繾綣意韻,也就是說李白總的來說,也是基本認可並描摹了李楊這段驚世戀情的。另外,稍晚一些的杜甫,也有《麗人行》等作品客觀地表現了李、楊的這種「名花傾國兩相歡」的場景。也就是說,雖然「小白」白居易在《長恨歌》是揉進了自已的情緒,以及自身對愛情的理解,但李、楊戀也不完全就是子虛烏有,至少在當時當世,李、楊戀也還是受到當時人的基本認可的。

第二,李隆基與楊玉環之間是不是就根本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答案是否定的。唐明皇與楊貴妃兩個人在都擅長音樂,我們知道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曲《霓裳羽衣曲》可以說就是兩個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另外他們還一起創作很多樂曲與舞曲,可以說,在藝術情趣上兩個人是有著很大的相同和一致之處。這從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看出來。據唐人野史記載,說唐明皇與楊貴妃喜歡下棋。但他們倆自創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下法。就是以人代棋,讓宮女三十二人為棋子,胸前綴以棋子的名稱,在繪有棋盤的地上走動來下棋。所以就有了「香車、桂馬、金將、銀將、玉將」等棋子的名稱。後來,這種下法傳入了日本,演變成日本的將棋。可見在這些生活情趣、生活細節上,兩個人不僅有共同語言,而且共同語言特別的豐富。事實上,人和人的接觸,這種生活情趣、生活細節上的共同語言特別重要,所謂日久生情,主要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中情感達成默契的。

第三,正史記載的楊貴妃的多次因妒被遣出宮是不是多少也能說明些問題。我們前面談了楊玉環的嫉妒生氣而被多次遣歸。這雖然說明了李隆基的花心,但反過來也說明楊玉環的在乎啊?一個好吃醋的女人,不往往正是深陷在情愛圍城中的女人嗎?

第四,唐明皇晚年對楊貴妃的深刻思念是不是史有其實?《長恨歌》裡寫楊玉環死後,在李隆基餘下來的人生裡,對楊玉環是刻骨思念,每天是「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也就是思念到「惟將終夜長開眼」的地步,白話說就是想得整宿整宿的睡不著。後來作為太上皇的唐明皇,又請道士、方士作法,與楊玉環托夢相見,總之是將李楊的塵世之愛進行了最後的夢幻昇華。那麼這一段描寫是不是也是全然憑空的呢?《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唐明皇被太子逼著退了位,沒權了,這時候份外想念楊貴妃。悄悄地命人將當初草草安葬的楊貴妃的屍體移到長安,但這時候屍體已經毀壞了,只有楊玉環當年佩帶的香囊還在。唐明皇是睹物思人,淚下漣漣,「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也就是命人畫了楊貴妃的像在自己住處的牆上,一直到死,每天都對著牆上的楊玉環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以為這多少還是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楊玉環的一些真情來的。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評判李隆基與楊貴妃的這段驚世黃昏戀呢?

我以為很簡單,民間誇大了他們的愛情,是因為這段故事的背景是著名的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在盛極而衰、巨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總希望發生些什麼,尤其是些纏綿緋惻的故事,來紀念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誰來演繹這場故事呢?最好的主角莫過於一手開創這個盛世和一手毀滅了這段盛世的人。現今的學者大多完全否定這段愛情,是因為他們太冷靜,太客觀,從史料出發,完全忽視了人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一些不可以簡單用道理來說明的情感。

所以這位風流皇帝與中國第四大美女的情愛,既不是一場什麼愛情盛宴,也不是全然的色相與權勢利益的交易。這就是一出凡人之愛,常人之情,僅此而已。

當這位風流皇帝與中國第四大美女的情愛生活回歸凡人之愛、常人之情的時候,我們的中國經典愛情之旅也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此前,自先秦以來的女子,在那些驚世駭俗的情愛中以她們的美麗、純情演繹了一段段傾城之愛。但此後,中國女子們開始以她們的真性情和才情來演繹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傾城之愛,這裡有一個典型的代表現象,就是那些名妓們的情愛生活開始在中國經典愛情理念裡登堂入室,男人們的名妓情節開始在中國傳統經典愛情故事裡大放異彩。而名妓們的愛情宣言,正是古代女子們以真情與才情驚撼世人,對抗即將到來的封建禮法社會的最強音。

請看下回:霍小玉的故事——「名妓情愛」。

《五代前的那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