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個夢,夢醒了要生活

何為「完美」?完美指完備美好;沒有缺陷,是心裡遐想的世界,現實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渴望得到並追求的一種理念和動力,是存在思想中的。因此我想,走近了的遠方就不再是遠方,能達到的完美就不叫完美。完美的夢誰都做過,但是這些夢應該是相對切實的,也要腳踏實地地去追求的。如我喜歡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家魯迅和沈從文,都追求過所謂的「完美」。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回憶年輕時「夢很美滿,豫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然而他在仙台醫專看到了幻燈片中的麻木的中國看客,於是學醫救國的夢破滅了;繼而棄醫從文,追求救治中國人的精神尤其是劣根性,但是《新生》雜誌的流產使得他棄醫從文的夢想也幻滅了,只好在回國後抄古碑;錢玄同來約稿,讓他為《新青年》吶喊助威,他答應了,但是過了幾年,他再次發現同志們當官的當官,沉淪的沉淪,只剩下他一個「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覺得很無聊。換言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夢也幻滅了。只是寫作已經成為了習慣,他也因此得到了名聲。習慣成自然,讓他一直反抗絕望到最後。

沈從文呢!你看他在《邊城》裡面構造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世界,多完美,然而他也不得不讓這個夢破滅,讓翠翠陷入了兩難而又兩可的等待。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因為他發現回憶中家鄉的自然和人性都變了,因為現實世界、現實感覺讓他不能虛偽,與其製造虛假的夢幻,不如讓其破滅,以真實為完美。但是沈從文堅持了一個夢想,就是堅持文學的審美價值與獨立地位,宣揚作家不宜從政,文學不能作為工具。雖然他為了這個完美之夢付出過很沉重的代價。

簡言之,無論是魯迅還是沈從文,都扎扎實實地追尋過完美,但是他們剛開始時候的夢想就比較切實,而在夢想幻滅之後都能注重真實,直面慘淡的人生,甚至直面淋漓的鮮血。只不過世界的悖論在於,他們都覺得在改造國民性方面很失敗,但這種失敗造就了他們的文學事業成功。他們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但是能夠承擔這種代價,而且善於反思。世界的悖論還在於,他們都覺得很寂寞,理想無人理解,但是他們都收穫了比較完美的愛情。

按照以上的定義,完美只存在於思想、遐想之中,細言之則是存在於展望未來的想像中和回顧過去的回憶中,但是不存在於現實中。因為過去已經過去,很多東西都被過濾掉,複雜的現實永遠抵不住單純的回憶,所以顯得完美;而未來尚未到來,既然如此,對它的想像就豐富多彩,比現實的單調要完美。正因如此,完美才引發或躁動或沉穩的靈魂的追尋。完美的類型多樣。

其一,物質生活的完美是具有相對性與時代性的。20世紀50年代流行「社會主義,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是那時候人們對完美生活想像。20世紀80年代的完美生活,是配部磚頭那麼大的大哥大手機,存款萬元,即成為俗稱的萬元戶。20世紀90年代的是電視電話電冰箱空調摩托之類。進入21世紀的就是月入上萬有車有房。其實這些「完美」,現在看來都不值一提,很容易達到,即使是21世紀以來的所謂高要求,要達到也不難,有的一個人就可以搞定。因為物質的大眾標準是有限度的,這是有限度的所謂完美,即不完美。

其二,事業理想的完美就要難一些。魯迅、沈從文的例子一如前述。如你要做學問,即使你的文章發在世界級學術刊物,或者發表在一級權威刊物後又被另一個一級權威刊物轉載了,但是細看之後,還是有可以商榷之處,或者語言要更像一把刀,這的確很難達到完美。科研的高峰一個個被超越,誰是完美誰是不完美?這都是相對的、暫時的。又如當官,誰都想當大官,但「一入侯門深似海」,完美嗎?外面的人看著其完美,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可能也未必。

其三,完美的愛情不存在。即使魯迅、沈從文,他們也不會覺得婚姻完美,因為婚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完美的,而且他們也不以完美為念,注重真實平淡。魯迅就曾經大為嘲笑過「完美」。男女雙方,一個對另一個說親愛的,please(請),累不累呀!即使上了天堂吧,不用幹活,天天結伴遊玩,天天看車輪般大的花朵,無聊不無聊,乏味不乏味呀!他對把黃金世界預約給人們的人大為反感,認為他們耽於過去與未來,獨獨對真實的現在交了白卷。

我有個碩士同學朋友,她說她原來有個女同事,長得比較漂亮,剛開始要求對像要有修養,有責任心,後來找不到,於是考研。那時候我的朋友已經考上博士了,她考研時通過我的朋友,在我朋友的博士師妹那裡找到住宿的地方。後來朋友的師妹說,她一進門沒多久就讓我朋友的師妹給她介紹個博士,後來她沒考上碩士。後來的後來到現在她30多了還沒有找到對象。如果她看得開還沒什麼,最怕看不開成為怨婦,就不太好了。也許這是因為年輕,但是「年少」並不等於「無知」,青春都要追求夢想,但是一定要腳踏實地,否則青春沒了,夢想也沒了,你還剩下什麼!

《非誠勿擾》的黃菡說,現在社會上有的人,如一些女性,剛開始條件要求很高,外貌、財產、人格都要好,但是後來年紀漸長漸老,要求降低了很多。她不認為這是降低標準或要求,而是更成熟了,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對自我有了一個更為實在的衡量了,對對方有了包容心了。其實幸福不太難,只要你要的是實在、平淡。簡言之,追尋完美是要付出代價的,是要踏踏實實的。

其實,我認為我們只有領悟完美,走向完美,但人生沒有完美,也不可能達到完美,達到的完美就不叫完美。即使有所謂完美,在感受的下一秒鐘就不完美了。所以我們要穩住自己,直面殘缺、平淡的生活本質,因為殘缺,所以真實;因為真實,所以完美。甚至可以說,不完美才是完美,因為它不害怕殘缺。完美是個夢,夢醒了要生活。因為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夢中,有夢是讓我們有追求,有思考,而不是讓我們脫離世界和人生,永遠活在一種虛幻之中。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