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為了什麼?要做什麼?

所謂大學,就是讓你感受了人文精神之後,再以強大的內心到社會中去戰鬥闖蕩,去敢愛敢恨,去有思有容,把自己鑄造成器。

那麼,我們上大學為了什麼?

其一,基本目的就是就業。不要說什麼大理論,如果大學畢業你沒有工作,對於中產階級家庭可能暫時影響不大,但是對於一般家庭和貧困家庭就是雪上加霜。

其二,重要目的就是對能力的鍛煉,對視野的開拓,對精神的培養。因為「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大學尤其名牌大學再怎麼說都會有一群或一些知識淵博、境界較高、個性鮮明、敢愛敢恨、自由獨立的老師、學者。所以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你大量吸收這些老師的營養,聆聽他們的教導,跟他們探討問題,大量地忘我地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然後在各種實踐和歷練中對知識技能進行實訓和更新,對精神品格進行鍛煉。

即使純粹從就業上說,你也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精神鍛煉出來。如你要做中小學老師,水平要高於中小學教學所需要的水平才是真正的有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是湖泊、江河,甚至是大海,這才對中國教育有好處,而你也非混飯吃。況且現在的中學教學和以前相比,需要更廣闊的視野、紮實的知識,而這是大學給予的,並非中學給予的。所以如果你現在眼裡就只有中學的知識,那麼就會狹隘和悲哀。就拿文學院的學生來說,其應該具備閱讀、寫作這兩種基本能力,以及言說、思維、實踐這三種重要能力,至少訓練好其中兩種。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有能力的人,腳踏實地頭腦靈活的人。

其三,核心目的則是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幸福的尋找。你上了大學,通過幾年的努力,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能夠如此,找工作也容易些,對理想的追尋也執著些紮實些;對愛的理解也深刻些,真實些,能勇敢追求自己的所愛,並在以後的歲月裡,以這些素質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後代就可能會一代比一代強,至少不比自己差。這也是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根本區別。我說過作為一位教師,希望學生出色,這是理想;而希望學生懂得愛,這是更大的理想。你上大學同樣如此,為了出色,也為了懂得愛。我有的朋友是老闆,他們娶的也是大學畢業的人。他們認為上過大學的懂得道理,不會野蠻無禮,教壞孩子。當然不能說一般市民和農民就教育不好孩子,如魯迅、沈從文的母親都不是知識分子;而且成才最終靠自己的努力。

總之,上大學是打造人生路的必須。我那時候,一個省級中學也就考上十幾個最多幾十個本科,其他很多同學考不上大學,或者馬上嫁人,或者打工,或者務農,等等。所以我覺得自己能考上大學很幸運,也很知足。現在雖然大學生多了,競爭大了,但其實競爭絲毫不比民國大。這請看郁達夫1924年寫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何況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如果一個班刷掉大概一半同學,被刷掉的是否願意?韓寒休學,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時代不同了,現在想像韓寒一樣出來很難。其他的青春文學作者如郭敬明、蔣方舟等人,基本上都有本科學歷。成功的商人,尤其是新興商人,也是如此。他們上了大學,不僅有了學歷,還積累了人脈。即使是什麼超男超女,成功者都似乎有較大背景!

所以,如果你自覺能力不是很強,背景不是很硬,還是要通過上大學來打造自己的人生路。不要跟我說什麼你很有個性。何謂個性?建立在自我反思與能力鍛煉的基礎上的個性才是真正的個性。因為缺乏自我反思,人就看不到自己,缺乏能力鍛煉,自我就樹立不起來;否則所謂個性張揚只是個性氾濫。

那麼,上大學要做什麼?

其一,要為闖蕩準備很強的能力和意志力,以及很好的機會。「我要做什麼?我已經做了什麼?我要怎麼做?」這是每一個大學生都要問自己的問題。按照北大教授張頤武的說法,如今「80後」、「90後」不約而同地出現一種抱怨文化,並在互聯網上放大他們的聲音。他們對社會的要求很高,同時卻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比如年紀輕輕就要求家裡、要求社會提供優越的住房條件等。社會可以給你更多的關愛、去想辦法幫你解決困難,但實質性的問題還需要個人去面對,去奮鬥。這是社會應該提供的,但不是你應該要求社會的。你有社會責任,你要對社會作出相應的貢獻之後,才能對社會有更高的要求。追求公平正義是指社會起跑線的公平正義,但所到達的終點必定有所不同。社會應該對每個人公平,提供平等的成功機會,但是每個人都有天生的不平等如個人稟賦,家庭背景等,所以要對社會有責任、有承諾,同時對自己的命運有清醒的認識。

其二,要認識到知識的所謂實用與不實用只是相對的。如學行政管理之類好像實用,但他們有的思維反而不如學文學的,問題是你是否能夠把思維以及相關能力鍛煉出來。如有的企業經理或老總看了一些中文系本科學生的文學作品,覺得其思維很獨特,就將其招了去策劃部。

其三,要接受對大學缺乏學術或文學氣息的現狀。就拿中文系來說,它也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而是培養文字工作者的地方。所以,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寫,都熱愛文學。況且寫作也包括文學寫作和公文寫作。而文學也只是一種學科,一種能力,一種興趣,一種人生體驗的方式。它不能強加給別人,就像不能將任何學科、任何個人喜好強加給別人一樣,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四,向著自己的職業方向努力。在一個知識背景寬厚、紮實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選擇什麼就要往哪方面努力。教師、文秘、宣傳、傳媒、考研、公務員、企業、文化產業、創業等需要什麼能力,就要訓練什麼能力,不要到頭來一味抱怨和後悔;也不要一味地說自己沒有後台背景這一類的話。這些東西你有是幸運,沒有也要靠自己打拼出來,有的人是畢業十年左右才闖出來的。不用舉什麼名人事跡,個人奮鬥者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我有不少朋友就是在沒有什麼背景的基礎上當上教師,當上老闆,當上經理,考上市的省的國家的公務員的,諸如此類。背景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做了什麼,能力是否過硬,精神是否堅韌靈活。

《青春,就是用來追問的:一位大學老師的答問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