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生說:「大學老師鼓勵制新,注重宏觀,不注意細讀。這樣打破了中學教師長期培養出的思維定勢固然好,但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去考研考博,而且絕大多數的本科生都將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那時我們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又該如何教學呢?是墨守成規坑害孩子,還是成為少數堅持自我卻又有可能讓孩子失分的一個呢?雖然現在的語文試題越來越開放,但就拿《狂人日記》來說,『救救孩子』和『孩子不可救』兩種觀點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標準答案裡。」
看了學生作業裡的這番話,我想這個學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只是思維狹隘了點。我的回答如下。
其一,墨守成規要不得。之所以說中國現在出不了高端創造性人才或大師,就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這十多年,學生都在罐頭一樣的教學與思維方式中度過了大好年華,從小就缺乏自由,又如何發展個性?又如何創造?你自己經歷過這樣的痛苦,難道還要延續這種痛苦嗎?像你所說的「墨守成規坑害孩子」?
其二,大學教育重在思維。如果不這樣想,你根本就不用到大學去提高境界,去開闊視野,去鍛煉能力,索性就天天做中考題、高考題算了。不考研考博更應需要有好的思維,否則中國教育就更加沒有希望。
這就像有的學生問:「老師,我們又不是碩士博士,為什麼要寫論文?」他以為寫論文只是碩士博士的事情,其實很多工作都需要寫論文或者相關思維,而且他這種說法很膚淺,很狹隘,也不合邏輯。按照他這種邏輯,我反問:「你又不是貓,為什麼要吃魚?你又不是雞,為什麼要吃米?你又不是兔子,為什麼要吃青菜?」其實,很多思維的東西是相通的,寫論文可以訓練思維的多方面。思維的清晰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清晰性與條理性,思維的深刻性有利於學習、工作中看問題的深刻性透徹性,思維的細緻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細緻性,思維的多樣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靈活性豐富性。如果不不這樣想,人就從小到大都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只是一個罐頭,這樣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和社會不穩定,難以可持續發展,這樣你願意嗎?
其三,大學創新既有宏觀,也有微觀。且不說國外的大學,我們以前上大學包括你們現在上大學,不少老師都是鼓勵創新,注重文本分析的,而非你所說的只注重宏觀,不注重細讀。我有的朋友以前也教過高中,但是大學所看的書,所接受的思維訓練,對中小學教學有好處而沒有壞處。這就是教育界常說的「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實中小學教師不應該只有一桶水,而要有一池塘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還只是量的區別,其實還要有質的區別,就是一般而言,教師的水平應該比學生更高更強。當然這不排除有的學生能夠在某一方面比教師更高更強。
其四,你如何取捨?「是墨守成規坑害孩子,還是成為少數堅持自我卻又有可能讓孩子失分的一個呢?」
一是,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很好,但是這樣的思維的確很狹隘很功利。你可以去看看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它會對你,對所有中小學老師有啟發。
二是,作為中小學老師,你做一些探索是絕對可以的,也是利於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我有的朋友就是如此。這就看你如何協調如何思考,如給學生提供另一種思維方式或答案的可能性,而且能夠自圓其說,很深刻,何樂而不為呢?!
三是,考試分數是否真的對一個人的成長髮展那麼重要呢?無論是教育家、社會學家還是我們自己,只要眼光放開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有的學生小學時候考試分數很高,進了初中就厭倦了,因為學校還是那樣的教育模式,有的勉強撐到高中,成績卻回落不少,因為的確厭倦了。而有的雖然分數暫時不高,但是思維、心態、課外閱讀都不錯,反而後來居上,而且為人也沒有那麼死板。
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學不等於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課外閱讀與積累。就拿普通的我來說,如果我那時候缺乏課外積累,就沒有現在的我。
再看歷史與現實,錢鍾書數學不及格,不妨礙他成為大師。韓寒幾門掛紅燈,不妨礙他寫作能力的發展。雖然他也只是大眾娛樂文化寫家,不是純文學作家,水平不能過度拔高。馬雲勉強進了省級大學杭州師範學院本科,但是發展不比北大畢業的俞敏洪等弱。
再看看我們進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很會考試,還得了國家獎學金,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找的工作還不如成績中等的學生找的。就拿我一位朋友來說,他考試不行,但是這不妨礙他的發展。他的學歷是函授本科,但他在大公司且管著一幫重點大學畢業生,甚至海歸。尤其是到了碩士、博士階段,更是不能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有的考試第一,研究能力卻可能倒數第一,就是因為其養成了考試思維,而非創造性思維。
所以說,思維和心態都是很好的財富資源,再加上個人的努力和機遇,就會有更大發展,所謂分數其實不是那麼重要,不宜誇張。
其五,其原因何在?「是墨守成規坑害孩子,還是成為少數堅持自我卻又有可能讓孩子失分的一個呢?」
一是,你就是害怕所謂的優秀率、平均分比其他老師教的班低,而使得自己的收入受到一點影響罷了,其實影響也沒有那麼大。為什麼普通教師會有這種想法?這還是要說到教育體制問題。國家和省的文件中對中考、高考升學率之類是沒有規定的,是相對開放的,只是因為中國的教育主管部門如市縣區鎮鄉村校等各級領導的政績思維和利益瓜分,以及家長的功利性思維,優質資源的匱乏,導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惡果。這把普通教師折騰得很累,有時候也促成了教師借學生發財的現象。這就是現在不少有錢人都不太願意自己子女在國內接受中學大學教育的原因。
二是,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大學鼓勵創新實質上鼓勵了一種相對純粹、自由的精神,相對非功利的心態。我們還要看到,「不讓孩子失分」也是「坑害孩子」的一種方式。我聽有個外省的朋友說,他一個在當地鄉村小學做教師的學生說,她調到某校監考的時候,該學校的一個老師直接跑到教室裡報答案給學生,她震驚得不知如何是好。據說這種現象在基層學校並不罕見。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一個學生說他實習的初中,有的學生都不認識幾個字,只是因為義務教育取消留級而讀到初中。義務教育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了非常功利的快餐教育、瞞騙教育、劣質教育。這需要整個體制改革來完善。但大學鼓勵創新可在體制尚未完善時發揮一點作用。我也期望其作用越來越大,如能最終推動教育體制完美則更好。
其六,關鍵在於你怎麼做。沒有學術研究的開放與提高,國家或人類的科學、文化、教育就難以開放與提高發展。現在不和科學聯繫的事物不多,連吃飯都與科學有聯繫。通過晚清歷史的教訓,我們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據說當時甚至到了機器的操作都要靠外國人的地步,你希望如此嗎?所以,不是不能夠有探索有創新性思維,而是你自己做得怎麼樣。不是不要生存,而是怎樣在生存之餘,你用自己的教學讓自己的心有點空間,讓學生的心有點空間,讓人更加像人。因為所謂功利,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你不用功,不花點心思,又如何得利?做紮實,不等於狹隘,教書育人不等於使人變成單向的人。你不要說自己很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不努力就能夠做好的工作。
至少至少,我們要讓自己的心有點空間,進而讓自己孩子的心有點空間,他們在學校已經很累,在家裡我們就不要逼得太緊了,否則會出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