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手機,愛互聯網,愛喝碳酸飲料,愛穿棉質T恤,愛秀他投資公司的產品,愛騎車,愛整潔,顧惜形象,不時抽煙,卻不允許被拍入鏡頭。這就是金山軟件董事長,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
2007年10月,金山IPO長跑終於撞線。雷軍將之視作他對金山與自己青春的交代,辭職,歸零。那時,雷軍剛跨過38歲。與告別金山相伴的是,他曾經信奉的那些東西一路上已瓦解得差不多了,到接近四十歲的時候,「全面崩潰」。
「曾經的信仰沒了,有人信仰了金錢,有人信仰了別的亂七八糟的東西,最後我只能去尋找人生中最鼓舞你的那些東西。我還保持了心裡那一點點的東西,我相信真善美。」一個想做一番事業的人,隨著年華逝去,想要得到的東西沒有得到,生命留給自己的空間卻越來越小,雷軍還有機會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他的理想嗎?
離開金山後的雷軍,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所事事。他離開金山時,與金山有競業禁止協議,金山所有的業務他都不能幹。這一下把他手腳捆住了:他懂的、他熟悉的不能幹,別的他又不懂,不知道能幹什麼。「每天早上起來不知道幹什麼,半夜如果醒了覺得很茫然」,有時候他會和朋友傾訴,「提前感受到退休老幹部的淒涼。」他感受到外界對他興趣與熱情的下降,「有人走茶涼的感覺。」但同時,他也故意去尋求某種冷遇,以徹底告別金山。金山要繼續給他配車與司機,他拒絕了,一個人背著雙肩包走來走去,曾經在風雪夜裡站在路邊等半小時都攔不到出租車。他時不時回到金山總部所在的柏彥大廈,但他不上去,只肯進樓下嘈雜擁擠的街邊燒烤店,在這裡和黎萬強等兄弟在煙霧繚繞中討論金山的新產品問題。
金山生涯讓他既擁有一幫好兄弟,也和團隊裡另一些人頗有罅隙。這些矛盾主要是因為雷軍的理想與完美主義與下面執行者現實的激勵需求衝突而成。辭職後,跳到局外審視,雷軍明白了,之前金山下面某些人的訴求是完全正常的,要「遵從人欲,廣結善緣」。
站在局外,雷軍更加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要信命。
「我只要一認命,一順勢,我發現就風生水起,原來不認命的時候老干逆天而為的事情,那叫『軸』。」雷軍說。
雷軍的認命,並不是等著命運來安排,而是對命運的把握。既懂命,又能把握運,那最好就去投資了。那幾年,不是沒人像雷軍那樣有錢,但有幾個人像雷軍那樣既有餘錢,又有這麼多IT人脈,還年輕氣盛,對互聯網技術、模式與產品沒有停止研究,並且賦閒?
一個年輕、有錢、有閒、有經驗的IT「老革命」,是雷軍做天使投資的獨特競爭力。更何況,此時的雷軍已經能把握「命運」。
在雷軍投資的近20家公司中,一多半是從「零」做起的。跟別的大多數天使投資不同,這裡面有好幾家都是出自雷軍的想法或創意,他腦子裡帶著這些想法去物色、選擇他熟悉的創始人,而非等著陌生的創業者來找他。
其實,雷軍最早與「投資」有染是在1998年10月。聯想宣佈入股金山第二天,他就在港股市場上買了聯想的股票,「既然聯想投資了我們,我看這個公司管理還行,得買它股票看看。」後來,他也在很低的點買過金蝶(有一度金蝶十幾天交易量全是他一個人買的),他還買過方正,買過騰訊,全是他熟悉的中國IT企業。這與他後來做天使投資的邏輯相合:不熟不買、買市場前兩名、買跌不買漲。身為金山總裁,他在金山最困難的1996年,把自己的工資降到了3000元/月,一直到1999年才漲到8000元。「做了股票後,才發現金山每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說不過去,好像自己的勞動沒有價值。」
但他財富真正的大筆積累並不來自於他早期在股市上的投資,而是源於2004年7500萬美元賣掉金山與聯想投資創立的卓越網,外界估計雷軍個人獲利約有億元人民幣。有錢就有資本,這些,讓他有能力按著他所理解的「命運」投資。
由於從未間斷對形勢的研究,很多時候他都會冒出某些idea,然後在朋友圈內找合適人的一起探討細化方向創業。比如多玩,據說是李學凌有段時間經常找雷軍聊天,有一天雷軍忽然對他說,我想做個遊戲網站,你有沒有興趣?於是李學凌走上了創業之路。對於這些初創企業,雷軍從一開始在方向上就有助力。凡客剛剛起步時,雷軍幾乎是作為創業團隊的一員,參與所有的具體策略制定。
一直研究市場「風向」的雷軍,從2005年開始研究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未來移動互聯網的規模將是10倍PC互聯網的規模,我應該是第一個說出這個觀點的人,但是孫正義說了,全世界才聽到。」
長時間的研究之後,一個大計劃在雷軍心裡形成了,這就是為移動互聯網做一個平台,做小米科技的想法逐漸成熟。
方向來自於專心做天使投資的幾年裡,那時雷軍對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了深入觀察。「移動互聯網是軟硬一體化的體驗,我看了移動互聯網5年時間,琢磨完了,開始研究終端,國內所有的廠商都去看過了。發現所有的終端都不夠好。」雷軍說。他想打造能擁有死忠發燒友的頂級智能手機。第一,未來將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移動互聯網的規模是PC互聯網的10倍以上。第二,手機會取代電腦成為大眾最經常使用的計算中心,現在還完全沒有手機做到,即使蘋果也是以電腦為中心。第三,現在和蘋果競爭的都是硬件公司,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和全能型的蘋果競爭。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對運氣和命運都能把握的雷軍,現在就差一個人挑頭去做。最初,雷沒有下定決心自己做,他想過是不是有手機廠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轉型,他曾經想過投資魅族,但「越深入越發現此事複雜,風險大」,他漸漸堅定了自己做的念頭。
想過失敗最多的可能是雷軍自己。但雷軍怕輸,這是他下決心做小米之前最大的顧慮。「我做天使投資,一年見的幾百個項目大部分都死了,聽到的更多是沮喪的消息。所以今天輪到我幹的時候,無論我多有經驗,我第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可能不行。」
他承認自己有「輸不起」的念頭。「但是你又想去搏一把,覺得不搏這一次,人生願望沒實現,太不過癮了,所以我就決定往下跳。」
2009年底,雷軍度過40歲生日,心裡對自己說,開始干吧。2010年初,雷軍對終端的思路初步成形,4月,創辦小米科技。
多位業內人士對小米手機及雷氏商業前景表示不看好,很大原因源於對雷軍精力是否集中、夠用的懷疑。「他的攤子鋪得太大了。」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雷軍做了一次最正確的投資決定。以互聯網的思維賣手機。在對的時間干了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