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堅原辰郎
做完《穿長靴的貓》後,大塚康生便從東映動畫跳槽到A製作公司(即後來的SHIN-EI動畫公司[1])。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東映動畫的元老——楠部大吉郎。他在東映動畫的第二部電視動畫作品《少年忍者風之籐丸》中擔任作畫導演一職,能力自然了得。後來,他因種種問題自立門戶,打造出《巨人之星》等席捲動畫界的熱門作品。
如前所述,東映動畫在進軍電視動畫界時不得不大幅調整原有的製作體系。耗時3年完成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雖然特殊,但製作動畫電影本來就是一項耗時耗錢的工作。每週製作1集30分鐘不到的電視動畫本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日本首部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偏偏是每週1集,雷打不動。所以,東映也要每週推出1集《狼少年肯》或《少年忍者風之籐丸》,否則就無法進軍電視台。太過緊張的製作日程導致諸多問題,活活逼走了《狼少年肯》的導演月岡貞夫以及《少年忍者風之籐丸》的作畫導演楠部。從某種角度看,這都得怪《鐵臂阿童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鐵臂阿童木》是如何保證1周1集的呢?關鍵在於「有限動畫」4個字。
電影是每秒24幀,所以動畫片也需要每秒拍攝24張畫。這樣製作出的動畫就是以迪士尼為代表的「全動作動畫」。全動作動畫費時費力,成本之高就更不用說了。「有限動畫」則是另一種製作手法,同一張畫可以連續拍攝2—3幀。所以與全動作動畫相比,有限動畫的動作會更僵硬一些。
起初,東映動畫的作品都是每秒使用12張圖,也就是1張圖要拍2幀的有限動畫。但需要描寫細膩動作時,他們也會使用全動作的製作手法。如此製作出的作品雖然不及迪士尼那般華美夢幻,卻也能打造出流暢的動態。
而蟲製作公司的《鐵臂阿童木》基本都是1秒3幀,且阿童木飛天的場景是循環使用的,因此它的畫面相當粗糙。第一次觀看《鐵臂阿童木》時,東映動畫的工作人員們都大跌眼鏡,因為它的質量實在太差了。然而,如果不是手塚引進了有限動畫與循環使用的製作手法,日本的電視動畫恐怕也不會有今日的繁榮景象。
令人震驚的是,無異於「豆腐渣工程」的《鐵臂阿童木》居然耗費了龐大的製作經費,遠超電視台支付的播出費。手塚只能用自己的漫畫收入彌補赤字。作為企業的經營者,他的做法只能用「無謀」二字來形容。他用盡一切手段,只為成為日本動畫的第一人。最終,債台高築的蟲製作公司於昭和四十八年(1973年)倒閉。
蟲製作在動畫界與電視界掀起了一場革命,但與此同時,它也在動畫師的報酬與勞動條件等方面留下了重重隱患,成了業界老大難問題的源頭。
總而言之,《鐵臂阿童木》這部作品還是頗受歡迎的,各大製作公司開始爭相製作電視動畫,而日本動畫界也迎來了全新的時代。A製作公司便誕生於這樣一個動畫新時代。
大塚還在東映動畫工作時,曾提交過一份企劃案,希望將在週刊《漫畫ACTION》[2]上連載的《魯邦三世》(作者為加籐一彥[3])製作成動畫電影。他還參與了樣片的製作。離開東映動畫之後,他又在A製作公司製作了《魯邦三世》的樣片。雖然電影版的企劃案無疾而終,但A製作公司在後來成功推出了電視動畫版的《魯邦三世》,而它也成為經久不衰的動畫經典。
然而,經典並不是一日煉成的。導演大隅正秋與大塚一心想將《魯邦三世》打造成前所未有的「成人向」動畫大作,無奈收視率始終低迷,連第1集的收視率都不盡如人意。這部作品的問題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一樣,走在了時代的前頭。短短數集之後,《魯邦三世》不得不大幅調整劇情走向,為冷酷而富有虛無主義色彩的魯邦奠定基礎的大隅也退出了製作組。
此時,剛從東映動畫辭職的高畑勳與宮崎駿也進入了A製作公司。大塚便將他們拉進了《魯邦三世》製作組。這正是《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三人組的再聚首!
在作品播出期間換人會產生種種問題,好在「高畑宮崎組合」在本作的後半部分確立了自己的風格,為他們日後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魯邦三世》僅播出了23集就被腰斬,但重播時好評如潮,催生出了電視重製版與劇場版。「首次播出時因收視率低迷慘遭腰斬,重播時人氣升溫,進而衍生出續集與劇場版」——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宇宙戰艦大和號》《機動戰士高達》等名垂青史的經典作品上。這也許是因為偉大的作品總是領先於時代吧。
《魯邦三世》結束後,「三劍客」大塚、高畑與宮崎再次醞釀起動畫電影。當時,中國政府向上野動物園捐贈了一對大熊貓,它們名叫「康康」與「蘭蘭」,在全日本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東映動畫順勢推出了《小熊貓大冒險》,而東京電影公司則決定製作《熊貓家族》兩部曲[4]。
高畑與宮崎負責構思故事情節,大塚則擔任作畫導演(跟《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一樣)。看過《熊貓家族》的人一定會發現,它與日後的吉卜力作品有著許多共同點。
熊貓爸爸身形壯碩,長得頗像龍貓。女主角米米和《龍貓》中的梅伊一般大。難怪不少人將《熊貓家族》視作《龍貓》的原型。
後來,大塚參與了《魔投手》的製作工作,高畑與宮崎則跳槽去了瑞鷹映像公司。這對黃金搭檔,即將打造出日本動畫史上的頂級傑作。
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1月在富士電視台播出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以約翰娜・施皮裡(Johanna Spyri)[5]的小說《海蒂》(Heidi)為藍本,描寫在阿爾卑斯山的大自然中生活的少女海蒂的故事。當故事的舞台轉移到德國的法蘭克福後,情節愈發嚴肅緊湊,扣人心弦,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拜其所賜,同一時間段播出的《宇宙戰艦大和號》和《猴子的軍團》[6]都被腰斬了。《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總導演為高畑勳,場面設定、畫面構成由宮崎駿負責,角色設計、作畫導演是同一年和高畑進入東映動畫,並在《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中負責原畫的老手小田部羊一。想當年,高畑和他的同事們在《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中注入了嚴肅的劇情,嚇跑了無數兒童觀眾。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們終於以嚴肅的劇情打造出了人氣大作。
為了將阿爾卑斯山的世界描寫得更加真實,還原當地的自然風光與當地人的生活,劇組遠赴當地取景,做了萬全的準備。故事情節富有現實主義色彩,但片頭動畫充滿了宮崎駿式的奇幻描寫。海蒂坐著鞦韆從天而降,飛到雲端,在空中翱翔,好不歡快。片尾動畫有一段小山羊列隊前進的畫面,與《龍貓》和其他吉卜力作品的片尾動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總而言之,《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畫面精美、情節精彩、角色精良,瞬間提升了電視動畫的層次,是有口皆碑的傑作。40餘年過去,海蒂在最後一集所說的台詞「可拉拉站起來了!」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這部作品因「取景」而大獲成功,因此高畑勳在製作《三千里尋母記》時也遠赴國外,以便描繪出更精緻的風景。自不用說,本作的背景設定與畫面構成也是由宮崎駿負責,作畫導演為小田部,編劇則是在《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合作過的深澤一夫。要是大塚也在,就能為叫好不叫座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報仇雪恨了。
《三千里尋母記》的質量的確大大超出了《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與《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意大利少年馬可・羅西的母親在前往阿根廷打工後音訊全無。為了尋找母親,馬可踏上了遙遠的征途……故事的主線雖然簡單,每一集卻精彩紛呈。小男孩獨自上路已經叫人捏了一把汗,誰知他出發沒多久,盤纏就被小偷摸走了。他在旅途中遭遇了種種艱難困苦,但也有好心人出手相助。好容易快見到母親了,卻發現母親已經去了其他地方,於是只能繼續找。緊張的劇情持續了整整一年,根本不給觀眾打哈欠的閒工夫。仔細想來,這部作品雖然有些爛俗親情劇的味道,整體結構卻更接近於連續劇。這樣的劇本最適合電視動畫了。其實《三千里尋母記》的藍本是意大利作家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7]的小說《愛的教育》(Cuore)中收錄的短篇小說。能把一篇小短文做成恢宏的敘事詩實屬不易。不得不說,高畑宮崎組合手感正旺。
順便一提,動畫的原創女主角菲歐莉娜(雖然是女主角,但也只是偶爾露個面而已)就是《未來少年柯南》[8]中的「拉娜」的原型。
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動畫界迎來了《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這也是宮崎駿首次執導的作品。在本作品中,他與闊別已久的大塚康生再度合作。高畑也參與了其中的幾集,但宮崎與大塚對《未來少年柯南》的影響更大。三劍客分久必合,再度聚首時,就能打造出名垂千古的佳作。
《未來少年柯南》的原作雖是亞歷山大・凱伊(Alexander Key)[9]的《被遺忘的人》(The Incredible Tide),但宮崎駿對劇情進行了大幅調整,所以《未來少年柯南》幾乎與原創作品無異。
這部作品的有趣之處在於,角色設定、機械設計、場景設定、大道具與小道具均由宮崎與大塚兩人分擔。兩位機械迷的通力合作孕育出了無數魅力十足的機械,也讓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躍然紙上。
《未來少年柯南》共26集,每集30分鐘,但NHK頻道沒有廣告,所以每集的實際播出時間比那些在民營電視台播放的動畫片更長。正因為如此,《未來少年柯南》才會給觀眾留下看得過癮的印象。總而言之,它是全體製作人員全力打造的傑作。片中的柯南總是在奔跑,甚至在半空中的機翼上跑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違反物理規律的描寫,也許是因為宮崎駿「用力過猛」了吧(在《風之谷》的滑翔翼飛行場景中,這一傾向表現得更為明顯)。
「連續劇」作家宮崎駿在他的下一部作品——《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中釋放出了積蓄多年的能量,給人留下了他已盡情燃燒的印象。
然而,《未來少年柯南》在NHK首次播出時收視率並不理想。直到民營電視台重播時,人氣才逐漸上升。
在《未來少年柯南》完成後的第二年,宮崎駿執導了他的首部長篇動畫電影《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它堪稱《魯邦三世》系列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活力十足的冒險大戲,可惜票房並不盡如人意。
《未來少年柯南》與《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的人氣都不太旺,宮崎駿的創作活動也因此暫收鋒芒。好在各地的名畫座[10]與電視台多次放映了《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為此片拉到了不少忠實觀眾。
宮崎駿心中的「熔岩」逐漸升溫,下一部大作呼之欲出。萬眾矚目的《風之谷》即將粉墨登場。
[1] SHIN-EI在日語中意為「新的A」。
[2] 雙葉社發行的青年漫畫雜誌。1967年7月創刊。2003年曾一度停刊,翌年復刊,現在每隔一周出版一次。
[3] 加籐一彥(1937—),漫畫家,筆名是Monkey Punch。
[4] 當時A製作公司是東京電影公司的專屬外包公司。
[5] 約翰娜・施皮裡(Johanna Spyri,1827—1901),兒童文學作家,出生於瑞士,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海蒂》。
[6] 圓谷製作公司打造的SF特攝片。
[7] 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意大利小說家,其最受歡迎的作品是兒童小說《愛的教育》(直譯為《心》)。這是一部日記體小說,情感豐富且文筆優美,全書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10個月日記,他的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小故事,其中《少年筆耕》《尋母三千里》等段落尤為知名。
[8] 又譯為《高立的未來世界》,台灣中華電視公司曾經購得此部動畫,並譯為《阿丹歷險記》,不過最後並未播出,後來由中視購入並播映。
[9] 亞歷山大・凱伊(Alexander Key,1904—1979),美國科幻作家。
[10] 名畫座是日本主要放映老電影的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