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70年代

我生於20世紀70年代,和那代人一樣,我們基本都是被放養長大的。雖然物質生活還不怎麼豐富,但是放養卻給了我們那代人近乎奢侈的人身自由,沒有互聯網網癮的綁架、沒有電子遊戲,我們的天性卻在一種自然狀態中得到了最大的釋放。

從小我就算是一個非主流的兒童,有點像電影《看上去很美》裡的主人公方槍槍,小小年紀就在自我意識與正統世界之間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鬥爭。方槍槍使了吃奶的勁也得不到秩序社會裡的幾朵小紅花,最終對他嚮往的世俗世界不屑一顧。現在看來,我也不是傳統價值觀的社會會青睞的孩子。「聽話」這個評價,從來沒有被用在我的身上。

小時候我留著平頭,身體乾瘦,經常穿著我媽用腳踏縫紉機做出來的布襯衫。現在看當時的照片,我的眼睛瞪得渾圓,懵懂又不服一切。印象中,我經常因為追跑打鬧把同學的褲兜拉開了線而遭到老師的訓斥,最後的結果通常是,我不得不拿著同學的衣服回家,讓我媽用縫紉機重新縫好。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一切如同一部懷舊電影:陽光灑落在鄭州市測繪局家屬院裡,那正是我長大的地方,一群孩子正在嬉笑打鬧,我們玩的是一些當時很大眾的遊戲——滾鐵環、彈玻璃球、摔泥巴、疊紙飛機。因為我太瘦,所以沒有成為孩子王的可能,而是成了跟在別人身後的「跟屁蟲」。

生於70年代

小院的節日隨著「爆米花人」的到來而到來。做爆米花的人總能引發我們的興奮點。他一到,會把隨身攜帶的風箱呼呼拉得巨響,然後,空中某個時刻忽然發出砰的一聲爆炸聲。這個時候,白花花的一團東西從黑色的風箱裡稀里嘩啦地倒進旁邊的麻袋。白色泛黃的米花熱氣騰騰,一股膩膩的甜味就飄了出來。這個過程總是讓我很開心。與其說是爆米花好吃,不如說是這一套流程頗具觀賞性。因此,只要爆米花人一來到我們大院裡,小孩兒們就紛紛管父母索要一個5分錢鋼崩兒,人人端著一碗米等待著去爆破,這個場景蔚為壯觀。

那時候,我們迷戀上了來自上海的產品。在我印象當中,如果一件東西來自上海,就意味著新鮮和時尚,意味著一種讓人心裡癢癢的新奇感。我第一次知道泡泡糖這個東西,就是因為一個小朋友的家長從上海出差回來,帶回來了這種神奇的糖。

那白色的糖片如同變魔術一樣,放到嘴裡嚼一嚼,就變得軟軟的,一會兒就能吹出一個大的泡泡。那泡泡通常會在空中膨脹一下,形成一個白色的圓球,然後啪的一聲迅速炸開。對於我來說,這個過程簡直太神奇了,大家也都感覺極其增長見識。為了把這種神奇的糖複製出來,大院兒裡小朋友們的動手能力被激發了出來,紛紛開始研發泡泡糖的製作秘方,一時間,院子裡好不熱鬧。最終,一個孩子把終極秘方研製了出來:先拿一個破搪瓷盆把一坨面放在水裡,然後用手不停地揉洗,直到面被洗成了有彈性的麵筋時,再在麵筋裡加一點白玉牙膏,泡泡糖就做好了。得到了真傳,我回家將秘方如法炮製,試了試,麵筋果然放在嘴裡也是泡泡糖的味兒,而且還能吹出小小的泡泡。這個小發明,一時間在小院裡競相傳頌。孩子們奔走相告,紛紛在院子裡開展「洗面」活動,也沒有人去爭奪一下產品的專利權。

現在回想一下,孩子們的好奇心層出不窮,除了製作泡泡糖,小院裡自行發起的發明創造其實連綿不斷,孩子們甚至自己複製出了一個露天電影院。

那個時候,大院裡晚上總會放露天電影。每當到了夏天傍晚,大家早早地拿著小板凳來佔一個位置,我們一邊聽著知了的聲聲嘶叫,一邊等著電影開演。當時經常反覆播放表現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的電影,因此《地道戰》看了很多遍。也在那個時候,我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動畫片,名字叫《漁童》。這些露天電影是當時的重要娛樂項目,也是我受到的最初的電影啟蒙。在精神產品並不豐富的70年代,我在這些影片裡接受了革命啟蒙教育。很多當年的主旋律台詞,我已經爛熟於心。

露天影院是如何被小孩複製出來的呢?其實就是我們這些小孩用毛筆和墨水把玻璃片上塗抹上各種圖案,然後再用手電筒進行照射,把光投射到大屏幕上。現在看,這其實就是一個簡易的幻燈片。小夥伴用這些幻燈片編成故事,有人拿著手電筒,有人負責換玻璃,有人負責在旁邊照看著,有人在旁邊講故事。就這樣,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後來我們還討論過要不要賣票,不過因為設備簡陋、故事粗糙,問津者寥寥,最後只能不了了之了。

也許正是因為物質生活的匱乏,造就了當時小孩們一種普遍具備的動手能力,各種自製發明層出不窮。對於我來說,也許好奇心就是在那個時候培養出來的,喜歡自己創造的感覺每天都在生長。我喜歡各種各樣的收集:紡織廠裡的小鐵片、院子裡撿來的剩木頭、大家丟剩下的冰棍棍兒、各種各樣的玻璃糖紙。而慢慢翻看夾在書頁裡的糖紙,成了當時的一種享受。隨著我收集東西的增多,我逐漸成了一個喜歡因陋就簡,自己動手做簡易玩具的孩子。

我可以用縫紉機將剩下的木頭線軸、橡皮筋和一團蠟做成小車。做法是:我在木頭線軸上抹上蠟,然後再用橡皮筋纏到線軸上,然後輕輕一鬆,小車就自動地向前慢慢滾動了。因為蠟可以給小車提供摩擦力,所以小車不會滑動得很快。另外,我還會用鐵絲自己做彈弓槍,然後用廢紙揉成紙團做成子彈打來打去。

從做這些小玩具開始,我動手能力的基礎在無形當中被奠定了。在製作玩具中,我找到了無窮的樂趣。到了後來,這種動手能力逐漸升級,再長大一點,我可以自己改造無線電,還可以改造雙卡錄音機。上了中學之後,我愛上了組裝和拆卸,經常郵購各種零件自己去組裝和拆卸,家裡散落著各種零件。當然,長大之後我就開始玩計算機了,有一段時間還幫著別人攢電腦。我對動手這類事情從來沒有發過楚,這和我童年時就開始利用各種天然廢料做手工不無關係。

童年時,我的行動沒有受到約束,想像力也沒有任何限制,也許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段充滿好奇的旅程就悄然無息地開始了。

《顛覆者:周鴻禕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