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譯後記

不知道多少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回看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無論是隨筆還是信件,只覺不忍卒讀。基於這一事實,當編輯說需要一篇再版譯後記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怕,因為這意味著必須面對六七年前的自己,而通常你所看到的都不會太令人滿意。

可是理智告訴我:無論如何不情願,該完成的任務總要完成。於是在經過重重心理建設之後,我鼓起勇氣,打開了本書。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再讀此書並沒有產生常有的那種無地自容感,反而在字裡行間讀到了一些之前未曾體會到的東西,與其說這是一次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閱讀,不如說是一次再學習。

著手翻譯的時候,還是北京奧運期間,而如今裡約奧運也已經結束一個多月。這期間,世界的變化深刻而又明顯。無論是微博、微信和各類app對我們生活的改變,還是中國GDP超越日本並逐步逼近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都可謂是翻天覆地。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A輪、 B輪、風口之類的新鮮事物,彷彿永遠都與伯克希爾無關。在這樣的情況下,芒格的經驗是否仍然行之有效,聽起來是個問題。

再次讀完全書後,我得到的結論是:芒格永不過時。誠然,他本人也承認,預測哪個硅谷公司會成功是他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但請別忘記,這位90多歲的老人,一直以來堅持的投資原則之一是不買自己不瞭解的資產。如果此時此刻出現一個年輕版的芒格,有能力對高科技企業進行深入的調查瞭解,那他的成績一定會遠高於普通投資者。畢竟,在芒格80多歲的時候,還有足夠的魄力選擇投資比亞迪,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比一切毫無根據的臆測都能說明問題。

前一版時我曾經告訴大家,如果讀者想從中瞭解到芒格和巴菲特的具體投資操作方式,恐怕會失望。鑒於本次只是再版,原作者也沒有調整內容,因此這句話仍然有效。只是隨著自己年齡和資歷的增長,關於這一點有更多的話想說。如果您知道芒格是誰,那就應該瞭解芒格從來不是以賺快錢而著稱的投資人。伯克希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企業所做的事情與風投並無二致:看準有潛力但暫時缺乏資本的實體企業,注入資金,不干預管理層的日常運作,直至企業正常運作產生預期的收益。所謂股神,只不過是因為股票是他們參與一家企業的載體而已。芒格本人一直堅持領取很少的薪資,從來都看不上那些領著高額獎金的所謂華爾街精英,認為他們是未來市場的風險所在,這一點書中表達得很清楚,而金融海嘯也驗證了他的判斷。

寫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那閱讀本書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在我看來,所謂投資技法都是「術」 ,芒格的成功是因為他掌握了「道」 ,並且在漫長的一生中堅持身體力行。無論是在經歷了早年的喪子之痛,還是面對失去一隻眼睛的事實,他都沒有讓悲痛影響到自己的判斷,讓一個悲劇變成多個悲劇。 90多年來他堅持閱讀,不斷思考,在此基礎上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公平對待所有人,不因為自己的聰明而讓他人蒙受損失,讓自己變得富有以便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而不是自我享樂。這些可貴的品質散落在書中的各個章節,把它們串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芒格。我相信芒格粉都是人群中相對聰明的一群人,但如何像芒格那樣做到聰明而善良,永遠把做一個正直的人放在賺錢之前,就恐怕不是每個聰明人都能做到的。而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在翻譯完本書之後,又有幸接觸了另一本與芒格有關的書: Seeking Widsom:From Darwin to Munger。由於種種原因,雖然完成了翻譯,但未出版。縱然如此,我依然認為該書中的內容讓人受益匪淺,十分推薦對芒格智慧充滿興趣的各位讀者找來原版一讀。

本次再版,修訂了上一版中一些顯而易見的錯別字,但仍然不能保證30萬字毫無紕漏,如有疏忽,還請各位見諒。

楊佳枚、方雷、王薇、姜佳、劉莉萍、樂怡、嚴堯… …感謝這些家人、朋友一直以來的陪伴,以及對於本書提出的寶貴中肯的意見。最後也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大眾出版中心主任曹沁穎女士耐心細緻的協調工作。

邱舒然寫於上海

2016年秋

《巴菲特幕後智囊:查理·芒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