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凡客誠品陳年的那一句「2012如果不是世界末日,就是電商寒冬」,實在是開天闢地,頃刻間,電商市場刮起歷史性的血雨腥風。有些電商創業者懊悔自己「入錯行」,有些跨界電商的傳統行業埋怨自己「嫁錯郎」,有些風投公司後悔自己不是火眼金睛……總之,伴隨著電商寒冬的來臨,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步入創業以來的最低谷。
不得不說,寒冬前的價格持久戰是導致寒流過早入冬的導火索,團購、價格火拚等營銷手段,擾亂了中低端電商市場的競爭秩序。在2012年夏季的一次電商峰會上,劉強東、陳年紛紛發佈電商寒冬「橙色預警」。本就寒冷的市場,誰又能在持續的價格戰中屹立不倒,通過差異化競爭獲得微薄盈利呢?
時間還要追溯到2010年,那時候的世界經濟開始逐步復甦,中國的電商經濟也開始嶄露頭角,電商市場不斷湧現出融資潮、上市潮,業內人士對電商經濟這個「香餑餑」都寄予厚望。繼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兩年後,2009年5月14日,在阿里巴巴全球股東大會上,馬雲再次拋出「定時炸彈」,預將淘寶納為阿里的上市公司;無獨有偶,劉強東也公開宣稱,京東會在香港或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當網也蠢蠢欲動,開始籌備上市計劃,並預計2010年年底在美國納斯達克或國內的創業板上市;而作為B2C的知名企業麥考林,也加入了上市籌備大軍,預計2010年年末於海外上市。
看好電商市場的還有很多傳統大品牌行業,他們紛紛加碼,跨界電商,在大手筆融資的同時也加快了上市計劃。紅孩子集團會完成1億美元的融資,嘗試「觸電」;凡客誠品也獲得了老虎基金5000萬美元的注資。紅孩子和凡客誠品也將上市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針對國內電商巨頭們紛紛籌備上市,傳統行業在加速融資「觸電」過程的同時,也同樣開始實行上市的流程化。中國互聯網企業隨即掀起一輪又一輪的「上市潮」,這種電子商務扎堆上市的現象注定了電商領域的不太平。
經歷過「扎堆上市」的電商企業,在2011年還先後受到風投公司的青睞,畢竟電商是炙手可熱的淘金法寶,誰都想在這上面賺上一筆。於是,「融資」、「收購」等動詞在電商市場盛行了一陣子,可這種熱情似乎在2011年的春夏季節開始逐漸冷卻下來,直到2011年年底出現電商頻頻倒閉的事件,人們算是真正地感受到寒流是如此的「冷」,泡沫是如此易破。
京東CEO劉強東對這次寒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本次電商寒冬的週期會超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帶給各行各業的衝擊時間,甚至會更長,也許這個寒冬需要電商們血拚個三五年,並且,即便寒冬安全挺過去,電商企業也要做好「白手起家」的準備,因為經歷了這樣的風險,風投公司是否還會青睞電商,就變成了一個未知數。
事實果然像電商企業家預言的那樣,直到2012年夏季,電商寒流也未曾離去。當當網CEO李國慶甚至大聲宣揚「京東的錢只夠支撐到8到12月之間」的言論,對於李國慶的「污蔑」,劉強東則是下注千萬與其一賭到底。
不管京東還是其他的電商企業,都能挺過這場電商的寒冬嗎?即便順利度過,又有幾家能安然無恙呢?電商的盈利,已經是一個短期內不可逾越的棘手問題了,那麼又談何發展?不僅電商企業家開始擔憂,就連圍著電商轉的「准跨界」行業先鋒們也在躊躇,是進是退?果敢「觸電」後萬一溺水,豈不功虧一簣?放棄跨界電商領域的話,那麼多年的準備豈不是白白浪費?一時之間,行業內外有識之士都陷入了進退兩難境地。
就在包括風投公司在內的所有「邊緣人士」不得不謹慎思考、斟酌選擇的時候,順豐卻大膽「二觸電」,高調推出「尊禮會」。順豐自有的支付牌照「順豐寶」以及民營大佬級別的「快遞運輸」,都為尊禮會增色不少。可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尊禮會」,在電商寒冬未曾過去的風口浪尖二次進軍電商的舉動,是攪局還是終結?
縱觀順豐發展歷程,其欲進軍電商的觸角早就有所伸展,以2010年推出的「順豐E商圈」最為直觀。這個主要售賣有機蔬菜的網站在內地幾乎沒有任何推廣,而其在香港地區主打「健康生活網上購物」的門戶網站形象,依舊沒能令其獲得乘風破浪的態勢。據相關人士透露,目前其僅僅算得上是勉強維持著運營。
2011年,王衛通過其控股99%的深圳泰海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為順豐寶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隨後便開始與7-11等便利店合作推出快遞業務,合作沒多久,順豐便與7-11和平分手,開始自營便利店。
當然,順豐沒指望通過自營便利店賺錢,甚至經營過程中,都得依托快遞的盈利來維持便利店的日常開銷。之所以如此,理由就是為順豐客戶做更多的增值服務。比如,消費者可以先在順豐便利店體驗商品,然後再去尊禮會上支付貨款,完成交易後再由順豐將商品送貨上門;反之,消費者也可以在尊禮會上完成交易後,到線下順豐實體零售便利店去取商品,這也就減少了物流配送這一環節。當然,這樣的操作適用於那些不便長期擺放在便利店的商品。此戰略佈局,可見王衛縝密的戰略思維及步步為營的戰略戰術。
那麼,為何快遞業要跨界電商,電商又積極圈地建物流倉儲呢?其實,快遞和電商之間的矛盾激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曾有民營快遞公司在互聯網上叫板,如果自己有錢、有精力,就自己建一個網站,用自己的物流倉儲自己網站的商品,用自己的快遞為自己的網站全職服務。
這樣的「憤慨」不是沒有緣由的,國內民營快遞中,除了順豐以外的其他幾家公司,幾乎80%以上的業務量全部來自於淘寶等網店,作為在「同一平台」上爭奪市場份額的民營快遞公司之間,也不可避免地展開了價格戰——為了生存、為了利潤、為了這一領域的爭奪。而與此同時,電商看到快遞們都自行壓價以爭取更多貨單派送,於是也開始大肆壓價,甚至一度令不少快遞公司都喘不過氣來。
隨著快遞公司各種成本的上升,對於電商的壓價,很多業務就等於是賠錢買賣,本身就不賺錢,對於服務消費者這「最後一公里」又何談經營呢?很多時候,電商客服對於消費者給快遞的差評也顯得無可奈何,而當消費者反覆質疑的時候,一些售後客服甚至會直接回復消費者「只能」選擇這家快遞,想必這其中隱含著更多的利潤差額吧。
久而久之,一些電商企業家們便開始籌劃自建物流,這樣,既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也有效減少了消費者因對快遞配送的不滿而給予電商差評。
從京東商城、凡客誠品自建物流倉儲配送的行為上看,物流和電商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激化了。馬雲也曾表示,淘寶九成以上的投訴都來自於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各種不滿意,所以淘寶也要自建物流。電商、快遞,二者都向著對方的主營業務領域使勁兒,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又願意向並不熟識的另外一個世界馬不停蹄地進軍呢?
雖然順豐此時跨界電商似乎順應了大勢,其自身似乎也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但也似乎有些逆水行舟的架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且,順豐雖坐上了國內民營快遞的頭把交椅,可一旦被推上國際舞台,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與國際快遞巨頭相比,無論是時效性,還是自身基礎設施的建設,抑或是大家都想努力做好的「最後一公里」,順豐都遠遠落在國際統一步伐之後。順豐在自己快遞老本行方面尚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次又衝向雲集各電商領域精英的商戰中,不知王衛是出於無奈,還是操之過急。順豐此行,在未知能否盈利的前提下,是否要率先考慮能否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