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愛因斯坦為祝賀猶太拉比、神學家和學者萊奧·貝克(Leo Baeck,1873—1956)80歲生日的獻詞。原文發表在1953年5月23日為慶祝萊奧·貝克80歲壽辰而出版的兩卷本文集上。
第一條警句是對貝克一生的一個簡明扼要的概述。貝克是20世紀上半葉德國猶太人的道德化身。愛因斯坦把他與聖雄甘地和史懷澤列在同等道德地位上。
貝克1873年5月23日出生於普魯士波森(Posen,現屬波蘭),是一位猶太拉比的兒子。1894年,他在佈雷斯勞學習猶太神學,後來到柏林大學追隨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學習哲學。1905年,他出版《猶太教要旨》,作為對神學家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的《什麼是基督教》的回應。這是一本通過新康德主義的稜鏡重新解釋猶太教的著作,讓他一舉成名,成為「自由猶太教」的代表。「一戰」期間,他在帝國陸軍當牧師。1933年納粹上台後,他出任作為猶太人保護傘的「德意志猶太人全國代表機構」(Reichsvertretung der deutschen Juden)主席,為維護猶太人的利益與納粹周旋。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所謂「水晶之夜」後,他還沒有完全放棄與納粹進行合法鬥爭的想法。1943年,他自願來到特雷津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 Theresienstadt),充當獄中牧師,安慰被關押的猶太同胞。在這裡被關押的來自東西歐的14萬猶太人,包括被送往特雷布林卡(Treblinka)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數萬名兒童,有12萬人因毒氣、飢餓和感染傷寒而身亡。「二戰」後,他定居英國倫敦,同時也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希伯來聯合學院(Hebrew Union College)任教,並擔任「世界進步猶太教聯盟」(World Union for Progressive Judaism)主席。
對於貝克在納粹期間,尤其是在集中營期間的表現,亦有不同的評價。首先,他進入集中營初期,在吃住方面比其他獄友享受相對優越的待遇。其次,早在1943年,他就知道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人都將被殺死,但還是決定不將此消息告訴獄友。第三,他主張為了維持集中營中的秩序,有必要選出猶太人當獄警。按照阿倫特的看法,這些猶太警察往往更粗暴。
貝克後來在集中營受到了非人待遇,他的四個姊妹死於集中營。晚年他出版了《族人以色列》(This People Isreal),其思想由「自由猶太教」向傳統猶太教回歸。種族大屠殺的發生,讓德國猶太人試圖將猶太文化與德意志文化在德國大地上結合而產生一種新的更高文化的理想徹底破滅。誠如他從集中營中被解放後所說:「對於我們猶太人來說,一個歷史時代已經結束。」
我要致敬的這個人,一生樂於助人,不知何為恐懼,挑釁好鬥與憤恨不滿與他格格不入。這是偉大道德領袖的素養,也正是如此他們能為在自作自受的痛苦掙扎中的人類帶來慰藉。
試圖智慧與權力兼得,極少有成功的,即便成功了,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人通常不願認為別人是聰明的——除非那是一個敵人。
很少有人能夠坦然平靜地表達與他們社會環境中的偏見不同的意見。大多數人甚至不能產生這樣的意見。
大多數愚蠢之人都所向無敵,而且總能穩操勝券。然而,因各自為政,他們殘暴的恐怖程度有所緩解。
要成為羊群中完美的一分子,首先必須是隻羊。
能在一個腦袋裡永遠和平共處的對立和矛盾,將所有政治上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體制都化為虛妄。
無論是誰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裡的審判官,都會被上帝的笑聲挫敗。
觀察和理解的樂趣是大自然最美麗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