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的作戰內幕
珍珠港事件結束了中國獨立抗日的局面,蔣介石便插手「幫助」英美這兩個新的盟國。
1942年12月8日凌晨,日本以183架飛機從海上6艘航空母艦上突然起飛編隊,秘密偷襲美國珍珠港。無疑是美國援助中國抗日激怒了日本,實際這是一場戰略上的報復行為。
日本偷襲這天,正是一個星期天,美國人一點也沒有防備。日本183架飛機低空悄悄進去,狂轟濫炸,珍珠港一片火海升騰。8艘戰艦沒待反應過來均已成了啞巴,260餘架飛機全部化為灰燼,4000名官兵全部成了犧牲品。
蔣介石接到電報,在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他就向羅斯福總統、丘吉爾以及斯大林做出了相同的表示,他建議馬上召開一次緊急聯合軍事會議。
結果反應不一:斯大林答覆說俄國尚未準備好參加太平洋戰爭;大個子羅斯福和矮個子丘吉爾卻表示贊同。
這次會議在宋子文的周旋下,於12月23日在重慶召開,決議在重慶還成立了一個聯合軍事委員會,以協調東亞的戰略。英國阿基鮑爾德·韋弗爾將軍指出,就英國而言,頭等大事就是要挽救緬甸。當時日本對緬甸的進攻迫在眉睫。最後大家同意,從中採取行動。於1941年10月重新開放緬甸公路,確係東方戰場生死攸關的一條供給線。蔣介石急於表態,要使這條道路保持暢通。除了緬甸和經過蘇聯的陸路之外,中國現在通向外部世界的另一橋樑就是香港。
但是,此時的香港本身就處於日本人日益強大火力的壓力之下。1941年12月,蔣介石提出派出大批中國軍隊幫助英國保護他們的直轄殖民地香港。儘管這個建議沒讓英國人接受,但他還是用了相當多的兵力從大陸這邊攻打小日本。
蘇聯是首先援助中國抗日的社會主義國家。但蔣介石只相信他自己和依靠資本主義國家。在1940年底有一次官邸匯報中,蔣介石對一位交通部次長說:「蘇聯擔任的西北運輸工作應全部停止。」這位次長吞吞吐吐地說,新疆尚有許多物資未曾運完,而且都是急要的。蔣介石一聽,怒氣沖沖地命令他:「你照我的意思辦不會錯,你不要再想運了,再這樣下去,都成他們(指中共及蘇聯的)的世界了。」
杜聿明聽到有些詫異,覺得蘇聯援助中國抗日的飛機、坦克、槍炮等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彈藥補充,為什麼要停運呢?特別是杜聿明所帶第五軍的坦克等裝備迫切需要蘇聯的補充,可是懾於蔣介石的淫威,始終未敢出聲。
原來,蔣介石對蘇聯存在疑慮,怕蘇聯與德、意、日結成聯盟,寧肯依靠美英等資本主義國家。故堅決站在反共反蘇的立場上,當時斷然拒絕了蘇聯的援助。他集中全力經營滇緬公路,任命小舅子宋子良為滇緬運輸總局局長,設立許多汽車保養站,集中主要車輛擔任運輸。
後來,蔣介石又提出派兵幫助在緬甸的英國人,他的建議再次遭到了英國人的拒絕,但是隨著日本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英國人改變了初衷。
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者蔑視中國人民英勇無敵的力量,滿以為在短期內完全可以使中國屈膝投降,哪知打了一年、兩年、三年,偉大的中國人民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愈戰愈強。這時日軍妄想從沿海包圍截斷我國際交通線,迫使蔣介石投降,於1939年冬在廣西欽州、防城登陸,侵佔南寧,截斷我連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1940年9月間又侵入越南。至此,我滇越國際交通線已被截斷,而可依靠的僅有滇緬公路。滇緬公路早在1938年春即開始修築,於是年12月間初步通車,成為支援中國抗戰的一個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可是通車不久,即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不斷留難,甚至在1940年7月18日英日正式成立封鎖滇緬路協定,自是日起英國封鎖滇緬路三個月,到10月才又開放。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向日本宣戰,與英國發表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蔣介石權衡利益再三,認為日本已顯敗相,遂在年底對德、意、日宣戰。
1941年2月,英國軍隊遇急,要求中國派兵支援。蔣即令杜聿明率第五軍、六軍、六十六軍組成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為救助英軍,中國遠征軍與日軍抗擊12天,但獲救後的英軍卻不支援中國軍隊,中國軍隊當然也不能等著全軍覆沒,必須及時撤退。面對中國軍隊的巨大損失,身為總司令的史迪威卻令中國軍隊誓死抗戰。
此時的中國軍隊只顧掩護英軍撤退,自己的退路卻被日軍截住,只得突圍。據杜聿明回憶:
各部隊經過之處,多是崇山峻嶺、山巒重疊的野人山及高黎貢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煙稀少,給養困難。本來預計在大雨季前可以到達緬北片馬附近,可是由於沿途可行之道多為敵人封鎖,不得不以小部隊牽制敵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轉進。因此曲折迂迴,費時曠日。至6月1日前後,軍直屬部隊的一部及新二十二師到達打洛;九十六師到達孟關(孟拱西北)附近;二零零師到達中緬邊境南坎附近;黃翔部到達國境瀘水附近與國內宋希濂部取得聯繫。
自6月1日以後至7月中旬,緬甸雨水特大,整天傾盆大雨。原來旱季作為交通道 路的河溝小渠,此時皆洪水洶湧,既不能徒涉,也無法架橋擺渡。我工兵扎制的無數木筏皆被洪水沖走,有的連人也沖沒。加以原始森林內潮濕特甚,螞蟥、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巴蟲到處皆是。螞蟥叮咬,破傷風病隨之而來,瘧疾、回歸熱及其他傳染病大為流行。一個發高熱的人一經昏迷不醒,加上螞蟥吸血,螞蟻侵蝕,大雨沖洗,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一堆。官兵死亡纍纍,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我自己也曾在打洛患了回歸熱,昏迷兩天,不省人事。全體官兵曾因此暫停行軍,等我被救治清醒過來時,已延誤了兩日路程。我急令各部隊繼續北進,而沿途護理我的常連長卻因受傳染反而不治。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因重傷殉國,團長柳樹人陣亡,第九十六師副師長胡義賓、團長凌則民為掩護主力安全而犧牲。
突圍後的中國遠征軍從原來的十萬餘人減少到四萬餘人,其中由於不熟悉當地地形,加之指揮混亂,非戰鬥減員佔了大部分。
中國遠征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中英戰略矛盾,中國遠征軍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滇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而只有保衛滇緬路的咽喉——仰光海港的安全,才能保全滇緬路,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可是自從中國緬印馬考察團提出中英共同防禦意見草案,於1941年五六月間正式送交英方後,在半年多時間內,英方對中英共同防禦計劃既未著手準備,亦未同意中國遠征軍事先入緬佈防。在多次中英會報中,英國方面一直堅持它的錯誤判斷,著重要求中國在車裡、佛海佈防,而不願討論中國遠征軍入緬佈防問題,以致中英共同防禦計劃未能及早準備。
中國遠征軍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對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問題,蔣介石想自己來指揮中英雙方在緬甸作戰的部隊。但英國對蔣介石並不歡迎,因此採取排斥的態度,下令中國遠征軍歸英方指揮。蔣介石對此自不甘心,曾於1942年2月27日令侯騰飛返臘戍提出七項條件通知英軍司令部胡敦,劃清中英作戰地境。但英國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國家,只要與它有利,它是什麼也承認的。胡敦除了關於設置聯絡官一點怕暴露其不可告人之企圖,因而未予承認外,其餘都接受了。3月1日,蔣介石親到臘戍指揮部署,企圖對胡敦施加壓力,取得指揮權。英方另派魏菲爾來見,關於指揮權的問題仍然沒有做出讓步。
一計不成,蔣介石又生一計。他在離臘戍前又調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來臘戍,指揮中國遠征軍,並面命杜聿明「要絕對服從史迪威,對於英方有關問題由史迪威去辦」。這就是在中國遠征軍之上,再加上一層重複機構。
史迪威一出頭,英方看到胡敦經不起中美雙方的壓力,就改派亞歷山大來繼任英緬軍總司令(當然英國還另有用意)。亞歷山大一到任,便下令放棄仰光。這時美國將軍的氣焰很高,史迪威雖然沒有指揮聯合軍的名義,卻以中英聯合軍指揮自居,指手畫腳,不可一世,尤其史迪威派出的人員對英方人員十分傲慢。蔣介石對英方不通知中國即放棄仰光,非常憤怒,3月9日令第五軍未入緬部隊暫緩入緬。11日正式令第五、第六兩軍歸史迪威指揮,12日又令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英方正式提出意見說:「史迪威與亞歷山大間指揮系統不明。」史迪威日益感到亞歷山大比胡敦更狡猾難纏,於18日由臘戍飛渝,向蔣介石報告與亞歷山大會商結果,並「請示將第五軍主力集中於平滿納」。史迪威希望借中國遠征軍之力,在同古擊滅敵人一部,以壯大他的聲威,從中取得中英軍在緬聯合作戰的指揮權。但史迪威由渝返緬後,因為二零零師撤離同古問題和杜聿明鬧翻,遂就返梅苗向亞歷山大報到,表示歸英方指揮,從此史迪威就以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份,卑躬屈膝於亞歷山大之下,把中國遠征軍完全任亞歷山大宰割,並派出他的嘍囉到中國部隊中監督執行亞歷山大的錯誤指示。
由於缺乏對中國士兵的瞭解,加之美英指揮官漠視中國士兵的自尊,直接導致了遠征軍的失敗。
第一次入緬遠征失敗後,中國遠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撤到印度,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退至本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的部隊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在後來的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顯示出中國士兵俠義勇敢的戰鬥精神。
蔣介石篡奪抗戰「果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由美、英、蘇、中領銜的26國聯盟,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提議下,蔣介石被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擔負起中國、泰國、越南地區聯軍部隊的總指揮。在反法西斯鬥爭進入決定性勝利的前夕,蔣介石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國國民革命軍海陸空軍大元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對他指揮的部隊的戰鬥序列又做了重新調整,為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但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是靠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與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的英勇奮鬥分不開的。可是,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卻想獨佔抗戰勝利的果實,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
為了搶佔抗戰勝利果實,1945年8月15日,蔣介石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名義致電日本南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他明確指示:「凡非蔣委員長或本總司令所指定之部隊指揮官,日本陸海空軍不得向其投降繳械及接洽交出地區與交出任何物資。」
接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電文後,蔣介石於重慶發表《抗戰勝利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演說中充滿了「不念舊惡」、「與人為善」、「以德報怨」的恕道。這種恕道成為蔣處理日本投降和有關事情的基本精神,而忽略了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和戰犯嚴懲的一面。
蔣於當天電命日本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按指示原則投降,並派何應欽代自己接受投降。蔣對岡村指示六原則主要內容是: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派代表到玉山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命令;軍事行動停止後,日軍一切裝備暫不許動,保持現有態勢,靜聽命令;飛機船艦停放現地;長江船艦集中宜昌、沙市;不許破壞任何設備、物資;接到該指示後,要迅速答覆。
蔣介石隨後就向各地偽軍發出通令:「非本委員長命令,不得擅自移動駐地。」然後制定了偽軍收編方案,改偽軍為自新軍,替蔣介石佔據偽軍原佔領的地盤。同時,要求美國替自己運兵搶先去佔領原日本侵佔的地區,空運軍隊去搶佔京、滬、平、津各大城市。
岡村接蔣電令後,於17日答覆。岡村直接向蔣拍電,說明立即遵命派代表赴玉山,要求派員接見。電報最後署名為「駐華—日軍」字樣,充分表明岡村並未認罪。
1945年9月9日,蔣介石派何應欽主持受降典禮,接受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統轄的128萬軍隊的投降;派熊式輝、杜聿明去搶佔東北地區;派李延年去搶佔山東地區;派10個整編師,約30萬軍隊去搶佔中原地區。
對侵略者,總是手軟,與人為善;而對本國人民或不同政見者,則嚴厲鎮壓,不予稍怠,是自清朝以來當局者極其突出的劣根性。這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者以天下為私物的政治特徵。
由於蔣介石對日軍的「與人為善」、「以德報怨」,使得中國人民不僅沒有從日軍那裡得到應有的補償,而且這場戰爭留下的餘毒至今仍在危害著無辜的人民,沒有得到認真清算。
此時,蔣介石的圖謀已經開始暴露。
重慶談判桌前,蔣介石與毛澤東的握手
時間到了1945年8月,這是中國人民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慶日子。
遇喜又憂,日本被趕出中國國門,國共爭鋒已成事實擺在面前,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普遍擔憂的是,解決了外患又來了內戰。此時的蔣介石稱雄之心未死,但又對全面內戰頗有顧忌:一是人心向背。八年抗戰,苦不堪言,國人普遍期待和平,反對內亂。包括英、美、蘇三國都表示不贊成中國發生內戰;二是蔣介石最最不放心的他的精銳軍隊抗戰期間大都退到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要迅速開赴共區前線作戰還尚需一段日子……左右權衡利弊之後,計謀在心的蔣介石,一方面在調兵遣將的同時,一方面向共黨發動了和平攻勢,1945 年8月14日向中共領袖毛澤東到重慶和平談判,發出第一次電邀:
萬急,延安
毛澤東先生勳鑒: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當時,毛澤東接到這封電報時,他剛作完《抗戰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長篇報告,很累。看完電報著實讓他吃一驚,蔣介石的電邀出人意料,為了摸清蔣的真實意圖,毛澤東隨即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情報專家李克農。李克農很快把注意力鎖定在國民黨軍令部派駐延安的兩個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二人身上。他判斷,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定會密令周勵武、羅伯倫加緊活動,收集延安方面的動向。因此李克農果斷命令:嚴密監視周、羅二人,破譯其電台的密令。
8月15日晚,電話鈴聲驟起,受李克農指揮的情報系統從重慶反偵察獲悉,重慶各大報已被告知,明天一早要全文公佈蔣介石致毛澤東的「寒電」。李克農立即將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高興地說:「蔣介石觀我不語,便展開和平攻勢,佔我上風。我起草電文回復蔣介石。」
接著,毛澤東針尖對麥芒,發出「銑電」:
重慶
蔣委員長勳鑒:
未寒電悉。朱德總司令本日午有一電給你,陳述敝方意見,待你表示意見後,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
毛澤東未銑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毛澤東的電文很短,詭譎地迴避了他是否要去重慶參加談判。
電文發出以後,毛澤東作諸葛狀,一方面在棗園接見了國民黨軍令部駐延安的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一方面舉行記者招待會,當面回答記者自己對蔣介石「寒電」的看法。告訴記者先不準備去重慶,等蔣委員長復電後再作考慮。得到這些情報後,周勵武急匆匆地向重慶蔣介石匯報了自己會見毛澤東的經過,千真萬確:毛澤東絕不會去重慶!
蔣介石得到這一確切情報後,馬上復電嘉獎周勵武,命令他們隨時注意毛澤東的動向。同時又胸有成竹說道:「果不出吾料,毛澤東絕不敢來重慶。」
由此國共兩黨間的智囊團,圍繞著毛澤東來不來重慶展開了一場鬥勇鬥智的較量。
李克農坐鎮棗園社會部,調集精兵強將,指揮若定,嚴密監視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動向。當對方將延安所謂「情報」發給重慶,送到主子蔣介石手中時,照例也會有同樣一份「情報」放在毛澤東的辦公桌上。
8月20日,蔣介石口授「文膽」陳佈雷,再次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這就是著名的「哿電」:
延安
毛澤東先生勳鑒:
來電誦悉,期待正殷,而行旌遲遲未發,不無歉然。朱總司令電稱一節,似於現在受降程序未盡明瞭。查此次受降辦法,系由盟軍總部所規定,分行各戰區,均予依照辦理,中國戰區亦然,自未便以朱總司令之一電破壞我對盟軍共同之信守。朱總司令對於執行命令,往往未能貫徹,然事關對內妨礙猶小,今於盟軍所已規定者亦倡異議,則對我國家與軍人之人格將置於何地。朱總司令如為一愛國愛民之將領,只有嚴守紀律,恪遵軍令,完成我抗戰建國之使命。抗戰八年,全國同胞日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解放,必須有以安輯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誤。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特再馳電奉邀,務懇惠諾為感。
蔣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此電很長,口氣雖強硬又委婉,頗有文理。李克農在拿到「哿電」後,斷定蔣介石是假戲真唱獲得輿論上的優勢,毛澤東不去,他則可以把拒和平搞內戰的責任全推在共產黨的頭上。李克農把自己的判斷向毛澤東匯報後,毛澤東決定再給蔣介石吃一顆「定心丸」,增加他對自己的誤判。
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回應了第二封電報,這就是著名的「養電」:
重慶
蔣委員長勳鑒:
從中央社新聞電中,得讀先生復電,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來進謁,希予接洽,為懇。
毛澤東未養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依照李克農的意見,毛澤東再次接見國民黨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一見面,毛澤東就「開誠佈公」地對周、羅說:「蔣委員長『哿電』已收到,本日已復蔣委員長,因自己工作繁忙,無法脫身,為團結大計,先派周副主席前去重慶會晤蔣,待恰當時機再相機赴渝。請將我的話轉告蔣。」
再說蔣介石收到毛澤東的「養電」,心中竊喜:黔驢技窮,毛澤東被逼無奈表態了,派周恩來到重慶「晉謁」,與我周旋,自己仍然躲在延安不敢露面。不到一刻鐘,情報系統又送來了周勵武、羅伯倫見到了毛澤東斷定其不會來重慶的電文。
8月23日,蔣介石再次給毛澤東發去了第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延安
毛澤東先生勳鑒:
未養電誦悉,承派周恩來先生來渝洽商,至為欣慰。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茲已準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
蔣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毛澤東收到電報,躺在沙發上大笑不止:「蔣介石要把假戲唱到底嘍!果真以為我不敢去重慶了!」這時,國際輿論也站在了蔣的一邊而嘲笑毛膽小,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擔保毛澤東的人身安全。斯大林和蘇聯居然也站在所謂「中立」立場上,勸告毛澤東為民族利益、為維護團結一定要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