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逼宮蔣介石下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月的溪口,當北方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候,這裡已是大地返青,小草抽芽,挾著春的氣息的南風;報春的燕子往來逡巡,空中充滿了它們呢喃的繁音;新生的芳草,笑瞇瞇地軟癱在地上,像是正和低著頭的蒲公英的小黃花在綿綿情話;楊柳的柔枝很苦悶地左右搖擺,它顯然是因為看見身邊的桃樹還只有小嫩芽,覺得太寂寞了。
溪口郊外的田埂上走來了兩位陌生人。他們不是別人,正是這裡的主人。他們的身影倒映在稻田的水面裡,相依相偎,情綿意長。一隻黃鸝從他們腳下驚飛,落入前方不遠的油菜花中,鳴叫不止。
「真美的詩意,待我把它畫入我的寫生本中。」宋美齡嫣然一笑,立刻取下身後的畫夾,半蹲下來,目視前方,手在不停地畫。
「我相信你畫得一定比這大自然的風光更美。」蔣介石站在宋美齡身後,欣賞著她的寫生道。
溪口鎮山清水秀,正是作畫的好地方。早在1912年,宋美齡在美國威斯理安學院求學的時候,她就喜歡作畫。那時宋美齡主修英國文學,副修哲學。此外,其餘的科目還有法文、音樂、繪畫、天文學、歷史、植物學和聖經。在她臨畢業的那一年,學校為表彰她的良好操守和成績,將學院內最高榮譽「杜蘭學者」這一頭銜頒給了她。每年暑假,她都要外出作畫。她的畫融進了中西畫的傳統特色,頗受行家的好評。後來作為名人字畫,她的畫《巡獵》、《小橋流水》還被美國博物館收藏。宋美齡還在美國舉辦過一次個人畫展,這是以後的事了。
宋美齡隨蔣入溪以來,她和丈夫的心態都不好,為轉移這種心態,去掉煩惱,她便埋頭繪畫。一天少至三幅,多至十幅八幅,她的臥室已經掛滿了她的字畫。南京的官員們來看她,作為禮品,她還要贈送給他們。
人們讚揚她說,她用均勻的筆觸繪優雅的花卉,她畫的淡墨山水,細緻得像布魯塞爾的花邊。
「畫得不好,請提意見。」宋美齡聽到人們讚揚後總是這樣一句話。
宋美齡的每幅畫中,都有蔣介石的詩意題詞。看得出來,蔣介石也進入了宋美齡的詩情畫意中。
他們心態平衡了,生活也變得有節奏、有規律了。每天清晨天亮即起,在這個風景秀麗、面溪背山,既有古香古色、封建味十足的莊院,又有枕溪臥流、洋裡洋氣號稱「小洋樓」的故居鎮子裡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並按基督教義的要求,吟談聖經,做彌撒、祈禱。上午視天氣情況,或去郊外散步、繪畫,或留在家裡處理事務、接待客人。下午他們打打麻將或撲克,再是彈琴作樂。晚上他們則練練書法,或打打太極拳。
一日三餐的飯菜也極為簡單,以素為主,以中餐為主。宋美齡高興了,偶爾也下廚炒上幾個好萊,供大家品嚐。
每過禮拜,他們皆驅車駛往溪口外的雪竇寺和妙高台觀光憑弔,並漫步千丈巖、乳奶洞。舉目凝望,呈現在眼前的像一幅規模驚人的山水畫,那景一層比一層深,一疊比一疊奇,層層疊疊,不知有多深多奇。正如明吏部尚書喬宇描繪的那樣:「丹峰翠壁相輝映,縱有王維畫不如。」
無官一身輕。然而作為權欲熏心的蔣氏夫婦,他們能輕嗎?再說這次下野,並非出自他們本願。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活動,搞小動作。他們知道南京李代總統的內閣有他的內線,各地政府也有他的心腹。他雖不在其位,然而他的話語卻是聖旨。蔣介石發誓,五年不問政治,全是假話。宋美齡也不甘心丈夫坐冷板凳,隔三差五,出個餿點子,也夠代總統收拾十天半個月的啦。
這天,宋美齡本想到郊外兜兜風、散散心,聽到蘭妮要見她,況且宋美齡也覺得蘭妮身上有文章可做,便自動放棄這次郊外活動。關上門窗,拉上窗簾,二人便談起了心。她們談了很久很久,且很投機。午餐時,宋美齡又陪她吃了飯,喝點進口女士香檳。蘭妮臨走時,宋美齡又把自己從美國購來的化妝品送給了她,以示關心。對宋美齡提出的要求,蘭妮當然百依百應。蘭妮又像小孩子似的為表示自己的誠意,與宋美齡拉了勾兒。當兩個像香腸般的手指拉在一起的時候,一筆骯髒的交易算是達成了。
說起蘭妮,她是上海有名的交際花。在一次舞會上,她有幸結識了立法院長孫科,從此便投入了他的懷抱。後來,她還叫兩個女兒稱孫哲生為父親。抗戰時期,蘭妮一直留住上海,並且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不明來歷的財產。日本投降後,這筆財產便被政府沒收歸公。當蘭妮得知老情人又回南京時,便拚命向他求救。孫科不忘舊情,便給上海負責官員修書一封。在函中,他把蘭妮稱為「敝春」,這完全是正式夫人的稱呼,成了轟動一時的笑談。1948年4月,孫科作為蔣先生的一匹黑馬參加競選,對手李宗仁的競選顧問黃紹竑很有些文學天才,將孫科與蘭妮的風流艷事添枝加葉寫成所謂紀實文學,在報刊上發表,使兩人丟醜,好不尷尬。
因此宋美齡一提起此事,蘭妮總憋不住地想罵娘:
「李宗仁也不是個正經人,這樣的人怎麼能當總統呢!」
「代總統!」宋美齡更正道,接著又附在她耳邊說:「孫科現在當行政院長,也是一方勢力,李宗仁卻處處與他為難,你何不勸孫院長把官邸搬到廣州去呢?把他吊起來,看他的戲唱!」
蘭妮是個心細的人,說道:「這樣合適嗎?」
宋美齡見蘭妮上鉤,馬上又道:「這還不容易,行政院是政務繁雜的地方,就說,在敵炮火轟鳴之下,我們怎能處理政務呢?」
果然,蘭妮去南京見了孫科,一陣枕頭風把行政院從南京吹到了廣州,李代總統第二天早晨起床視事,發現自己的最高行政機關不知去向。在孫科帶領下,接著不幾日,立法院長童冠賢接到國防部長徐永昌的通知,說南京在三五天內將聞炮聲,於是立法院自2月1日起的例會就無法在南京召開;糧食部的人馬也撤到了華南一帶;交通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在東撞西碰;外交部情況更亂,人員與文件齊告他去,部裡只剩下一架電話機;財政部人員全部離京,不知去向;新聞局人去樓空……南京總統府只剩下李宗仁和他的少量機關。
正在代總統李宗仁跳腳叫罵的時候,隱在溪口的老蔣正在通過高頻電台與離京的立法院、糧食部、交通部、外交部、財政部聯繫,祝賀他們幹得好。
蔣介石也得意洋洋地道:「李宗仁揚言不做假皇帝,要做真皇帝,我要他連假皇帝也做不成!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夫婦倆發出一陣哈哈大笑……
這一邊蔣介石夫婦狂笑,那一邊李宗仁在發愁。
更使李宗仁苦惱的是,他上台才兩個多星期,南京的國民政府就土崩瓦解了。除了李宗仁還留在南京,所有的政府大員、院部首腦、和談代表全部沒了蹤影。大批國民黨部隊從江北撤到了江南佈防。寧滬路、滬杭路、浙贛路沿線,塞滿了南撤的殘兵敗將。上海、浦東、寶山、青浦擠滿了湯恩伯的「精兵」,他們強佔民房、構築工事、修建碉堡群,準備為「保衛大上海」而決一死戰。李宗仁指定的和談代表張治中,在漢口、蘭州、迪化滿天飛,至今沒有回來,而另一個和談代表彭照賢遭中共拒絕後已經提出辭職,卻又遭到行政院的扣留。李宗仁想穩定局面,希望和談迅速開始,卻始終不能如願。最可惱的是孫科的行政院,竟然不和他打招呼,不辭而別,全體撤到廣州,行政院正副院長孫科、吳鐵城也告「失蹤」,據說前幾天一個外國記者在南京尋找孫科,找了30個小時也沒找到,原來孫科到奉化看老蔣去了。陳立夫、谷正綱、何應欽、張群等人比孫科、吳鐵城「開溜」得還早。
正在李宗仁長吁短歎、一籌莫展的重要時刻,漢口的小諸葛白崇禧給李送來了「錦囊妙計」。白崇禧說,如今是和戰未決,前途難測,吉凶難料,如果再拖下去,對外的影響惡劣不說,對以後的「領導權」也沒有什麼好處。因此,白崇禧提出了一個緩和溪口、拉攏廣州的辦法。這個辦法的要點是:起用蔣的親信將領何應欽。在起用何的過程中,再用點心計,使何能離蔣幫李。李宗仁心頭一動,佩服小諸葛的神機妙算。於是在2月14日派專機飛滬,把何應欽接到南京。
李宗仁也知道他們不會一說便合,就針對何的心理,說了很多好話。何應欽苦著臉說:「雙十二事變,我在南京派兵攻打西安,給人誤會借刀殺人,老頭子一直記恨到今天。如果今天再幫你的忙,那不是同他一刀兩斷了嗎?」
李宗仁弦外有音道:「敬之老兄,今天你還顧慮同他該不該一刀兩斷呵?」
何應欽聞言默然,沉思良久,強笑道:「這個問題我得想一想再答覆。現在我想問你:你要他們釋放政治犯,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他們照辦了嗎?」
李宗仁恨恨地說:「哼!能照辦倒好了。各地集中營一切照舊,有些還來個回信,說沒有接到黨的總裁命令,未便擅自放人;有的根本沒消息,你說這叫我怎麼見人?釋放張學良的命令到達台北,你說陳辭修怎麼答覆我?」
何應欽搖搖頭。
「他媽的!他說不知道!他說這個人歸中央管,他是地方政權,他既不知道,又管不了!」李宗仁氣得直揉胸脯,「我他媽的代總統難道是私生子、是小老婆生的不成?」
何應欽勸道:「這又何必同他一般見識?張學良出不來,楊虎城總可以吧!」
李宗仁一個勁兒搖頭:「一樣一樣,這個命令是20號到達重慶市政府的,楊森派市府秘書李寰找綏署秘書長廖楷陶商談了一小時,還是沒有下文,你說要我多難堪!多痛心!」
何應欽歎道:「所以我說,這個人實在難搞,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頭痛。」他接支煙,點火,長長地吸了一口,問道:「這一次,他在溪口除了掛出黨部招牌,你知道他還在幹什麼?」
「願聞其詳。」
何應欽長歎道:「他在溪口備戰,你在南京求和,而我們都要替你做求和的使者,請問人家會把我們當成什麼!我們的奔走會有收穫嗎?」
這回輪到李宗仁啞口無言了。他繞室徘徊,欲言又止,終於下了決心說:「敬之兄,假如我全部接受他們的條件呢?你以為走一趟值得嗎?」
何應欽一怔,起立,問道:「真的?」
「真的!」
「按照他們的條件談判?」
「是的!」
「溪口呢?」
李宗仁一愣,揮揮手說:「不管了!」
何應欽嚴肅地問:「那麼大使館方面呢?你同他們商談過?他們會同意你這麼做?如果他們反對,你會堅持這樣做?」
李宗仁一個勁兒抓後腦勺,繞室彷徨,對何應欽道:「你休息一天吧,明天中午我請兄吃便飯,屆時我們再交換意見。」
「那好,那好。」何應欽轉而把話鋒一轉,扯到另一個話題上道,「一國三公的事乃當務之急,想辦法把行政院從廣州整過來,不然空城計難唱。」
「我正為此事發愁,實在不行,我再到廣州走一趟。」李宗仁顯然一籌莫展。
第二天中午李宗仁宴請何應欽,面商國事。偏偏在這個時候,何應欽找不到了!作為代總統,根據何應欽的講話態度——傾李反蔣,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此時何應欽已到了溪口,正與蔣介石密談呢!
李宗仁又等了一會兒。
酒菜全涼了。
前往何應欽下榻處尋找的侍衛官,這時匆匆跑了回來報告:「何將軍不在下榻處,大概是沒有這個誠意吧?」
說話間,另一個外出尋找的侍衛官,也空手而歸,向李宗仁報告:「不要等了,娘的,他已乘機到了溪口!」
不聽還好,一聽氣得李宗仁如雷轟頂,好半天他才喃喃地道:「這叫敬酒不吃吃罰酒,他不來,我們吃!」
吃就吃吧,侍衛官們紛紛上了桌,李宗仁最後一個坐了下來。儘管是山珍海味,誰也沒有吃出個味道。甭提這頓飯吃得多彆扭了。
李宗仁席間一句話沒說,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在侍衛官面前做做樣子,各自平定一下心火。
李宗仁很生氣,一氣何應欽,這個老奸巨猾的狐狸,不該這樣認賊作父,好心當成驢肝肺;二氣白崇禧,人稱小諸葛,不該出這個餿點子,拉何反蔣,不夠兄弟情面;三氣自己,身為總統,耳根太軟,偏聽偏信,落得這般下場;更氣的還是蔣介石,這個該死的老傢伙,幕後遙控指揮,到處拆台。李宗仁越想越生氣。眼下自己的事只有自己的人去辦,別無指望。主意已定,於是席後,他便叫來了張治中,因張和毛潤之、周恩來先生較熟,命他去和談。關於廣州孫科那裡,只有自己去請了。
行前,他又決定給蔣介石通了電話。
溪口,蔣介石鄉下的這個家,在建築設計和傢俱擺設方面是中西合璧、半洋半土的。主樓後面是一些較小的房舍,有僕人的住處、貯藏室和廚房,再後面是一個大菜園。靠近菜園是宋美齡居住的文昌閣。此時,蔣介石夫婦正與南京來的何應欽在閣裡密談。
何應欽乃是蔣介石的親信將領。雖然在西安事變中因他有野心,在轟炸不轟炸西安的問題上,與宋美齡有些分歧,時過煙消,蔣介石也就理解了他,沒給穿小鞋。因此何應欽更是百倍地感謝蔣介石的寬懷大度。此次,何應欽不吃代總統的山珍海味,卻來這裡聆聽蔣介石的教誨,更令蔣氏夫婦感慨萬分。
「房簷滴水,點點入舊窩,雖然我今天落難下野,敬之兄還沒有忘記我們夫婦哩!」蔣介石歎道。
「舊情舊交,李宗仁想搞離間計。打我的牌,去反您,這不是天下笑談嘛!」何應欽吸了口宋美齡給他點燃的駱駝牌香煙道。
「識時務者為俊傑。敬之兄夠朋友!」宋美齡也自歎道。
接著,何應欽把他在南京時李宗仁的句句言辭一五一十地說給蔣氏夫婦聽了,蔣氏夫婦感激萬分,把何應欽請為座上客,好飯好菜、名煙名茶,款待一番。
席間正熱鬧處,南京那邊來了電話。總機室報告李宗仁有所請示。蔣介石聞訊色變,擺手表示不接,宋美齡以為不可,於是她起身,代表蔣介石接了電話:「是代總統嗎?很對不起,老蔣有點不舒服,還沒起床哩。」
「聽出來了,你是夫人。真對不起了。」李宗仁道,「我本來不想打電話討擾他,無奈事情太大,非請示尊大人不可……」
「代總統有何見教,等老蔣起床之後,一定轉告。」
「那謝謝了。」李宗仁道,「我本來準備去溪口,因為忙……我想請示的,乃是行政院的搬遷問題。夫人知道,國民政府在南京不在廣州。現在孫院長忽然自作主張把行政院搬向廣州,實在叫人太難堪了。我們目前同中共和談,爭分奪秒,中共電台廣播,說我李某人在南京,孫科去了廣州,他們要談,也不知道對手是誰?夫人啊,你看這種身首異處的情形能繼續下去嗎?」
蔣夫人忍住笑,一本正經道:「是是,我一定轉告老蔣,一定轉告老蔣。」
「現在,」李宗仁道,「我只請示一點:行政院非遷回南京不可!孫院長之走,事前根本沒有得到我的同意。」李宗仁憤憤地說:「孫院長是當朝一品,是中山先生的後人,我實在不便說什麼,但望蔣先生從大局著想,請他回首都來,共維時艱,我就感激不盡了。」
「代總統好說,代總統好說,」宋美齡說到這裡又問,「還有什麼事嗎?」
「聽說敬之到溪口了,在不在你們那裡?」
何應欽連向宋美齡擺手,示意他不在。宋美齡心領神會道:
「敬之沒來,你是聽誰說的?」
「沒去那就算了。」
宋美齡剛放下電話,鈴聲又響。
「你是誰?」
「我是孫科,找總統接電話,我現在廣州。」
「好好,正等著你的電話哩!」蔣介石也不推讓走上前去,拿起了聽筒。
「李先生下令要行政院搬回南京。」
「你怎麼回答?」蔣介石有點迫不及待。
「給我拒絕了,我頂了他,看他奈我何!」
「頂得好,頂得好!」蔣介石連聲讚歎,「你還要按照原定的計劃去做。我做後台!」
「更可笑的,」孫科道,「他說行政院搬到廣州,事先未得到他的同意,真是活見鬼!」
蔣介石提醒他道:「不過是不是他真的不同意你們搬家呢?」
孫科電話裡笑出聲來道:「不不,遷都是有決議案的,的的確確經過本黨中常中政聯合會通過的,有據可查的。」
「他也在場嗎?」
「那還用說。」孫科道,「不但有人看見,而且還有人作證,他還簽了名哩!」
於是兩人皆笑。蔣介石問道:「哲生兄,立法院快開會了,地點大概決定了吧?」
「沒有沒有,」孫科道,「開會地點正是爭論的焦點,大家哇啦哇啦吵個沒完,很頭痛。」
「不必頭痛,」蔣介石安慰他道,「你可以先入為主,就說立法院開會決定在廣州舉行,每人可發車馬費300港幣,那些立法委員們,當然不到南京去了。」
孫科大喜,再三致謝,謝他出了個好主意。但第二天電話又到,說李宗仁也不含糊,言明立法院在南京開會,立法委員車馬費每人金圓券40萬元,問蔣介石有沒有什麼招數,可以把李宗仁這一招壓一壓。
蔣介石沉吟道:「你放心吧,我自有辦法。現在廣州的中央大員多不多啊?」
孫科回答道:「我是同吳鐵城、鍾天心、鄭彥、陳劍如等幾位一起來的,人數不多。於右任還在這裡勸我回南京呢!」
「別理那個老糊塗!」蔣介石道,「他想回南京,由他去好了!你特別要注意這些人的情形,千萬別讓姓李的拉回南京才好。」
「是是是,」孫科道,「那麼看一看風聲再說吧。他們最終會叫饒的。」
但事實發展並非像孫科想像得那麼順利。李宗仁的活動能力比他強,特別是在人心思和的情形下,立法委員慢慢地傾向南京。南京反而沒有先前那麼緊張,人們對中共過江這件大事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全都緩和下來了。李宗仁的私人代表甘介候風塵僕僕,一忽兒與章士釗、顏惠慶、江庸、陳光甫、冷御秋等人茶敘,一忽兒又出現在黃埔系統的大員之前,諸如此類,差不多法定人數即將夠數。孫科等人大急,趕緊派人到京滬一帶活動;李宗仁也不含糊,忙派代表南下勸孫回去,孫科的答覆天真極了,他說:「我姆媽要我到澳門去呢!你們卻要我回南京。」於右任在穗本想勸孫科回去,他老先生也認為這局勢如朝「備戰」方向發展,國民黨非完不可;李宗仁「雖非同類」,但他至少表面上在做「和」的工作,於右任於是決定勸孫顧全大局,不如歸「寧」(南京簡稱),不料反給孫科挽留了好幾天,這位老先生在廣州一哭再哭,在黃花崗前黯然流淚時,卻被新聞記者們發現,跟上一問,老先生立刻放聲大哭,老淚如雨,記者們個個無法收場,為他乾著急,生怕他年老體衰,支持不住。於是向他多方勸慰,找個地方喝茶休息。於右任歎道:「沒料到我這把老骨頭會碰到這種日子。前些時聽說陳立夫在廣州大哭,我不表同情,他哭活該!又聽說谷正綱也在這裡大哭,我也不能同情,他哭活該!又聽說戴季陶在吞聲飲泣,我也不能同情,他哭活該!可是今天我也哭了,不過我的眼淚是乾淨的。」說罷長歎。半晌,索紙要墨,當著記者們龍飛鳳舞,寫下一首詩,題目是《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台遠望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