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618-713)

鬥酒學士王績

一、生平事跡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一作太原祁人,據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二「王績絳州龍門人」條,前者為其實際籍貫,後者則言其族望。

關於他的生年,向來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生於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如聞一多《唐詩大系》、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等),有的認為當生於開皇九年(589)(如韓理洲《王績生平求是》,載《文史》第十八輯),有的認為,生於開皇十年(590),也有的主張存疑(如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傅璇琮《唐代詩人考略》,載《文史》第八輯)。這裡,我們還是按通常的說法,即生於開皇五年(585),卒於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

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號文中子,著有《中說》。因此,他早年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熏陶,曾有過「覓封侯」的願望。他晚年所說的「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棄繻頻北上,懷剌幾西遊」(《晚年敘志示翟處士》),就是對早年壯志的回顧。

他從小好學,性格放任,喜酒如命,與李播、陳永、呂才為莫逆之交。開皇二十年(600),王績十五歲時游長安,拜見大臣楊素,他長得英俊,又聰明,被在座的人稱為「神仙童子」。

據《舊唐書》本傳載,王績在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應孝悌廉潔舉,得高第,授秘書省正字,後來不樂於秘書正字之職,以疾罷,求署外職,於是改任揚州六合(今江蘇六合)縣丞;又因嗜酒而耽誤政事,屢被彈劾,加上當時天下已動盪不安,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便索性稱病解官,離開六合,客遊河北,回歸故里龍門。

唐高宗武德八年(625),他又以前朝官(六合縣丞)待詔門下省;待詔期間,日給良酒三升。他的弟弟王靜問他:「待詔可樂否?」他說:「待詔俸(俸祿)薄(少),況(又)蕭瑟(寂寞);但良醞(美酒)三升,差可戀耳(還是可以留戀的)。」(《唐才子傳》)寺中江國公陳叔達聽說後,說:「三升良醞(美酒),未足以絆(留住)王先生,可日給一鬥。」時人因之而號為「鬥酒學士」。

唐太宗貞觀初(約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又以足疾罷歸,後復以家貧赴選。當時,太樂署史焦革家釀酒,王績自請為太樂丞,選司以非士職,不許。他再三請求,始授之。不久,焦革死了,焦革的妻子袁氏還時常送好酒給他,後來,袁氏也死了。王績歎息說:「天不使(不許)我酣美酒邪?」便棄官而去,隱居龍門河汾間,與隱士仲長子光為友,相近結廬,相對飲酒。歸隱後,他又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常以嵇康、阮籍、陶淵明自比,鄙棄儒家禮法,像陶淵明那樣隱居不仕,不願與唐王朝合作。「去去相隨去,披裘驕盛唐」(《贈李征君大壽》),就是這種思想的表露。他在《贈程處士》詩中寫道:「禮樂囚姬旦,讀書縛孔丘,不如高枕枕,時取醉消愁。」他還追述焦革釀酒的方法,撰寫《酒經》一卷,又搜集杜康、儀狄以來善於釀酒的人名及其所釀美酒的名稱編成《酒譜》一卷。太史令李淳風見而悅之,說:「君,酒家南董也。」不僅如此,他還在自己房子東南的盤石上立了杜康祀,祭祀酒師,把焦革也列名其間,另著《醉鄉記》一篇,為其理想世界的描繪。據說,他飲酒至五斗不亂(醉),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就)往。他還著有《五斗先生傳》以自況。

他晚年對人生的態度極為冷漠。他寫道,「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醉後》),「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過酒家》)。由此,可見其消極頹廢之一斑。

貞觀十八年(644),王績死在家中,「臨終自剋死日,遺命薄葬,兼預自為墓誌」。(呂才《東皋子集序》)

二、創作成就

(一)詩歌

王績是初唐時期一位較為重要的詩人,現存詩五十餘首,收在他的詩文合集《東皋子集》(一作《王無功集》)中。他的詩歌,頗受阮籍、陶淵明的影響,語言質樸,風格清新,在宮體詩瀰漫唐初詩壇之時,能自拔於輕靡華艷的詩風而獨具一格,給詩歌的內容帶來了新意,實在是難能可貴。

王績詩歌的內容較為複雜,這與他一生曾幾次出仕與歸隱的坎坷經歷有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抨時譏世

在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過漢故城》和《贈梁公》等。前一首詩是通過對漢長安城盛衰的描寫,揭示了人世的變遷和封建王朝的興廢;後一首,以歷史上因位高祿重而遭帝王猜忌的事例規勸梁公(房玄齡)功成身退,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和爵祿富貴的幻滅無常,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類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在王績詩中是不可忽視的。

2.寫田園景色和詩人隱居時的閒適生活

王績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隱逸中度過的。據《舊唐書》本傳載,他一生隱居三次:一次是在隋煬帝大業末,一次是在唐太宗貞觀初,一次是在貞觀中。因此,他的詩歌以抒寫隱逸志趣為主要內容。就情調而言,這類作品比較消沉,但有的也不是單純寫閒適之情。如他在《野望》一詩中寫的「徙倚欲何依」、「相顧無相識」的感慨,不正是他懷才不遇的內心苦悶的表露嗎?《過酒家》之二中所說的:「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這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見《楚辭·漁父》)的感受,正表現了他既像屈原那樣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態度,又有消極混世的一面,思想內容是比較複雜的。還有像《田家三首》,寫隱居時的日常生活,內容與風格都明顯受陶淵明的影響;《秋夜喜遇王處士》「北場芸雚罷,東皋刈黍歸,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寫田園夜色,生動自然,情調與《野望》有點類似。這些都是比較好的作品,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3.反映其他內容的詩

如《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寫懷念故鄉之情,十分真切感人。詩以一連串的問句組成,從親人的情況問到故居,問到園柳竹梅,問到院果林花,問到小徑水渠,甚至問到石上是否已經長了霉苔。寫法頗為別緻,給人以不絕的回味。《晚年敘志示翟處士》則是作者晚年回顧生平之作;《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寫舊友重逢時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反映了當時社會衰亂的局勢。這些詩,都是值得一讀的。

總的來看,王績詩歌的思想性不強,它缺乏陶詩那種積極的理想和熱情,反映社會現實不夠深廣,特別是他晚年沾染上了佛教思想和老莊的虛無思想,人生態度冷漠,因而使他的一些作品也蒙上了一層消極頹廢的色彩。這是我們閱讀時必須注意的。

從藝術形式上看,律詩這種形式,在南朝齊梁時就有出現,但是體制還不完備,到王績手裡漸趨成熟。如他詩集中最為人所稱道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全詩語言質樸,風格古雅,而且對仗工穩,格律嚴謹,對律詩的最後形成和唐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的《古意六首》等古體詩,內容充實,善用比興,開拓了陳子昂、張九齡《感遇詩》的先路。儘管他在當時影響不大,成就也不及「初唐四傑」,但是他詩中所表現的那種質樸清新的氣息,無疑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因而在唐詩的發展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二)散文

《東皋子集》中除詩歌外,還有一些散文。這些散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如《答馮子華處士書》、《答刺史杜之松書》、《五斗先生傳》、《醉鄉記》、《祭杜康新廟文》、《自撰墓誌》等。尤其是他臨死前所作的《自撰墓誌》,是他一生坎坷遭際的真實獨白,從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鬱結與苦悶:「……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煦等:《舊唐書》卷一四二《王績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九六《王績傳》,中華書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傳》,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4.呂才:《東皋子集序》,《四部叢刊續編》本。

(二)作品

1.王績:《東皋子集》,今通行有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明鈔本。

2.王國安:《王績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康金聲、夏連保:《王績集編年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三)其他

1.馬茂元:《關於王績——唐詩札記之一》,《人文雜誌》1958年第5期。

2.韓理洲:《王績詩文系年考》,《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3.韓理洲:《王績生平求是》,《文史》第十八輯。

4.傅璇琮:《唐代詩人考略》,《文史》第八輯。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