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豪劉禹錫

一、生平事跡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據卞孝萱等人考證,劉禹錫與彭城沒有什麼關係,稱他為「彭城人」,是沿《舊唐書·劉禹錫傳》之誤記。劉禹錫曾說自己「籍占洛陽」(《汝州上後謝宰相狀》),而實際誕生地是在蘇州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又因其郡望中山(今河北定縣),故自稱中山人(漢中山王劉勝的後裔)。

劉禹錫在十九歲以前,基本上是在江南地區度過的。他從小就開始誦讀儒家經典,並學作詩賦。他在學習上對時間抓得很緊,因此在剛成年的時候,就具備了相當高的文化修養,開始嶄露頭角了。

貞元七年(791),不滿二十歲的劉禹錫離開江南,到長安拜訪名流,上書皇帝,很快就在士大夫中間獲得了聲譽。

貞元九年(793)劉與柳宗元一同中進士,第三年應吏部取士科的考試合格,授太子校書(負責校理崇文館的書籍),開始踏足官場。

貞元十六年(800),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病死。其兒張愔自立為留後(唐代中後期,節度使以子或親信將吏代行其職務,稱為節度留後),不服從中央命令。朝廷派淮南節度使杜佑兼領徐泗濠節度使,領兵討伐。杜佑上表請劉禹錫為徐泗濠節度使掌書記。這次征討並沒有獲得勝利,但幾個月的軍旅生活,使劉禹錫熟悉了軍隊的情況,對朝廷的軟弱和藩鎮割據的危害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順宗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一同參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團,在當政的幾個月內實現了一些改革。

永貞革新失敗之後,王叔文被貶,劉禹錫也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後歷任連州(今廣東連縣)、夔州(今四川奉節縣)與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這中間(814)曾一度調回京城,寫有《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絕句。

晚年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他晚年與白居易為詩友詞友,唱和甚多,故世稱「劉白」。白居易推他為「詩豪」。

會昌二年(842)秋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有《劉賓客集》,又作《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劉禹錫在政治上,主張「法制」,堅持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他的進步的政治主張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他在重要哲學論著《天論》(上、中、下三篇)中,堅持天是由元氣構成的,否定「天」能干預人事,提出了「天與人交勝」的學說,在探討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問題上,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天論》是對柳宗元《天說》中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補充和發展。

二、創作成就

劉禹錫不僅是唐中葉的思想家、哲學家,而且是當時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

(一)詩歌

他的詩流傳下來的有八百多首,其中大部分詩作是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謫的二十二年當中寫的。清代吳喬《圍爐詩話》卷三引賀黃公(裳)的話說:「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按:原文作『蘇』,誤)時,作主客以後,始自疏縱。」這個看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他長期被貶謫在邊遠地區,有機會廣泛地接觸社會實際,對下層人民的勞動、生活和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有較多的瞭解,這使其詩歌擴大了題材範圍,有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

第一,他向民歌學習,從民歌中吸收營養,創作了不少反映下層民眾的社會生活和描寫各地風土人情的優秀詩篇。如他在朗州時所寫的《競渡曲》、《採菱行》、《陽山廟觀賽神》等,就已開始帶有民歌的風味。後來在夔州寫的《竹枝詞》(十一首)、《踏歌詞》(四首)、《浪淘沙詞》(九首)、《堤上行》(三首)等,有的描寫農民們愉快勞動的場面,有的表現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有的展示了各地的風俗畫,題材廣闊,民歌風味更濃。

第二,真實地反映了中唐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永貞革新」是中唐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詩人在朗州寫的《淒兮吟》,對「順宗內禪」的真相進行了大膽而巧妙的披露,為王叔文等被迫害者申冤,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膽識和才氣。

《聚蚊謠》、《百舌吟》、《昏鏡詞》等詩,對鎮壓「永貞革新」運動、殺害順宗、迫害王叔文革新派人士的權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堅決的批判。

「淮西之捷」(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李愬將軍雪夜奇襲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生擒叛亂頭子吳元濟,平定了淮西叛亂)是中唐時期的又一件大事。劉禹錫寫有《平蔡州三首》、《城西行》等詩,熱情歌頌了平叛戰爭的重大勝利,表現了作者反對割據、要求統一的強烈願望。

另外,「甘露事變」、朋黨之爭等重大事件,在他的詩歌中也都有反映。

第三,劉禹錫還寫了不少寄托身世和懷古的詩。

前者如《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和十四年以後再度回長安寫的《再游玄都觀》,兩詩對權貴含有嘲諷的意味,表現了詩人倔強不屈的性格和鬥爭精神。

後者如《西塞山懷古》、《蜀先生廟》、《觀八陣圖》、《金陵五題》、《金陵懷古》等,借三國、西晉、六朝興亡的歷史教訓,對唐王朝提出借鑒,以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在當時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其中寫得最好的有兩首: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懷古》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前一首是詩人從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時寫的。首四句「懷古」,寫晉之滅吳。東吳憑借天險以自保,王濬水軍卻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把東吳滅亡了。如今山形水勢依舊,人世卻幾經更迭,先後經歷六個王朝的興亡。後四句借古喻今,以慨歎六朝成敗,為擁兵自重、軍閥割據者戒。後一首為《金陵五題》之二,寫烏衣巷今昔變化。詩的一二句,先借野草、夕陽釀製荒涼蒼茫的氛圍。在夕陽斜照之下的朱雀橋、烏衣巷、野草開花,而野花愈繁艷,便愈發顯得荒涼。三四句是個特寫:烏衣巷本是王、謝貴族聚居的地方,在王、謝華貴的廳堂上棲宿的燕子,到現在還照樣飛來棲宿。不過,那些廳堂早已衰敗,成了平民百姓的住家。句中以「王謝堂」與「百姓家」對比,暗示的是老屋易主的滄桑感慨,用筆微曲。

另外,他還有一些酬答詩、悼亡詩等,也都有名篇傳世。前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後者如《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等。

從表現手法上看,他的政治諷刺詩,觀點鮮明,語言辛辣,寓意深刻,風格剛健、明快。

他學習民間俚歌俗調寫成的樂府小章,如《竹枝詞》、《楊柳枝詞》等,格調清新,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活潑,既有民歌新鮮質樸、爽朗明快的特點,又比一般民歌細膩凝練,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二)散文

在散文方面,劉禹錫是中唐「古文運動」積極的參加者。他用散文形式寫了不少哲學論文和政治論文。名篇有《天論》三篇、《明贄論》、《論書》、《答饒州元使君書》等。這些論說文,語言雄健,論證周密,說理透徹,深入淺出。

他的文藝性散文寫得也很好。如《陋室銘》,全文不到一百字,借讚美簡陋的屋室來激勵自己,抒寫了個人高潔的品格與安貧樂道的情趣,音調諧美,意味深長。柳宗元說劉禹錫的散文「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這評價是頗為中肯的。

總的來說,劉禹錫的散文成就不及詩歌,後世評論家在評論劉禹錫文學成就時說:「大概夢得樂府小章優於大篇,它詩優於文。」(《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引黃庭堅語)這看法,大致是正確的。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煦等:《舊唐書》卷一六《劉禹錫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中華書局,1975年。

3.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中華書局,1963年。

4.卞孝萱、吳汝煜:《劉禹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二)作品

1.《劉夢得集》,《四部叢刊》本。

2.《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徐州師院中文系:《劉禹錫詩文選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三)其他

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