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的杜牧
一、生平事跡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或大中七年(853)。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父親杜從郁官職不高,只做過駕部員外郎,早死,留下的遺產很少,所以杜牧說他自己「幼孤貧」。
他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努力讀書。二十六歲中進士,曾輾轉於各地幕府,後歷任監察御史、比部員外郎、司勳員外郎等京官。因屢次請求外放,先後任黃州(今湖北黃岡)、池州(今安徽貴池)等地刺史,官至中書舍人。五十歲時病死於長安。臨死前,自撰《墓誌銘》。
杜牧經歷了從憲宗到宣宗六朝,在京居官時間極短,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做幕僚和地方官。當時習俗,以留京為榮,外放為恥。可見他在政治上並未真正受到重用,仕途並不得意。
杜牧出生之時離安史之亂已整整四十年,正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晚唐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矛盾重重。內憂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憲宗即為宦官所殺),兼併酷烈,人民遭難。外患是吐蕃、回紇不斷侵擾,河湟地區淪入敵手。
杜牧深受祖父杜佑的影響,早有治國安邦之大志,想為國家做番事業。《郡齋獨酌》:「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想把每下愈況的唐帝國恢復到開元盛世的強盛局面。他的政治主張是:內削叛藩,修明內政,反對割據,盼望統一;外除邊患,收復河西、隴右失地。
他年輕時,注意研究歷史、兵法,寫了不少治國治兵的文章,如《罪言》、《守論》、《戰論》等,並曾為《孫子兵法》作注。
杜牧因先世居長安下杜樊鄉(今陝西長安縣東南),故稱「杜樊川」;曾官司勳員外郎,稱「杜司勳」;官至中書舍人,又稱「杜紫微」。
二、創作成就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文學家,能詩善文。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說:「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愈)、柳(宗元)、小杜(杜牧)三家。」
此外,他又善書法,所書《張好好詩》手跡,今存(《樊川詩集注》前附有);又善畫,曾摹顧愷之所畫維摩像,米芾稱其「精采照人」(《畫史》);還會填詞,曾作《八六子》詞,全首九十字,應屬第一位填寫慢詞的人。該詞見《尊前集》,按一般說法,慢詞則始於柳永。
杜牧也有文學主張。他認為:「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聲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獻詩啟》)。他認為駢文的缺點是「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答莊充書》)。這些見解都是可取的。
簡言之,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其中以詩、文成就較高,著有《樊川集》。
(一)詩歌
他的詩今存四百多首。這些詩歌,大都能切中時弊,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反映其政治理想和政治見解,表現憂國憂民的情懷。如《河湟》一詩,作者以對比的手法,表達了意欲及早收復河湟失地的迫切願望。而對淪陷區的關切,對朝廷軟弱無能的不滿,也一併見諸字裡行間。至於他的七律名篇《早雁》,則更具有代表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回紇南侵,百姓流亡,時值北雁南飛的秋日。詩人有感於此,作《早雁》詩。詩人用比興手法,借雁抒懷,以驚飛四散的哀鴻,比喻在異族的侵擾下被迫南逃的邊地人民,對他們流離失所、難以北歸的悲慘處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全篇形象鮮明,感情真摯,寓意尤其深遠。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看,它都不愧為杜牧壯年時期的力作,也是晚唐七律中的佳品。
他的詠史詩諷刺帝王的荒淫,議論政治的得失,於委婉含蓄中流露出無限的感慨。《華清宮三十韻》、《過華清宮絕句》三首等,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此外,《赤壁》、《烏江亭》、《題桃花夫人廟》等一些詠史絕句帶有史論意味,被譽為「二十八字史論」(《許彥周詩話》)。他能夠用七言絕句這樣的小詩作最大的概括,就一些人所熟知的史實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用筆含蓄而極富諷刺意味,從而在詩中形成一種深沉的歷史感。這便是他的詠史詩「好異於人」的地方。
除詠史外,他的一些抒情、寫景小詩也很有特色。如《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些詩,語言清麗,畫面鮮明,形象生動,情景交融,俊爽秀逸,十分耐人尋味,為眾口同譽之作。
總的來看,杜牧詩的思想內容是好的、健康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消極放蕩之作,如《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倡樓戲贈》等專寫狎妓醉酒的腐朽生活,這是杜牧詩中的糟粕。
在形式上,杜牧擅長七律和七絕,而以七絕最為出色。今存絕句二百二十首,其特點是:精煉、含蓄、婉曲、深沉。
其古詩(主要是五古),師法杜甫,多寫重大政治、社會題材,在寫法上又吸收韓愈詩的特長,善於敘事、抒情,乃至議論。如《感懷詩》、《張好好詩》等,往往豪健跌宕,流麗之中骨氣遒勁。晚唐詩人,才力一般比較薄弱,少有長篇古詩,唯杜牧與皮日休較多,而且寫得較好。
杜牧詩的獨特風格,主要表現為:明朗俊爽,輕倩秀艷,「於拗折峭健之中,見風華掩映之美」。(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他的詩在語言的運用方面,也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喜歡以數字入詩,如「二十四橋明月夜」(《寄揚州韓綽判官》)、「南朝四百八十寺」(《江南春》)、「故鄉七十五長亭」(《題齊安城樓》)等。
(二)散文
杜牧不僅是傑出的詩人,也是繼韓愈、柳宗元之後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繼承了韓愈散文的優良傳統,內容充實,筆鋒犀利,說理性強,如《阿房宮賦》、《竇列女傳》、《李賀集序》、《答莊充書》等文,都不失為優秀的篇章。其中《阿房宮賦》是杜牧的成名之作,寫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他應進士舉之前。敬宗即位後就大造宮室,窮奢極欲,沉湎於聲色之中。作者不滿於敬宗的行徑,便寫了這篇賦藉以諷刺,希望朝廷能從秦朝自取滅亡的歷史中吸取教訓,從而有所悔悟。在藝術上,這篇文章辭采華美,說理精要,語言流暢,尤其是文中駢散結合、先駢後散的方法,不僅充分發揮了駢文辭賦的形式美和音樂美,也便於融入古文的句式和筆法,使文章更加錯落有致,富於變化。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劉煦等:《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篇中附有《杜牧傳》),中華書局,1995年。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六六《杜佑傳》(篇中附有《杜牧傳》),中華書局,1975年。
3.繆鉞:《杜牧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
(二)作品
1.《樊川文集》二十卷,他外甥裴延翰編。據裴《序》說,杜牧臨死前,將其一生所作詩文,通閱一遍,大部分都燒掉,只留下十分之二三。裴曾受牧指教,保留杜牧手稿,比較焚外,十多七八,後編集為二十卷,其中古律詩二百四十九首,合詩文四百五十篇。
2.田概又編次:《樊川外集》、《別集》,其中雜有他人作品。
3.馮集梧:《樊川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繆鉞:《杜牧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5.朱碧蓮:《杜牧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
任海天:《晚唐詩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