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跡
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生於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於哀帝天祐四年(907),是晚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
相傳杜荀鶴系杜牧出妾所生。他出身貧寒,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因此,無人舉薦,應試連年落榜。後來,有一次,他路過洛陽,謁見大軍閥宣武鎮節度使朱全忠,座談時,天突然下起雨來,朱全忠迷信,認為這是天泣,「不知何祥(徵兆)」。當時在座的諸生皆賦詩獻上。杜荀鶴作道「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朗都相似,爭表梁王(指朱全忠)造化功」(《唐才子傳》),把朱全忠吹捧了一番。朱聽了很高興,便把他的名字送給考官,因此,昭宗大順二年(891),年已四十六歲的杜荀鶴才在「朋人登第盡」的情況下,被主考官禮部侍郎裴贄取為進士第八。裴贄還在新進士謝恩日稱讚他的詩「有陳(子昂)體,可以潤國風,廣王澤」,希望他能成為「中興詩宗」。杜荀鶴對裴贄更是感恩不盡。
此後,由於時局混亂,杜荀鶴又回到自己的故鄉。他有才名,當時治理他家鄉的寧國節度使田對他很敬重,請他為幕客(從事)。昭宗天復三年(903),田準備在宣州起兵反對楊行密(淮南鎮節度使,田的頂頭上司),並派杜荀鶴間道到洛陽會見朱全忠轉達密謀。他到洛陽,受到了朱全忠的厚待。不久田兵敗被殺,他便留在洛陽。天祐元年(904),朱全忠逼遷昭宗到洛陽,把持朝政,薦杜荀鶴為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但他不久就病死了。
二、創作成就
杜荀鶴的詩集名「唐風集」,存詩三百多首,都是近體,其中以七律為最多,成就也最高。
杜荀鶴一生主要生活在黃巢起義前後這一時期。他為數不多的一些優秀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黃巢起義失敗後的社會面貌,描繪了生活在這一時代勞動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山中寡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詩中通過對一位山中寡婦悲慘生活的具體描繪,對統治階級無休止的剝削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其中「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二句,寫寡婦生活之貧困,非親眼所見不能寫出。以七言近體寫樂府題材,原是作者首創,本篇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探索。
他的另一首七律《亂後逢村叟》,寫官府的殘酷而又無處不到的剝削壓搾,內容也很深刻,可與《山中寡婦》參讀。
此外,他的《題所居村舍》、《田翁》等詩,寫的也是這方面的內容。
他還有一首七絕《再經胡城縣》,在唐末詩歌中也是較有名的作品: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詩中通過敘寫兩次經過胡城縣的所見所聞,揭露封建官僚草菅人命,冤殺百姓,不但不受懲罰,反而得到獎賞的不合理的現實:一面是「縣民無口不冤聲」,一面則是「縣宰加朱紱」,兩者對比何等鮮明、強烈。詩的末句「便是生靈血染成」,是無情的揭露,也是憤怒的控訴。詩人將縣宰(縣令)陞官後佩戴的朱紅印紱與百姓的鮮血聯繫起來,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杜荀鶴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用近體來寫杜甫、白居易用新樂府體所寫的內容,這在詩歌形式運用上,可以說是一個新的突破。
杜荀鶴是一個很勤奮的詩人,他說:「自小癖(原作僻)於詩,篇篇恨不奇。苦吟無暇日,華發有多時。」(《投李夫人》)長大後,更為努力,所謂「此心閒未得,到處被詩磨」(《泗上客愁》),以至「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閒居寄賢達》)。他如此刻苦努力,再加上獨具的才華,在晚唐不失為「詩家之雄傑者」(顧雲序其《唐風集》語)。
他的詩,由於寫得比較質樸通暢,明白如話,吸取白居易新樂府的語言特色並運用到律詩創作上來,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後人因此稱之為「杜荀鶴體」(見《滄浪詩話·詩體》)。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二)作品
1.杜荀鶴的詩集名《唐風集》,中華書局排印本,系以貴池劉氏刻本作底本,校以《全唐詩》,並根據《全唐詩》補錄了五律四首,七律一首,七絕四首。
2.《杜荀鶴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聶夷中詩·杜荀鶴詩》,中華書局,1959年。
(三)其他
1.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任海天:《晚唐詩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