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99 | 請用「心」支持香港電影

1999

請用「心」支持香港電影

語錄

我們應該知道用誠意去拍的電影一定有觀眾願意買票入場,所以我對香港的電影前景依然有信心,但一定要有誠意,這也是我現時對接拍電影的考慮。

——2003年

張國榮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仍在強調「用心」

張 國榮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是日本東京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他深刻的演技、他對電影角色的把握能力有口皆碑。

戲劇性的是,張國榮最初對拍電影卻沒有什麼興趣,更曾因為電影而留下心理陰影。

1977年他參加歌唱比賽、以歌星的身份踏入演藝圈,如果說唱歌是他的好愛,那麼演戲,最初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對拍攝電影沒有概念,興趣也不大,但有導演來找他,便答應試試看吧。他的第一部電影《紅樓春上春》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接拍的,他被欺瞞劇本,亦沒有認真查問,只看到合作的女主角是當紅藝人,便簽訂了合約。

這部電影中他雖演男主角賈寶玉,但歸根結底只是一部低劣的色情片,加入劇組後被恐嚇不能退約,最終只得硬著頭皮完成了拍攝。這部電影對他的歌手形象頗有影響,也對他的個人發展非常不利。公司對此很是不滿,家人朋友亦多責備,令他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再涉足電影圈,直到三年後才正式接拍了自己的第二部影片。

然而在電影圈浮浮沉沉多年,他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愛上了電影表演,更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來。

張國榮並不靠外表吸引和取悅觀眾——雖然在華人演藝圈中少有人能撼動他的「美貌」——為他所看重的,始終是電影劇情、是角色性格。他對角色的演繹能力極有天賦,能從內心去感悟角色魅力並將其詮釋在螢幕上,在螢幕上成就最動人、最耐人尋味的演出。

早期的張國榮作品,較多以青春偶像電影為主,其演出技巧或許更多賴以自身的生活體驗以及導演的指導;以王家衛導演的《阿飛正傳》作分水嶺,他對於角色的領悟開始內化。這以後,他接拍了大量的作品,都是從未體驗過的角色人生,有京劇名旦、有舊上海的拆白黨、有革命黨人、有落魄的單身父親、有變態殺手、有走入魔障的心理醫生……為了演繹這些角色,他或提前學習瞭解相關生活,或翻閱大量資料,或與業內人士交流經驗,或從他人演繹中汲取技巧,他會對角色投入大量的準備功夫和時間,內化成自己的感悟,賦予其最深刻燦爛的生命力。

甚至有很多導演,都仰賴於張國榮的這種天賦和能力。香港導演如果需要尋求改變,或者嘗試某種新的影片類型,常常首先想到的都是張國榮。

徐克在拍完《東方不敗》後,期望給自己的導演風格來個新的轉變,想拍攝一些對他來說充滿實驗性的電影,他想到了張國榮。此時張國榮已不再是《英雄本色》中那個內心充滿掙扎,喜怒形於色的激情少年,但是他的表演能力更充滿了萬般可能。徐克在《金玉滿堂》及《大三元》都得到張國榮的演出,張國榮用他獨有的氣質和出眾的演技成就了吊兒郎當的黑幫廚師和萬人迷神父,他令導演放心。

《大三元》與《金玉滿堂》劇照

亦有很多角色,比如《胭脂扣》的十二少,《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阿飛正傳》的旭仔等等,導演和編劇都一直認定,只有張國榮才能演。

文化評論家林沛理說:張國榮是香港影壇上罕有的演員作者。

導演吳宇森說:張國榮演出自然,演出內心。

導演高志森說:張國榮很會演戲,而且是「From Heart」的。

張國榮自己也解釋過自己是如何詮釋一個角色,他說:「我不是要表演得像一個明星,我的表演要形神兼備,一個好的演員會讓觀眾有美的感覺,炫麗的服裝和外貌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角色並且從內心表達出來。」

合作多次的老朋友曾志偉後來這樣評價回憶:張國榮演過那麼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卻每一個都演得那麼好。以前我們拿到劇本討論主演,這個誰最適合?張國榮。那個呢?張國榮。不僅因為他的演技好「彈性」大,還有對他的信任——只要他來演就沒問題了,因為他會很認真地完成。

張國榮踏入演藝圈時還是個半工半讀的學生,演藝事業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一份。出師不利並沒有影響張國榮對事業的認同與執著追求,隨著他的演技提高,隨著他的閱歷成熟,隨著他有機會與越來越多的優秀導演和演員合作,隨著他憑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演出了大量精彩的電影之後,他有了一份「電影人」的自覺。

他視為恩師的導演吳宇森曾感歎,在國外,電影與其他藝術、工業或者商業都被平等看待,都是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但在香港,電影只被視作消閒品,不被人尊重。「當然要人尊重你,首先你自己要尊重自己。」這一想法顯然是對張國榮有影響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種種原因,香港電影已經走向了衰落。盜版橫行固然是重要因素,往往電影才剛上映,盜版碟已經出街,香港甚至因此取消了數十年的「午夜場」試映制度。

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張國榮在1999年出席香港大學的講座,談及目前觀眾喜歡看西方電影,而不願意捧場港片,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入困境,他將矛頭直指向香港一部分不負責任的電影人。

某些電影人只不過將電影視為賺錢的工具,並不用心製作,因而種下禍根。香港電影人慣於追名逐利,一旦出現一部大賣的電影類型,立刻一窩蜂拍出幾十上百部類似的影片,比如警匪片、黑幫片、殭屍片、無厘頭喜劇片、女鬼片……直拍到票房顆粒無收才肯罷休。

1999年張國榮與林青霞出席香港大學講座「不僅僅是因為香港經濟不景氣,香港電影界之所以低迷,是因為前一階段的粗製濫造。誤以為反正有的是觀眾,大量製造質量低劣的作品,造成觀眾遠離電影。電影業成為不能盈利的產業,投資商也不再投資電影。沒有資金,也就無法創作好作品,這樣便開始了惡性循環。」

張國榮所指,並非是不應該賺錢,而需要問心無愧。以他本人為例,他出演過眾多精彩的藝術片,但是他亦不會拒絕商業電影,電影是否賣座,也是評價一個演員、一部電影是否被大眾接受認可的重要指標。當回答同學提出的「什麼類型的港產片可再剌激市場吸引到觀眾入場看戲」時,他說:只要是有「心」的電影便可。如果你想拍六十年代的電影,就要認認真真收集資料、佈景、選角;如果想拍警匪片,就要認真去定義片中的「警」與「匪」,總之只要是用「心」,什麼類型的電影都可以。

張國榮在參與演出時,總是交出一顆真心;而電影製作是否用「心」,也同樣是他接拍電影的重要前提。

96年他接拍了一部色情片《色情男女》,引起傳媒關注。大家都知道他的第一部電影因上當受騙被迫演出了色情片(當時香港未實行電影分級制度,尚無三級片的說法),這是他的陰影亦是恥辱,問他為何又會接拍三級片?他一言以蔽之:「這是一部有Heart(心)的作品。」於是影迷們有幸看到了一出描繪人生百態、有無奈亦有激情的清新勵志三級片。

《色情男女》劇照

何止是電影行業,恐怕各行各業裡,如他這樣看重「心」的工作者也不多。不僅是自己用心做好本職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如此熱愛這個行業,一心一意為電影事業奔波勞碌,努力為自己所在的香港電影拍攝事業推波助瀾添磚加瓦。

1998年,香港電影界進入極端低潮,許多電影人甚至沒有工作可做,只能轉行。香港二十多位導演在導演會的推動下,組織起「創意聯盟」,希望找香港令人景仰的導演,如許鞍華、張婉婷、王家衛、關錦鵬等拍攝一些有誠意的電影,也希望邀請一些出名出色的演員來參與拍攝。「創意聯盟」運動還提出了新的運作模式,希望參與的導演和演員盡量不收或少收片酬,壓低製作成本,待電影獲得票房收入後,再進行分紅。

導演張之亮是加入「創意聯盟」的導演之一。他以查理·卓別林的電影《The Kid》(苦兒流浪記)為藍本,積極構思了一個溫馨的電影劇本《流星語》。《流星語》講述一個破產的基金經濟李兆榮,在遊艇上撿到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明仔,兩人相依為命;但4年後明仔的親生母親出現,為了孩子的幸福,他們必須作出選擇……張之亮希望借這個溫馨的故事給低谷時期的香港帶去暖意。但是誰來出演一個落魄的邋邋遢遢的單身父親?誰願意主動降低自己的片酬來支持香港電影發展、來支持「創意聯盟」?此時張之亮其實心裡並沒有底,對「創意聯盟」的做法也心存疑慮,他怕有人說他們這群沒錢可賺的電影人用這個借口故意壓低知名演員的片酬。

將香港男演員在心中一個個翻過,亦找過個別演員,都被婉言推辭。最終另一位導演爾冬升建議,不如找張國榮試試!爾冬升,就是那部「有Heart的電影」《色情男女》的導演。他找張國榮演出三級片的時候亦十分猶豫,但是張國榮對電影的重視和誠意,令他非常感動,更令他對張國榮刮目相看。

張之亮沒有與張國榮合作過。「是否找張國榮呢?」他掙扎很久,但亦明白必須有一個知名的演員來完成這齣電影不可,否則這類題材的電影並不被市場看好,最終鼓起勇氣與張國榮溝通。已經吃過幾次閉門羹的導演剛說明了「創意聯盟」的背景,介紹了劇情,張國榮就已經答應。

《流星語》拍攝現場

張國榮後來向媒體解釋:

「我自己也是半個電影人,我的成就有一半是電影給我的,我覺得做人要飲水思源。他們在找我出演時非常緊張,付不起片酬,還是一個有孩子的角色,大家擔心我會不會拒絕。我當場表態,錢一分也不要,一起來拍部好電影吧!」

「接此片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對作品本身所發出的『正能量』產生共鳴。這樣正面題材的電影,在香港已好久不見,所以想參加演出。」

因為簽合約必須要有金額,於是導演與之商定,象徵性地支付1元港幣。他作為出品人之一,參與影片的票房分紅。

只用1元港幣接拍電影,張國榮本人付出的卻遠比其他電影更多。為了全力支持這部誠意之作,他主動提供其他的演員名單,琦琦、吳家麗、狄龍……都是他的好友,他們或多或少因為聽說有張國榮的免費加盟,亦只用象徵性的片酬來參演。這部電影還有一個4歲的孩子飾演他的兒子,為了與孩子培養感情,他每天下午的通告,卻都是一大早就來到片場與孩子玩耍。劇組資金不夠,但凡需要用到特殊場地、汽車、道具等,張國榮都動用自己的人脈去聯繫,以期得到最優的價格。原本張之亮想買一首兒童歌曲的版權,因為價格談不攏沒能實現,張國榮又親自給電影寫了一首《小明星》……《流星語》電影截圖不是不感慨的,一邊是這位香港數一數二的電影明星所展現的對電影行業的熱愛與實際支持,另一邊,卻又是現實中難以改變的唯利是圖的演藝圈內現狀。

不知道是導演們誠意不夠,還是找不到其他演員願意降低片酬甚至不收片酬拍電影,《流星語》最後成為「創意聯盟」所最終實現的唯一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宣傳中,很少提到張國榮並沒有收取片酬,他不想因此給人一個先入為主的感覺,也不想因為自己是「義拍」而「脅迫」觀眾入場。在整體低迷的環境中,文藝片《流星語》票房收入並不高。直到2006年馬來西亞電視版權賣了第二次之後才終於有了盈餘。

「總算是對張國榮有了交代。」張之亮感歎。

2001年,他應香港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拍攝一支「支持香港電影」的公益宣傳廣告。廣告裡他西裝款款,笑容真誠:「一部成功的香港電影,你與我都分享到光榮。請支持香港電影拍攝工作。」

註:張國榮參演的所有電影,請查閱:附錄07 張國榮參演電影年表及所獲電影獎項本篇提到和使用的部分資料✔ 《張國榮 美麗的現實主義者的挑戰》,《魅力無限亞洲明星專訪》超級巨星張國榮篇,16-26頁,日本主婦之友社2000年4月出版。

✔ 《張國榮生前最後專訪:用誠意拍電影》,南方都市報,2003年4月3日。

✔ 《張國榮與青林青霞於香港大學專題講座紀實——東邪西毒》,1999年3月,摘自「張國榮網絡世界」網站:www.lesliecheung.cc。

✔ 《張國榮的生與死》,林沛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次文化堂出版,2004年12月。

✔《張國榮影像中的真與誠》,2006年4月2日第七次「張國榮藝術研討會」上,香港導演張之亮的發言。

《這麼遠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