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98 | 立足亞洲,走向世界

1998

立足亞洲,走向世界

語錄

我是中國人,有了歸屬感,就有了心靈的平靜。最近,我常被問起為什麼不去好萊塢,可我已根本不想去外國住,因為我身體裡流的是中國人的血。

——1998年

張國榮向日本媒體談自己的「中國心」

本章標題好似民族宣言,但又似乎沒有更貼切的詞句來形容張國榮對中國、對亞洲的感情、來描繪他清晰有條理的自我定位,以及作為一位沒有拍過一部西片的華語演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了。

張國榮,你是亞洲榮光

香港巨星張國榮在亞洲的影響力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期。當時還未憑《風繼續吹》和《Monica》在香港樂壇走紅的張國榮,還不是巨星,還只是一位「默默向上游」的藝人。他在麗的電視台出演了一些電視劇集,如《浮生六劫》、《浣花洗劍錄》等,在香港尚未引起太多關注,但卻在東南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引起轟動。這個英俊漂亮、會演戲、又有一副好嗓音的小伙子使東南亞觀眾大為受落,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影迷。這也給了他80年代初期多次赴新、馬、泰等地登台演出的機會。

1982年泰國雜誌封面

不過他真正在亞洲走紅,則是從80年代下半葉開始的。

在韓國,張國榮是第一位享譽韓國外國樂壇的華人歌手,打破了只有歐美流行歌手壟斷韓國外國樂壇的傳統。1989年,他在韓國發行的粵語專輯《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在韓國空前大賣30萬張,創造了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1995年他發行的專輯《寵愛》再刷新自己的記錄,其中一曲爵士風格的《A Thousand Dreams Of You》一度攀升至韓國流行歌曲排行榜榜首。

89年,他為韓國拍攝了一輯巧克力廣告,瞬間令巧克力銷量猛增300倍,廣告歌《To You》也榮登音樂排行榜。但由於隨後便退出歌壇,取消了廣告續集的合約,又使得巧克力銷量暴跌,也算是一樁商業奇談。他主演的《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影片,直到今日仍仍是各懷舊類韓劇的常客,可見當年其影響力之巨。

張國榮在韓國拍攝巧克力廣告

在70-80年代,亞洲流行樂壇的風向標是日本,當時日本流行歌對全亞洲的輻射影響極大,日本歌星也時常在香港登台演出。但從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等一批本地好歌手的崛起,一步一步收回了「失落的領土」。不僅如此,作為演員的張國榮還「反攻」日本。《英雄本色》不僅在香港創下驕人的戰果,更風靡到日韓等亞洲地區,直到20多年後仍為影迷津津樂道。

2001日本節目對張國榮的介紹在日本,張國榮更是被尊為國際巨星,「精品中的精品」。他是唯一一位電影及歌唱都在日本取得成功的中國明星。他先後在日本舉行了16場異常火爆的演唱會,到場的歌迷90%是日本人。他們為了參與全場大合唱環節,連夜逐字逐句學會了《月亮代表我的心》,令張國榮感動落淚。日本當紅歌手鬆谷任由實、KinKi Kids、小室哲哉等前往香港舉辦演唱會時,都希望能邀請到張國榮擔任嘉賓。

電影方面,日本更是在張國榮的魅力前全面繳械投降。至今他仍是苛刻的日本影評人協會榜單中唯一的華人影帝。他甚至連續多年被日本某雜誌和網站評為最佳男演員,這個記錄已根本不可能被打破:92年的《阿飛正傳》,93和94年的《霸王別姬》,95年的《金枝玉葉》,96年的《風月》,以及97年的《春光乍瀉》。似乎一碰到張國榮,日本人的「理智」就不復存在。「日劇女王」常盤貴子被問及希望同哪位華人演員合作,她立刻表示:只有張國榮。同偶像合拍了《星月童話》後,她的回答更加堅定了:還是張國榮!

電影《星月童話》首映禮

「我是中國人,為什麼不為自己人演好電影?」

張國榮是香港少有的對大陸充滿感情的藝人。這得益於他在北京拍攝了《霸王別姬》,及其後在大陸的工作與生活。他結交許多內地好友,遊歷了祖國河山,見識了中國壯美的風情,漸漸改變了原來對內地的隔膜看法。他覺得內地優秀的藝術家與香港不同,少了一些無縫不鑽的商業味,顯得較專業較執著,這與張國榮後期對藝術的理解不謀而合。

他在日本發行了自己的寫真集《慶》。這一本寫真集,是他在中國大陸巡迴演出時四處遊覽而拍攝的照片集。從他為寫真集親筆撰寫的文案中可以讀到他對祖國一草一木的深切感情:「我東奔西跑,足跡走遍大小城市,讓我飽覽無數文物古跡,國內風光無限,開拓了我不少眼光及胸懷!……更慶幸能夠看到擁有幾千年文化的這塊土地正漸邁向一個新的紀元。紅旗拂蕩,國泰民安。」

日本人原封不動地翻譯成日文,印在書中。這本寫真在日本發行時舉行了多場簽售會,日本粉絲為了見到偶像不惜徹夜排隊。——張國榮若擔任「中日友好大使」恐怕是非常恰當。

《慶》前言

97年,別人都說香港回歸後電影已死,他在當時就提出,香港藝人與大陸合作是一條必由也必須之路。——在今天回看,事實證明,張國榮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

似乎所有亞洲藝人成功後,都熱衷於向國際發展,與他合作過的好友,周潤發、鞏俐、導演吳宇森等,都渴望在好萊塢爭得一席之地。但是張國榮從來沒有,這位「亞洲榮光」始終堅守著他熱愛的土地。

並不是沒有歐美導演邀請他出演外國電影。早在93年《霸王別姬》奪得戛納「金棕櫚大獎」時,就已經有導演向他拋出橄欖枝,之後十年間片約不斷,他也為這些邀請而高興。但是當他接到劇本後,又總是失望而返。那些劇本裡,要麼請他扮演不起眼的配角,要麼需要他展示功夫拳腳,甚至有一部劇要他扮演日本忍者。——「我又不是日本人!」「那些美國佬,連中國人日本人都分不清,我為什麼要給他們拍片?」

1993年與另一部金棕櫚獎電影女主角合影他清楚地意識到,西方人的種族歧視一直都在,他們將黃種人視為低人一等的配角。在他們的印象裡,中國人只有功夫影星,文藝片演員在好萊塢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對周潤發遠赴好萊塢闖蕩,他感到痛心惋惜:「周潤發是香港的超級巨星,卻在好萊塢作『二等公民』。他在《安娜與國王》中擔任了男主角,你以為是成功了?不,原著叫《國王與安娜》,為什麼等他來演的時候,『安娜』被放到前面去了?」周潤發在好萊塢數年始終不得志,這些年,他又回到了中國影壇,在華語電影中,他依然別具魅力。

張國榮並不好高騖遠。與其到好萊塢從頭開始,不如立足亞洲市場,好好地拍一些屬於自己的電影。「我一直不贊成那些導演和演員不顧一切想去好萊塢拍電影,在香港和亞洲有更多的機會能更好地拍電影,為什麼要去好萊塢拍那些爛電影,毀掉自己的事業、名字和聲譽?」

他甚至對於歐洲演員去拍攝好萊塢的工業電影都感到悲憤:「像吉瑞米埃恩斯那樣的優秀演員都會在美國演不入流的電影——他在歐洲是個多棒的演員啊!」

如果沒有張國榮,世界通過電影屏幕所瞭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是否只有李小龍、成龍的功夫電影?是否只有張藝謀的鄉土劇情?是否只有有限的、固定符號的臉孔與情節?張國榮憑借自己的才華橫溢和精湛演技,為世界影壇奉獻了別具一格的華語明星魅力。

1993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合影「我要在中國拍攝中國的電影,奉獻給中國人,包括海外的中國人。我是中國人,我要為中國人拍出非常有意義的電影。」類似的話他反覆說過多次,有意思的是,似乎說這話時每次面對的都是國外媒體,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甚至是德國柏林的記者。這些話他並不說來討好本國人,他從不刻意迎合和討好他人,他不會因為面對本國人而妄自尊大;亦無須面對外國人,就妄自菲薄。越是如此不卑不亢,越是如此自豪自負,越值得被人尊重。

日本雜誌上,提到張國榮總是充滿了崇敬之情:張國榮吹起亞洲之風;張國榮是亞洲的驕傲!日本也為亞洲除了這樣一位巨星而自豪。日本傳媒曾在2000年給出這樣的評價:張國榮如今是不折不扣代表亞洲的天皇巨星。通過《霸王別姬》《春光乍洩》,他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國際影星。

一位亞洲演員的全球影響力

對這樣一個專心在亞洲發展、從來沒有拍過一部西片的香港藝人,張國榮在國際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1986年他與梅艷芳、呂方等香港藝人赴澳洲舉辦演唱會,演出場地選在Sydney Entertainment Centre,這個當時悉尼最好的場館首次接待中國藝人演出。票價即使跟當地藝人比起來,也是最昂貴的,可見盛況爆棚。這種情況,後來又屢次在美國、歐洲等各地出現。

1989年他與齊秦、崔健共同代表中港台參加倫敦音樂節,同年,他實現了在美加、歐洲等地的世界巡迴演出的願望。

及至90年代,當《霸王別姬》在法國戛納影展上映時,他出眾的演技與風華絕代的姿態,更徹底征服了世界觀眾,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演員。

1993年《霸王別姬》征服戛納美國《時代週刊》評價他:張國榮天生明星氣質。他是我見過的,比任何香港和好萊塢的演員更具有個人魅力、更性感、要求更多的人。

澳大利亞《澳洲新報》也盛讚:天才橫溢的張國榮一生藝術成就深遠,除了以他音樂造詣吸引萬千歌迷外,更在六十餘部電影中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他在《霸王別姬》中的演出讓他的精湛演技獲得國際認同。

很多華人觀眾都妄自菲薄地認為,或因語言隔閡,或因種族歧視,華語明星在國際上的地位總是難免低人一等。其實張國榮早已突破了這一障礙。他踏遍美國金球獎、柏林影展、康城影展。「千萬別小看亞洲藝人,有朝一日,我們一定可以踏出這一個界限,昂首闊步地走入國際市場。」與其說這是他的期望,不如說這是他的實踐腳印。

張國榮生前還有一個遺憾:「如果有一天,我的音樂可以去到格林美頒獎典禮,那我真的無憾了!」而這個夢想,在他離世7年後可以算是已經實現。2010年8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世界範圍內票選50年來的「全球TOP 5最具指針性音樂人」(Global Music Icon),評選結果顯示,張國榮竟力壓貓王、麥當娜等歐美歌手,入選三甲,與Michael Jackson和披頭士齊名。他與鄧麗君是「唯二」上榜的亞洲歌手,也是唯一最終獲選的亞洲歌手。CNN對張國榮的評價是:「他是亞洲最頂級的巨星,擁有激動人心的舞台表現力、驚人的美貌以及令人激賞的演繹才華。」——Top 5中,還沒有哪一位像他這樣同時在歌壇和影壇流光溢彩。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余少華教授在外遊學多年,回港後參與文化研究。在2002年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研討講座中遇到了客座講者張國榮。「印象中他回答提問非常得體,好有涵養,談笑風生,充滿自信,令人印象深刻。只覺得香港出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實是香港的驕傲。」

1998年張國榮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期間,日本導演中川陽介見到了他。與別的演員和導演總是帶著眾多工作人員在電影節上漫步不同,張國榮,他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在柏林凜然地走著。多年後,中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充滿悸動:「他那個樣子,即使是在柏林的石板路上,也是非常美麗非常高雅的。真不愧是巨星!他,可以稱為亞洲、不、是國際電影界的瑰寶。」

1998年柏林電影節評委合影

本篇提到和使用的部分資料

✔ 《張國榮——18年的艱苦奮鬥》,德國柏林電影節《Positif》雜誌,1999年,總第455期,翻譯:路過。

✔ 《Leslie,是你吹起亞洲之風》,粉川,日本電影雜誌《Cut》,2004年11月 號,第72-75頁,翻譯:resridaisuki。

✔ 日本導演中川陽介於2005年11月20日回憶在柏林影展偶遇張國榮,翻譯:resridaisuki。

✔ 日本編輯志摩千歲為寫真集《ALL ABOUT LESLIE張國榮的所有》寫的序。

✔ 《張國榮的音樂世界》,2003年4月30日第一次「張國榮藝術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余少華教授的發言。

✔ 《娛樂圈見證錄》,陳淑芬,2001年《明報週刊》連載。

《這麼遠那麼近》